分享

王安石兄弟反目之迷

 天一角458 2020-03-08

王安石兄弟反目之迷    
    [转载]王安石兄弟反目之迷大宋史上兄弟从政且声名赫赫的不泛其人,如苏轼、苏辙兄弟,宋庠、宋祁兄弟一生和睦,而王安石与王安国兄弟俩就像曾布、曾巩兄弟一样反目为仇。
   王安国(1028年-1074年),字平甫,抚州临川人(今江西抚州东乡县上池村),是千古名相、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胞弟。   
    王安国与王安石虽为兄弟,但政治立场却不相同,王安国反对新法,屡次劝谏王安石停止变法,并当面质问变法派的曾布,指责他误了王安石。《东轩笔录》中记载了一则很有史料价值的故事:王安石才担任副宰相(参知政事)的要职时,偶尔阅读晏殊的小词,莞尔而笑,说:“做宰相的人,也适合写这样的小词么?”王安国说:“他不过是偶然兴起,当作一种爱好消遣而已,他的事业难道只有这些?”这不过是兄弟间日常的闲谈,但反映了王氏兄弟的不和。当时吕惠卿在旁边,却极力附和王安石,说:“既然当领导,就要有领导的样子,首先就应该‘放郑声’,不能声色犬马,自甘堕落,怎么还能自己带头写这样的艳词?”所谓郑声是指《诗经》中的《郑风》和《卫风》,多写男女相悦之词,道德家以为淫亵,后来遂以“郑卫之声”指代靡靡之音。王安国很厌恶他,冷冷的说:“‘放郑声’还不如先‘远佞人’呢。”吕惠卿知道王安国在指桑骂槐,讽刺自己是小人,十分恼火,从此结下了仇隙。所以在他掌权后,就利用“郑侠案”来倾陷王安国。
     [转载]王安石兄弟反目之迷王安石变法图强无可厚非,但他拼凑的变法领导小组却是一个草台班子:曾布、魏继宗、吕慧卿、章淳等。当然,责任主要在王安石,他变法的用人,基本贯彻着党同伐异的干部路线。只要是口头上坚决拥护新法,并且不惜矫枉过正地推行他的新法的后进,不管其人品怎样,节操如何,是否有胸襟,只要坚定地站在一边,都是他信任和重用的对象。而恰恰是这些人,大多处于政治投机的动机,并不真心拥护变法改革,只是借用这一终南捷径,来实现自己飞黄腾达,青云直上的目的而已。这样一个临时拼凑的,貌合神离的变法集团,个人品行又可以时时为人添加攻讦、弹劾的理由,怎能不让王安石内外交困,陷于两难之境呢?
    王安国对变法有自己的看法,且一直看不惯吕慧卿的小人嘴脸,就与前宰相富弼女婿冯京联合支持言官郑侠上书攻击吕“惠卿朋党奸邪”,希望宋神宗能停止变法,并籍此将吕慧卿赶出权利中心。
    1074年(熙宁七年)的时候正值大旱灾,饥民流离失所,郑侠乃绘制了一幅《流民图》进献给神宗,并说:“旱灾是因为王安石变法引起的,罢免了王安石,老天一定下雨。”神宗将郑侠贬谪岭南,但由于两宫太后相信这一类说话,流泪请求,只好将王安石罢相,以观文殿大学士、吏部尚书的官衔出知江宁府。但王安石去朝时却没有看清吕慧卿的真实面目,照样向皇上推荐了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亲信吕惠卿代替自己推行变法。吕惠卿上台即报复王安国,诬陷他是郑侠的同党,将他夺去官职罢归田里。“诏以谕安石,安石者泣下。”王安石接到诏书谕示弟弟坐罪罢官的消息,心中当然会难过,但为了变法,他也仅仅只是流下几滴鳄鱼泪而已。
    [转载]王安石兄弟反目之迷王安国被诬陷与郑侠同谋,也非无因,因为他平素的确与郑侠交好,郑侠上疏后被坐罪纠治,吕惠卿等人即说王安国曾经看过郑侠的奏章稿件,并希望王安国能够助一臂之力,于是极力怂恿他王安国诋毁自己的兄长。这其实是捕风捉影的诬攀。据郑侠自己说,他上疏后在途中遇见王安国,王安国骑在马上举鞭作揖,说道:“你可谓是独立不惧!”郑侠说:“想不到丞相被小人所误,一至于此!”王安国为兄长辩护,说:“不是这样。家兄认为,做臣子的不当回避嫌怨,须得将四海九州的怨气统统归结于自己一身,而后才可为尽忠于国家。”郑侠说:“没听说过尧舜之君在上,夔契之臣在下,却令四海九州都有怨气的!”——这两人的对话颇有意思,郑侠的看法是经典的封建士大夫的认识,难免一开口就要以尧舜之治要求别人,但他的话也未必全无道理:新法本意是利民,如果民生不堪其苦,是否也该进行反思和改正?而王安国虽然也不满于新法,却仍然为兄长作了苍白无力的辩护。
    同时被王安石推荐留任推行新法的韩绛发觉自己执政开始步步难行,几番与吕惠卿争论不胜,知道自己制不住他,索性密奏神宗重新起用王安石。王安石接诏,也知朝事有变,毫不推辞,快马加鞭而行,七天就从江宁赶到了京城。吕惠卿出其不意,大为愕然。而吕惠卿却落井下石,千方百计阻止王安石复相,甚至不择手段。当时一批小人见吕惠卿得势,也纷纷媚附他而倾陷王安石。是时正值有一桩谋反的案子败露,其中牵连到一个游方术士,是王安石的熟人,吕惠卿借此大兴牢狱,株连甚众,意欲将罪名一直引到王安石身上去,置之死地而后快。只是由于神宗及时任命了王安石重入秉政,案子才压了下去。
    王安石上台第一件事就是让弟弟王安国官复原职,可惜旨意才下,47岁的王安国便已离开了人世。王安石对受自己牵连的弟弟内疚之心油然而生,于是他为弟弟亲笔书写了《清平乐·春晚》: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清平乐》小词,直到南宋时尚且保存于世,作词人却恍若风中杨花,一去不返,这个品格高洁,“不肯画堂朱户”的弟弟,成为哥哥王安石永远的遗憾。
    [转载]王安石兄弟反目之迷关于这首词的作者是哥哥王安石还是弟弟王安国,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但据《竹坡老人诗话》记载:有人在建康(南宋改江宁府为建康府)一户人家里看到一纸王安石亲笔书写的小词,题为《清平乐》“留春不住”云云,觉得很疑惑:“王荆公平生不作这样婉约的词语,却有这纸笔迹传世,是怎么回事?”后来一打听,才知道这是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的词。并且还有说法认为,另外一些归属于王安石名下的诗句:“繁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也是王安国的句子。王安国的文集今已散佚,但从现存的诗词来看,他的性情要较乃兄为恬淡,也不热中权势,虽有身居高位的兄长,却并不藉此猎取功名,而且与哥哥的意相左,后人对他赞誉很高,《清平乐》词的结句:“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谭评词辨》即称:“结笔品格自高。”
    其实,王安国的文才不下乃兄,他年少聪慧,十二岁时,为文有条理。出其所作铭、诗、赋、论数十篇,观者叹为观止。其才名远扬,竟然传至国外。据《东轩笔录》记载:熙宁年间时,有高丽使臣入京,见开封府尹元绛言:“闻内翰与王安国交好,本国欲得其诗,愿内翰访求之。”元绛至安国府,求得其题咏,恰好天降大雪,安国作诗戏元,其略云:“岂意诗仙来凤沼,为传贾客过鸡林。”    

    历来文人骚客都有一些特殊偏好,林和靖一生喜梅、张子野一生爱影、晏几道一生嗜梦,而王安国独喜酒楼,并且他还有此自许,曾经对人言:“我诗共有几酒楼?”人答言:“有二酒楼。”即“夜泊浔阳宿酒楼”、“后夜钱塘酒楼上”,安国听后表示赞许。  

    酒楼为买醉之处,纵酒寻欢也是正常的事。王安国作词有香泽之态,但却也是香而不艳、浓而不烈,这是他的高明之处,他的这种笔法,后人亦慕之,如《减字木兰花》:  

  画桥流水,雨湿落红飞不起。月破黄昏,帘里余香马上闻。     
  徘徊不语,今夜梦魂何处去,不似垂杨柳,犹解飞花入洞房。       王安国因与哥哥政见不合,暮年时忘情于山水,终做成了他逐梦的春风。曾得一梦,有人邀其至海上,见海内宫殿辉煌无比,殿前题名为灵芝宫。恍惚间梦醒,原来是寺中寒钟常鸣。其后题诗云:“万顷波涛木叶飞,笙箫宫殿梦灵芝。挥毫不是人间世,长乐钟来梦觉时。”不久王安国卒,应了他的诗谶之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