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01》的八个问题,合起来是一把钥匙

 范雍祈求上天 2020-03-09

作者:Roger Ebert

译者:陈思航

校对:Issac

来源:rogerebert.com


好的寓言会阐释自身。当你读完《圣经》中关于拉扎勒斯的故事时,你不需要向任何人寻求答案。我相信,斯坦利·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也是如此。那么,为什么这部电影还是让这么多观众感到愤怒、困惑呢?

《2001:太空漫游》

上周我又去看了一次这部影片,我被许多人的喃喃声所包围,一些窃窃私语的人,试图弄清楚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而其他人只是在消磨时间。我猜他们可能是在列出购物计划吧。在电影结束后,有人建议米高梅应该在允许人们进入影院之前,对他们进行智商测试。我可以理解这一论点。如果人们在看电影时无法礼貌地闭嘴,那么他们至少应该被分配到周六的儿童特供日场,无论他们的年龄有多大。

沉默与关注在《2001:太空漫游》中非常重要,因为这是一部提出完整表述的作品。你可能无法理解它的某个碎片,但只有当你看过整部作品之后,你才能回去补上那些遗漏的地方。但是,当它呈现在银幕上时,你就应该简单地体认它。不要提问题,也不要窃窃私语,给这部电影一个机会吧。因为《2001:太空漫游》就是一部需要这种观看方式的作品,我认为它在年轻观众中应该得到更好的机会。

《2001:太空漫游》

库布里克自己认为,这部影片不会有太好的运气,因为观众自始至终都是看着「线性电影」——即从头到尾遵循情节线索的电影——成长起来的。在观看一部线性电影的时候,你永远也不会询问约翰·韦恩杀死坏人的原因(尽管你可能应该提出这样的问题)。但在库布里克的电影里,有一些更难回答的问题。比如,那块跟随人类穿越库布里克宇宙的那块巨大的黑石板,那是什么东西?前两天的一个晚上,围在我身边的人问了很多关于那块石板的问题。

问:那块巨大的黑石板是什么?

答:那就是一块巨大的黑石板

问:它是从哪里来的?

答:从别的地方来的。

问:谁把它放在那里的?

答:某些智慧生物,因为它有直角,大自然不会自己创造直角。

问:一共有多少块石板?

答:库布里克每次需要的时候都会用一块。

《2001:太空漫游》

现在看起来,这些答案都是显而易见的观察结果。但我猜测,观众并不喜欢简单的答案,他们想让这些巨石「代表」某些东西。嗯,确实如此,它代表着某种无法被阐释的巨石。正因为人类无法阐释它,所以它才显得有趣。

如果库布里克提出了某种阐释,比如让一些来自火星的小绿人将它放到合适的位置,那会不会更令人满意呢?一切都需要解释吗?有些人是这么认为的。我想知道他们如何能够忍受「看星星」这种活动。然而,更令观众不安的,是影片结尾的那间卧室。库布里克的太空探险者在木星轨道上撞上了另一块黑石板,这让他置身于空间扭曲之中。

问:什么是空间扭曲?

答:就是空间上的扭曲,这也会引起时间上的扭曲,这得感谢爱因斯坦。

问:那么,当飞行员出现在客观世界时,他身在何处?

答:就在卧室里。

问:卧室?

答:是的,一间装潢华丽的、路易十六时期风格的卧室。

问:为什么一间卧室会出现在木星轨道上?

答:不为什么,它并没有出现在木星的轨道上。这就是一间卧室。

凯尔·杜拉扮演的飞行员从窗户向外看,他发现自己穿着太空服站在外面。他走了出来,穿着太空服站到了外面,然后他看见自己坐在里面的一张桌旁,吃着东西。他注意到自己年事已高,躺在床上奄奄一息。他变成了躺在床上的自己,然后死在了床上。

《2001:太空漫游》

好吧,不是每个太空探险家都会死在床上的。那么,卧室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我的直觉是,这出自库布里克的想象,他知道,熟悉的卧室可以成为最陌生、最令人费解,也最令人不安的结局场景。他是对的。卧室要比任何数量的、爆炸的星辰都更为超脱、更为诡异。我们可以理解星辰爆炸,但我们能理解卧室吗?

库布里克镜头中的那个男人渐渐衰老、死亡,而卧室也提供了一个适宜的背景。为什么它不能只是某种背景呢?诗人将恋人放在树下,没人询问那棵树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库布里克不能将他那位年迈的男人放到卧室里?这就是文学评论家们所说的「非描述性符号」——也就是说,卧室仅仅代表着卧室,它没有什么其他的意义。

从最本质的层面上来说,这部影片是一则关于「人」的寓言。它是库布里克想要表述的、关于「人」的观点,它涉及到了种族、概念与宇宙居民的范畴。更具体地说,这部影片讲述了人类的旅程,起初是使用工具的自然状态,接着是更高维度的自然状态。影片中间部分的那点对话几乎没有什么必要,它们就如同用语言表述的背景音乐。在人类仍是猿类、完全以自然为家的时候,库布里克就已经在向我们展示一切了。

《2001:太空漫游》

他向我们展示的是,我们为了控制自然环境,成为了工具的制造者。他也展示了我们利用工具进入太空探险的过程。有了工具,我们就可以自然、轻松地存在于宇宙中,正如我们曾经在地球上那样。

这部影片的开场段落非常精彩,它可以作为一部教育电影来放映,可以阐释人类如何作为一种使用工具的动物,它要比任何教科书都来的清晰。两群类人猿彼此叫嚷着。他们被夜里的声音吓坏了。一块巨石出现了。一群类人猿小心翼翼地触碰它,它们的手沿着那完美、光滑的边缘移动着。当类人猿抚摸巨石的时候,它们的脑中会出现某种近似于短路的状况。他们的眼睛、头脑和双手之间建立了某种联系。它们的注意力被吸引到了环境中的某个物体、而非它们自身之上。

巨石的制造者为他们上了一堂「课」——接着它们发现,自己能够拿起一根棍棒作为工具(起初是为了杀戮,而后是为了更微妙的目的)。库布里克通过剪辑,从一种最简单的工具,切换到了最复杂的工具——一艘宇宙飞船。这块来自史前的骨头被抛往空中,并在途中化作了一艘驶往空间站的飞船。还有什么比这更清楚的吗?这就是人类工具使用过程中的两个极端。

《2001:太空漫游》

然而,当空间站中的人开始交谈的时候(这时电影已经过了四十五分钟),我身后的人叹了口气:「故事终于开始了。」在这样一个人看来,一个故事是离不开情节与对话的。对于这样的观众来说,体验《2001》可能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然后呢?然后在月球上又出现了另一块巨石。

和第一块巨石一样,这块巨石也提供了一种超验性的经历。到了这时,人类已经足够聪明,他们可以意识到,这块巨石是由另一种智慧生物创造的。对于人类的自我来说,这是一个可怕的打击。所以他向木星进发,因为巨石朝着那个方向发射着信号。人类带来了「Hal 9000」,这是一种如此复杂的计算机(也可以称为工具),它甚至可能超过人类的智力。这是一种具有终极性的工具。

但是,这台根据人类自身想象和喜好制作的「Hal 9000」,也分享着人类的自我与高傲。最终,摧毁「Hal」成为了一项必要的任务——在他几乎毁掉任务之后——于是,最终只剩下了一个人类,独自一人在太阳系的边缘面对第三块巨石。

到了这时,人类经历了一个新的转变,这个转变与成为工具使用者一样重要。几十万年来,他一直依靠着工具自力更生,但现在他又成为了一个自然的存在。现在他不再需要它们了。他已经超越了自己的本性,就像那只原始的猿类一样,他现在已经不再是一个「人」了。

《2001:太空漫游》

取而代之的是,他在衰老、死亡之后,重生为宇宙之子。这是一个严肃的、睁大眼睛的婴儿。他缓缓地扫视着星辰与地球,接着将眼睛转向观众。

在这最后的二十秒钟,当人类之子俯视作为他先祖的男男女女时,这部影片中最为重要的时刻降临了。我们这些观众仍然是「人」,而他却是已然解放的、自然的存在。库布里克相信,我们终将成为这样的存在。

但是,在前两天的那个夜晚,当库布里克的太空婴儿望向观众的时候,已经有一半的观众急着想要起身离去。有三分之一的观众,肯定没能见到这位太空婴儿。

《2001:太空漫游》

人是一种好奇的动物。他在面对伟大的经验时会感到不安,如果他被迫体认一些深刻的东西,他便会立刻开始贬低它,使之降低到与自己同等的水平。因此,当伟人被暗杀之后,那些小人们便会立刻制作、贩卖印有伟人形象的塑料雕像、纪念皮夹与幸运币。

《2001》也在遭遇同样的经历。在看过这部影片的观众里,每三个人就会有两个向你保证,它太长了、太难了,或者(这是最糟糕的情况)仅仅是一部科幻片罢了。但它其实是一则关于人之本性的美妙寓言。或许,对人之本性不愿了解过多,也是人之本性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