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长江经济带 打造生态渔业标杆——吴江坚定“生态C位”不断探索农业绿色发展新路子
当无人机飞至浦江源太湖蟹生态养殖示范区上方,显示器上清晰可见一块块规划整齐的池塘,其中有一块区域是新运行不久的尾水净化区。示范园区位于太湖沿岸3公里范围内,是七都镇引以为傲的省级现代渔业精品园,也是吴江渔业转型升级的“示范田”,这里率先完成了此次关系到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整改。 水产养殖是吴江农业的一张特色名片,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按下“快进键”、“创新湖区”“乐居之城”绚丽画卷铺展开来之际,如何统筹推进水生态环境治理和渔业转型升级?这是吴江完成乡村生态振兴任务必须做好的一道必答题。此路虽任重道远,然而三年里打下的一系列攻坚战,让我们看到了探索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特写镜头: 七都担纲生态重任 沿太湖3公里率先完成改造任务 “这里的蟹喝的都是太湖水,我们不仅要用好每一滴太湖水,也不能让一滴尾水污染太湖。”在七都镇农服中心副主任张敏的带领下,记者走入浦江源太湖蟹生态养殖示范区。 按照8%以上配置净化区的标准,园区建设改造了3个尾水净化池。“养殖尾水进入生态沟渠沉淀后,将流经生态塘、垂直流湿地、表面流湿地等三块区域,最后达标排放。这一充分利用生态修复的处理工艺效果好且工艺成熟,能够去除尾水中的大部分氮、磷等污染物,净化后的出水还可以作为示范园区的养殖生产补水。”张敏说,浦江源太湖蟹生态养殖示范园起点高、标准高,其改造的技术方案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设计。从2018年到2019年的监测数据可见,尾水处理后各项指标数据都远远低于太湖流域养殖水排放要求一级标准。 2017年11月,我区打响了池塘标准化改造的攻坚战。为全面贯彻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太湖治理的各项决策部署,太湖沿岸3公里范围池塘被列入整改第一梯队。我区明确于2019年底完成该区域所有池塘15165亩的标准化改造,其中,横扇街道300亩,七都镇14865亩。七都是这场整治的主战场。 “2017年12月,我镇率先启动浦江源太湖蟹生态养殖示范区池塘标准化改造,并于2018年春节后在全镇沿太湖3公里范围全面铺开改造工作。”七都镇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副镇长陆伟祺犹记得这项工作自上而下布置时的高标准和严要求。 近1.5万亩的整治任务,怎么保质保量完成?七都镇迅速调查摸底,结合各村池塘分布现状及养殖品种实际情况,制订任务分解方案,并实施了“四大保障举措”。制度上将改造任务列入村级年度考核指标,村书记为第一责任人;技术上聘请专业团队分块制订设计方案;资金上由区镇两级全额承担;队伍上第一时间成立七都镇池塘标准化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组,落实专人负责各村任务。 在七都镇农服中心,记者见到了当时制定的改造任务表,上面明确了示范园区和14个村的改造总任务及每年的具体任务。“为了更好铺开整治工作,镇上确立了一个区级示范点和若干镇级示范点,充分发挥示范带动效应。”陆伟祺说。 镇级示范点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净化点采用的是淡水养殖池塘的三级净化技术,全程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设计并指导。记者来到七都镇庙港村东咸圩养殖尾水净化点,净化区内采用曝气机、复合接触式生物净化膜、水生植物等,池塘尾水流经这三道净化程序后达标排放,实现池塘养殖生态循环。 去年11月中旬,七都镇沿太湖3公里范围养殖池塘14865亩标准化改造任务全面完成。陆伟祺表示,示范园区正在建设智能化养殖样板池及高标准检测中心,为太湖大闸蟹生态养殖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与此同时,七都镇继续布点太湖3公里外近一万亩养殖池塘的标准化改造,将绿色发展路子贯彻到底。 全景纵览: “亲水城市”坚定决心 数项重大改革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长达45公里的太湖岸线”一直是吴江引以为傲的生态禀赋。太湖沿岸3公里范围池塘标准化改造只是我区统筹推进水生态环境治理的第一仗。 当经济发展撞上了生态环境保护,吴江政府没有犹豫,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推动改革。2017年,我区出台《吴江区池塘标准化改造方案》,计划完成全区6.4万亩池塘标准化改造任务,同时,结合实际养殖情况,制订了配套的《吴江区退渔还田工作实施方案》,针对50亩以下的零散池塘和无法实现养殖水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的养殖池塘,全面实施清理清退。 三年里,我区陆续完成了太湖沿岸3公里范围内的1.5万余亩、“河长制”沿线3.2万亩池塘及其他未达标的池塘改造任务。目前,除太湖沿岸3公里范围池塘外,其余池塘正等待相关部门验收。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我区将持续推进池塘标准化改造,实现全覆盖。 太湖岸上推进池塘标准化改造,湖里围网拆除工作同步紧锣密鼓推动。2018年4月开始,吴江1.72万亩太湖围网拆除工作启动。由于宣传工作到位、补偿政策科学合理,拆除围网工作得到了广大养殖户的理解与支持,各个阶段的工作得以按照计划顺利推进。我区序时推进评估登记、补偿协议签订、围网设施移交拆除等目标任务,并在2019年6月顺利通过市级考核验收,为本地太湖蟹养殖史画上了一个鲜明的分隔符。 紧接着,吴江又出台了《关于全区太湖渔民自愿退出捕捞作业的实施办法》,按照“政府引导、渔民自愿”的总要求,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太湖渔民自愿退捕工作,收回并注销渔业捕捞许可、渔业船舶检验、渔业船舶登记“三证合一”证书,同时对自愿退捕的渔民给予一定经济补偿,从而降低太湖水域渔业捕捞的强度。 记者从区农业农村局了解到,据统计和估算,全区太湖围网拆除工作共拆除围网约140.16万米,拔除毛竹约105万根,拆解生产渔船1729条、住家船305条,拆除看护棚2.93万平方米,兑现补偿资金约6.24亿元。去年全区共有719名太湖渔民自愿退捕。 在这一连串数据背后,是吴江政府的决心和广大渔民的支持,从而为这座亲水城市添上了历史性的一笔。 C位观察: 改革开放再出发 生态C位将带来更多绿色发展红利 曾经靠水吃水,由此,水产养殖在吴江发展势头强劲,尤以河蟹出名,是小城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产业,也是吴江农业驰名全国的一块金字招牌。当拆、退、改等一系列工作全面推进,上岸的渔民何以为生计,太湖蟹的品牌走向何处,这些都牵动着吴江人的心。 65岁的老渔民钱阿七坦言:“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为太湖水环境做一些补偿。”2018年9月,当太湖围网拆除工作进入现场签约阶段,他第一时间赶到了签约点,上交了两张水域滩涂养殖证。上岸后的钱阿七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养老有了保障。 阿四太湖蟹品牌在吴江及周边地区颇受欢迎,作为专业的大闸蟹养殖企业,出路又在哪里呢?奚兴根作为企业负责人焦虑过,但如今他充满信心,“经历了围网拆除,我们在养殖时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在保护太湖蟹品牌的同时,更要保护太湖水源。” 奚兴根看好浦江源太湖蟹生态养殖示范区的建设,更清楚池塘标准化改造的意义,他在示范园区内承包了372亩池塘,是第一批享受到池塘标准化改造红利的养殖户之一。现在,奚兴根专注养殖太湖生态蟹,他进一步解释道,池塘的养殖水从太湖引进,饵料使用螺蛳、玉米、小麦等天然食品,规格和品质都与原太湖围网养殖的大闸蟹差不多,甚至还有所提升,所以养殖户称其太湖生态蟹。“今年是太湖生态蟹上市的第一年,从螃蟹品质和销售来看,情况不错。今后,我会一如既往保质保量,赢得消费者的认可,打响生态蟹品牌,延续好太湖蟹品质。” 一边是引入太湖水生态养殖的大闸蟹,另一边,吴江区政府启动了太湖大闸蟹“人放天养”的生态增殖模式。2019年,吴江向太湖放流优质蟹苗120余万只,记者从区农业农村局获悉,未来,放流的蟹苗数量只会增加不会减少。在围网拆除后,这一做法将提高野生生态蟹的总可捕量,让野生生态蟹和池塘生态蟹并行,做大做响太湖蟹品牌。 “依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在河蟹池塘养殖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我们希望打破以往老经验、旧思维的束缚,切切实实将太湖蟹的整体亩均效益提上去。”区农业农村局水产推广站站长周建忠告诉记者,目前,区农业农村局正计划联合太湖蟹养殖企业,在太湖新城建设一个约200亩的太湖蟹池塘生态养殖新技术示范基地。“未来,我们将持续通过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及时引进水产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进行推广与应用,慢慢提升池塘太湖蟹的整体品质,打出口碑、打响品牌。”周建忠说。 在积极推广生态绿色养殖新模式,提升太湖沿线池塘蟹的产量和质量的同时,我区试点打造以太湖蟹为主题的特色田园综合体,通过创新销售模式、延伸产业链,让更多渔民共享产业融合发展带来的实惠。 水清、业美、民富。一项项改革,让生产要素重新排列组合,实现多方共赢,所有人包括大闸蟹都受益。这样“水光山色与人亲”的改革,在新的一年里肯定会更多。 工艺流程
2020-03-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