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中风后,但凡出现运动功能障碍者,似乎都避免不了一个“黑色魔咒”——跌倒。其实,影响中风偏瘫患者跌倒的因素无非是内因(患者自身因素)和外因(家庭环境因素)两方面,做好预防并不难。 跌倒后果:死亡、致残、活动能力下降、恐惧心理、生活质量降低。
跌倒的外在因素 环境因素:病房环境应避免湿滑的地面、地面摩擦力、过道障碍物、过强或过暗的灯光、卫生间和楼梯缺少扶手、沙发过于凹陷或过于松软、马桶座椅过低、用品摆放不当。
衣着因素:裤、裙、鞋 其他:轮椅、床、步行器 跌倒的内在因素: 一、生理因素: 感觉器官,中枢神经系统,运动系统三者协调作用共同维护姿势的稳定性。 二、病因因素: 1.心脑血管疾病:冠心病、体位性低血压等; 2.神经系统疾病:痴呆、癫痫发作; 3.运动系统疾病:骨关节疾病等; 4.感官系统疾病:白内障等; 5.其他:贫血,糖尿病,身体虚弱等; 主要危害:1、软组织损伤2、骨折3、关节脱位4、内脏损伤; 臀部着地:易发生髋部股骨颈骨折; 向前扑倒:易发生股骨干、膑骨、上肢前臂骨折; 头部着地:头部外伤,颅内血肿。 心理社会状况 沮丧、抑郁、焦虑、情绪不佳及其导致的与社会的隔离均增加跌倒的危险,害怕跌倒的心理致使行为能力降低,行动受到限制,从而影响步态和平衡能力而增加跌倒的危险。 一、跌倒的预防措施: 1.改善居家环境和社区环境;2.积极防治引起跌倒的疾病;3.预防视觉、听觉减退所致的跌倒;4.合理用药;5.指导日常生活;6.运动锻炼;7.合理使用辅助器具;8.心理护理;9.健康指导。 二、积极防治引起跌倒的疾病:对高血压、心率失常、血糖不稳定、体位性低血压所致的眩晕。要帮助老人分析可能的危险因素和发病的前驱症状、掌握发病规律,积极防治可能诱发跌倒的疾病。有效控制血压,防止低血糖的发生。老人一旦出现不适症状应马上就近坐下或搀扶其上床休息。在由卧位转为坐位、坐位转为立位时,速度要缓慢。改变体位后先休息1~2分钟。 三、预防视觉、听觉减退所致的跌倒:居室照明应充足,看电视、阅读时间不可过长,避免用眼过度疲劳,外出活动最好在白天进行,指导老人正确使用助听器,每半年至一年接受一次视、听力检查,听力检查时注意老人有无耳垢堆积。 四、指导日常生活:穿着合适,衣裤不宜过宽过长,尽量不穿拖鞋 ,行走时要先站稳再起步,转换体位时动作要慢,避免过度劳累,避免从事重体力活动和危险活动外出有人陪同。意识障碍者,床边加床档。反应迟钝者,睡前将便器置于床旁。
五、运动锻炼:持之以恒地参加健身运动,能增强老年人的肌肉力量、柔韧性、协调性、平衡能力、步态稳定性、灵活性,减少跌倒的发生。适宜于老年人的运动形式有步行和慢跑、骑自行车、太极拳、园艺和静力运动。
六、合理使用辅助器具:选择适当的辅助工具,使用合适长度、顶部面积较大的拐杖。将拐杖、助行器及经常使用的物件等放在触手可及的位置。
加强平衡能力训练 很多中风偏瘫患者经常会出现“医生或家属不在患者身边,患者偷偷站起来”的现象。这时,患者往往会因“信心爆满”而跌倒。 建议:在家属保护的情况下,加强运动能力尤其是平衡能力训练。在完成独自“站起—坐下”训练后,慢慢在训练中加强患侧腿的负重。在训练早期,先让“坏腿”负重七八成,“坏腿”膝关节微弯10°左右;然后“好腿”轻轻抬离地面几厘米,并迅速放下。逐渐达到“坏腿”单腿站立,膝关节弯曲10°,“好腿”抬离地面3至5秒的要求。
供稿:康复医学科 侯亚楠 注: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