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理论:太极拳行功心解

 见素抱朴780 2020-03-10

太极拳行功心解

(一)以心行气务令沉着方能收敛入骨

注:心乃精神意志之总称 、乃当盘架子时一举一动、以精神意念为主动驱使。其气运转于每一开合之中,开时必须神意达于四梢,合时神意通于背脊而归于丹田,在此开合线路内,将全身之筋伸直行之(既拔长)以之谓松开,则自然沉着而有掤劲,其气自连带而敛入骨髓矣。如运动时精神意志均无表现,而有呆形,且动作轻飘,则气何能敛入骨髓,此则与拳谱相反矣。

(二)以气运身务令顺遂方能便利从心

注:用功既这气能随神意而动,因以心行其气也。故动动身躯必须与气相配合,换言之既与呼吸相配合也,所有屈伸起落,尤须曲线缓和,毋使发生凹凸棱角之病。是顺遂、如此身可从气,气可从心矣。如运动时与呼吸不生关系,是为以手运身,且姿势常有不得劲处,则身躯何能顺遂,此则与拳谱相反矣。

(三)精神能提得起则无滞重之处,所谓顶头悬也!

注:双目平视而头顶略拔,是为虚领之顶劲,精神自然连带而振作矣!亦既顶上有掤劲之谓也,头顶上有掤劲,则可减少身之重量,其转动自然轻灵,不致有滞重之处矣,如运动时头顶不能虚悬,则十余斤之头,位于身体之最高点。至少大易于倾斜牵动全身,则精神不易提起,而滞重之虞难免矣!

(四)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化虚实也!

注:每一动作双手双足及一手一足均有主宾之分,如能随势换意上为主宾,意之所至、气既随之、是谓之灵;意左左为实,而右为虚;意右则右为实、而左为虚;能如意倒换之意气,不滞在某一点是之为活;内中姿势顺、既曲线缓和是谓之圆;能得顺势遂此倒换双手双足及一手一足之虚实,是谓之变化虚实也;如运动时均以右手为主,而左手在前,动作时依然注重右手,且每次势之变化,仅有一次之虚实,则可证明变化为不灵矣!

(五)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注:头顶悬起为调整全身之中心,中正者重心落于正圈内之谓也;故须不偏不倚不俯不仰,乃能面面俱有栅动,如有偏倚只能支撑偏倾之一面,失去其他七面矣!运动时气往下沉,则意不浮躁而身体安定;姿势之曲线和缓、则转换较乃而形势舒展;故太极拳之动作,无论如何变化,重心必须在两腿中间,微微偏差以倒换之;则此自所得其中,还立身之功矣。如运动时常有俯仰倾斜,则夹中心正之义,运动时不能安详舒展,圆以行之,运至尽头处又无支撑之方,以渊之则刚柔不能相济失去方圆成规矩之妙用。

(六)发劲须沉着松净专注一方

注:凡发劲之先、身手于足均在蓄劲之中,发劲须沉着,盖沉中具有使对方足跟浮起之妙用。发时不能有努实之作用,有努实谓之僵,无努实谓之松。而体念空洞谓之净、如斯内中筋直沉着,而具弹性方有发之可能,为正确之发劲。在发时双手是相对而相异之方向而发,但发时双手各有虚实之分;换言之以一手为主、一手为宾,既一手轻一手重之谓之,如此可称之专注一方矣;如太极拳全部练习均系运动而无发劲、一不可也,虽有发劲而不沉着,二不可也;劲虽沉着而无主宾之分、三不可也;有此三不可,不但失去太极拳运动并重之义,且失去拳之技击之义也。

(七)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

注:人身九曲乃拳节、腕节、肘节、肩节、脊节、腰节、胯节、膝节、踝节是也

行气须如九曲珠者,乃所有关节在运使时,均顺遂园活如珠,以便利气之运行。决不使各节有棱角及不顺遂之处,以此运之是为节节贯串之功也。如运劲时,不能九节俱动,失一动无有不动之义、一不可也;虽各节俱动而不能贯串之、二不可也;既或贯串而行气,但不便利以行之、三不可也;有此三不可,虽能行气亦不能敛入骨髓矣!

(八)运动如百炼钢何坚不摧

注:百炼成钢之刚成绕指柔,刚之柔非比棉花之柔,乃指柔中含有弹性,外柔而内刚杞;内刚由掤劲而生,掤劲生于筋直之拔长,而内中贯之以气,如橡皮轮打之以气也;盖人之身手能练到为百炼之钢、成绕指之柔时,则身手内一切坚决及不化之处,莫不摧去无遗矣!如运劲时内中僵硬全无弹性,一不可也;全体软弱内无弹性,二不可也;故须以有弹性为主,视之如钟表内弹簧发条之柔,并非如棉花之柔,倘是之则失去百炼钢之意义矣!

(九)形如搏兔之鹘、神似捕鼠之猫

蓄势等待遇机既发之神也,(本段为补助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之说明)如形无搏兔鹘之形,而现颓唐不振之象。如神无捕鼠猫之神,而显散漫不集中之神,则失去太极拳练习精气神之义矣!

(十)静如山岳、动如江河

注:静如山岳言其形状之沉着不浮,一静无有不静,如山岳之屹立,此既所谓神宜内敛之时也;动似江河言其动作之波动不停、起伏相间如江河之滔滔不绝,此所谓气宜鼓荡之说也;如运动时神不能内敛,则静非内部之静。如气不能鼓荡,是为池塘之水而非江河,则不能使内脏为之而动、有失要求之功用矣!

(十一)盖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

注:蓄劲则引满如开弓,使弓背之弹性加大,既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开胯曲膝、以行回环之势也;发劲则脱扣如放箭,使箭有内入之可能穿进靶子内之意也;练习者应将太极拳每一个姿势逐式蓄发,由此可以自行校正架子动作是否正确也。因为有不含蓄、亦无法蓄发、亦发不出也;如运动至蓄是不能开弓、使节节均曲以行内蓄、至发劲时亦不能如放箭、由脊背以发放,使之有内穿之能。则此架子、内无蓄发、不得称正确之架子矣!

(十二)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随身换

注:曲中求直以求直,其性非伸直手足之谓。蓄而后发者,乃因发由蓄生蓄而后有发,蓄得足发得脆也,各节曲蓄脱扣发劲之。先急消其肩,则劲可由脊背而出,此劲乃中正之劲。若步随身换则为功,身随步转则为病。凡运动时,身有移动方向,步亦随之而动,是为顾盼之步。如无此步则成为外摆裆之病矣!如发劲既非脊背作脱扣离发、则发生之劲自不能中正,如步不能随身换,而身反随步转,则为病象百出一切皆非,不得称之为太极拳之发劲与运动矣!

(十三)收既是放、放既是收、断而复连、连而复断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

注:收为放收、放为收放,两者互为表里如环之无端,以此为行之可加强其掤劲,若发劲须断,则劲方越出身。,所谓复连者乃接劲,能接之劲而后方能接人之劲,接劲非直接乃以折叠嵌之。盖鼓荡之终点,改变其他姿势时非往既复,必折之而往叠之而复,所谓意上寓下之谓也;惟有此折叠,乃能收第一式之劲移之于下一式,此运动一贯到底之方法也。若进退之转化乃足之折叠,其意义与手同。故折叠在手转换乃在腿,转换者既太极顾盼、步法嵌于其中,则进退不致直进直退,自合太极之义矣!

(十四)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脊为 ,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注:有如弹簧乃最柔之物,然其质乃极坚刚之组织;呼吸急促、则意志不清,心气生滞矣;若能呼吸深长、谓之能呼吸,则心神安宁,其转换变化亦身灵活矣;气以直养、不加压制听其自然,呼吸则无害;劲须曲蓄则弹性足,若蓄之太过无余、则成匾;乃为有缺陷之曲蓄,所以呼之为病,心以主帅为发令、气为旗听命而行;腰为大纛巍然拒之不偏、无时可倒(腰以下至尾闾)脊为 屈转以拔背 ,使脊骨伸长之能也,初步练习大开大展近于方,务使全身松开,气达于手梢,功夫愈进,渐渐而紧凑以进之,既系以大圆而进于小圈,曲外显之圈渐成内隐之圈,方令放之则弥之合,令卷之则退止于密也!

(十五)先在心后在身,身腹松净气敛入骨,伸舒体镇静刻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脊背、敛入骨髓;

注:凡运动以心为本,身体为末;既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之谓也;身体全部松开腹部假想为空洞无物;因一切由腰脊而动,因系沉着运行,所以气敛入骨。神安舒展而恬是外示安逸是也。身要走一而动(既不乱动)是之谓静,此为运动之法法则,应刻刻在心,且动作均系九节俱动,动之程度虽不一,而每节均须有动度,方会一动无有不动。此达成节节贯串之张本也,能同时俱动、则静时当可同时俱静。以心意为牵动往来之根本,务须气贴脊背而动之,乃以背作中心,运用离心力,如每一动作背上之感觉未曾紧凑,则仅以腹部作中心,失去此义矣!统能以背脊行之,则气自可入于体内各骨髓矣!

(十六)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丝

注:内固精神则神注,易致补助内刚之功。外示安逸则神活,易至补助外柔之效

迈步如猫行,乃指猫捕鼠时之迈步,下伏铲地而进,并非平常之猫行也;运动如抽丝之旋转,有如来复线之螺旋也;掤出为顺抽丝,履入为逆抽丝;有如公母之螺丝也;如运动时精神不能内固,外不能安。则精神外散,则刚柔失济也;如迈步不能如猫捕鼠时前迈,非浮既滞。如运动不能抽丝旋转行之,是为直劲失去太极命名之义矣!

(十七)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在神则活;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如轮,腰如车轴;

注:虽然以心行气,而意不在气;若徒注重气,则意为气所繁而生滞矣!盖神速而气慢、欲练气归神,则意以神为主,意生而神动,气亦随之而动矣!有气者无力,无力者纯柔,若有力者无气,无气者纯刚、无弹性矣!若气隐于内则柔,显于外则刚。因此应动求劲,其根本在气,气活则劲活,欲劲活须气遍行身躯;如轮之旋转不休,得轮轮旋转有座,又须轮有中心轴,太极拳以腰脊作车轴,故一切左右上下之动作,均以腰脊作车轴之主宰也,如运动时、气不能如车轮旋转以遍行全身躯,又非以腰作车轴之发劲,则欲全身促动不可得,而以慢制快之要求失矣。

1: 能得运动时表现意念精神于动作间并沉着行之 百分之十二

2: 能得完全以气运动,身躯在顺遂姿势下行之 百分之一十

3: 能得意气灵活换之而手足虚实亦随之以变之 百分之十二

4: 能得顶劲虚悬而不偏轻灵以行之 百分之五

5: 能得发劲在松净沉着之下而有主宾行之 百分之六

6: 能得在中正身躯之下园之以行方之以落 百分之一十

7: 能得运动时九节俱动为伸缩在贯串便利下行之 百分之一十

8: 能得运动时表示内刚外柔之精神具有弹性无坚决之僵硬 百分之四

9: 能得运动时之形神俱合搏兔鹘及捕鼠猫之意义 百分之三

10: 能得运动时动则鼓荡之静则内敛之 百分之五

11: 能得蓄发俱适当其可表现正确之姿势 百分之四

12: 能得以脊发劲而步随身转 百分之三

13 :能得每一往复均有折叠以连接其劲,每一进退均由转换而进退之 百分之四

14:能得如捕鼠猫之迈步每一运动均以抽丝顺逆而旋转之 百分之十二

说明:以上十四项按照工心解,审查优劣之原理,根据此项原则使练习者还一为之;而后再令以练之,能得十四项俱全是为百分之一百之太极拳;如缺分数则减之,如与原则相反则加倍减之,以此揣摩默识、自可日进有功转劣为优。

本书所定分数,以适合太极拳意义、而乃难之者为享分数,有因此项享分数若得之,与前则后一项,表面虽难而易学,故减低分数,总之分数之加减,学者也可自定之。太极拳功心解为练习之标准法则,不论学自何派均不能否认之,故各派皆可以此审查之。

太极拳理论:太极拳行功心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