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文忆少年谋生往事

 江南好书馆 2020-03-10

本文参加了【也曾是少年】有奖征文活动

也许是少年时代的家境贫寒,也许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缘故,在我的少年时光里,也烙印着谋生的往事。

在那个难忘的少年时代,我也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因我的父亲在乡下的下伸店工作,一个月也就回家两、三次,妈妈在蔬菜队争一些工分。加上爷爷奶奶年龄又大,妹妹和弟弟又小,全家的生活来源主要依靠父亲每月24元的工资来维持日常生活。我从上初一时(十三岁那年)就开始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比如扫地、洗碗、到河边淘米洗菜啦,再后来擦煤油灯罩、做煤球圆(丸)子,煤球炉生火和加工沙炒豆、加工沙炒花生(长生果)等复杂的家务。到了上高中后,草绳机摇绳,加工红筷,和奶奶上街摆摊等,少年谋生挣钱的往事无一不历历在目,浮现在眼前。

在上初二时我就学会了加工沙炒豆,我也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出来的。沙炒蚕豆,也有几个操作步骤:一、第一天把蚕豆放在水里泡(后来加上桂皮等香料增加香味),晾干后再炒,吃起来比较松脆又香。二、先把沙子炒热,最好大锅炒,然后把蚕豆倒进铁锅里,不间断地炒。我们家一般都是在灶台上炒,有时在煤球炉上炒。当时我们家炒一锅沙炒豆约四、五斤蚕豆,用的不是铲刀,而是用有是粗芦杆扎起来的棒子在锅中搅动,要不停顿的炒,这就要一把手力。三、要正确把握火候,要领得当。开始炒的时候火力要大,经过几分钟乒乒乓乓爆作声后,火力就要小下来,再烘上两、三分钟,一锅的沙炒豆就炒好了。掌握火候,烘有讲究,时间长了和火大了豆要炒焦或者变老。蚕豆起锅后,把沙炒豆抄在竹篮里筛漏黄沙,等待冷却后再装在大玻璃瓶或者铁皮灌里。在当年,我们家的沙炒豆又松又香在当地也是挺有名气的。

在我的记忆中,在上高一学会骑自行车后,就骑车到余西镇购买红筷。那时从东社到余西虽然只有六、七公里,都是高低不平的黄泥路。通过通吕运河没有桥,需要摆渡,有时也要等上一刻多钟才能到达通吕运河的南岸,单程就要一个小时。购回家的是白竹筷(本色没有加工过颜色),回家放在铁锅里用食用染红加工成红筷。加工晾干后,用纸线两头捆扎,分为8双一把或者10双一把,用纸线两头捆扎,后来改为撕裂带捆扎,一把一把地扎起来。在捆扎过程中,我把长短不一的筷子,分类堆放,尽量做到一样长,粗细差不多,整齐美观,买相也好看。在春节前一段时间,加工红筷特忙有时要忙到晚上十点多钟。在出摊时,两把筷子往上井字型叠起来。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在我们老家买红筷在东社要算第一家。在每年过春节时,老百姓都要上街来买新红筷过年,首选第一家就是我们家。我还要和奶奶一起上街摆摊设点,手提一张小桌子,带上装满红筷、酒药圆、沙炒豆、沙炒花生、石碱和线带等日杂品的大竹篮,来到市场上(就是在东社镇的大银杏树对面的路边)摆摊销售。春秋还行,在放寒假的时候,冬天的西北风街刮起来,面朝西的摊位也够受冻挨冷的。早晨站上摊位上两三个小时,两只手冻得通红,没有顾客来,把手插在衣袋里稍许暖和一点。

少年谋生忆往昔,幸福全靠自奋斗!岁月无痕,沧桑百度。经过少年时谋生的历练,让我练就了勤奋刻苦、好学上进的良好习惯,认真扎实、埋头苦干的踏实作风。也为我后来参加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