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最重要的是先分阴阳,正如黄帝内经说的:诊脉之要,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那我们来看一看如何通过把脉来分阴阳。 第四难 脉有阴阳
问:脉有阴阳之分,这是怎么来辨别的?
答:人活着一口气,呼出气为阳,对应心肺。吸气为阴,对应肝肾。 在呼气与吸气的整个过程中间,脾接受水谷精微在中间交换,因此,脾的脉在呼吸之间;其实也意味着,无论心肺与肝肾他们的脉气中都含有脾的脉气。 二羊补充:这种脉气,也叫胃气。内经说得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没有胃气来养的脉叫真脏脉,也叫死脉。
但是心肺都是属阳的浮脉,怎么来分别呢?
答:虽然都是浮脉但还是有细微的差别。如果是浮兼有大或散,就是心脉;浮兼有短或涩的,就是肺脉。 浮象属阳脉,沉象为阴脉,脉象可以通过浮沉来鉴别阴阳。
问:同样,肝肾都是属阴的沉脉,这又该怎么区分呢?
答:沉脉中如果有力而直长的是肝脉,按之浮细极软,指上举轻按而脉来有力的是肾脉。
答:虽然有这样分法,但并不是六种脉象一起搏动,而是指摸脉的时候,脉有浮沉,长短,滑涩的六种形象。 浮,滑,长都是属于阳脉, 沉,短,涩则都是阴脉。 一阴一阳,就是指脉来沉而兼滑;一阴二阳,是指脉来沉滑而长;一阴三阳,是指脉来在浮滑而长之中,有时又带一沉象。 一阳一阴,就是指脉来浮而兼涩; 一阳二阴,是指脉来长而沉涩; 一阳三阴,是指脉来在沉涩而短之中有时又现一浮象。 因此,在诊脉时,需要分别各经(十二经)相应部位上脉搏的变化,这样才知道疾病的顺逆变化。 [词解] 浮者阳也:浮,是漂浮的意思,即浮现于寸口部的一种脉象。 《脉经》说“举之有余,按之不足。”也就是诊脉用轻微的指压力,即能觉查明显的脉象;若重重的按切,反感觉到它的动力不足。 出现浮脉的疾病,一般都是出现在体表,属于阳,也是表现正气旺盛有力量抗拒病邪,称为阳脉,所以说浮者阳也。 沉者阴也:沉是沉伏在内的意思,它和浮脉相反。 《脉经》说:“举之不足,按之有余。”诊脉时需用较大的指压力方能触知,沉脉一般常见久病的人,表现正气不足,不能胜邪,属于阴脉,所以说,沉者阴也。 牢:是沉伏有力的脉象。孙思勰说:“按之实强,其脉有似沉伏。” 《濒湖脉学》说:“似沉似伏,实大而长,微弦。”意思就是牢脉属于沉脉的一类,沉到极点的,又象伏脉,在轻按时,不觉有脉,重按才觉脉长大坚实,略带弦急状态。 濡:是浮细极软的脉象,轻按略有感觉,重按又好象无脉。 《脉经》说:“濡脉极软而浮细,如帛在水中轻手相得,按之无有” 长、短:长脉,是脉幅的长度超过本位(寸、或关、尺)。 一般都见于气血充足,脉中气血旺盛的人。短脉是脉短而小,不能满本位,往来艰涩,好象局限于中间,属于正气不足,血流不畅的脉象。 滑、涩:滑脉往来流利,有似圆滑的珍珠,从指下一滑而过的感觉。涩脉是脉形细小,跳动缓慢,往来不流利,有阻涩的感觉。 《千金方》说“滑,不涩也,往来流利,如盘如珠。” 《脉经》说:“涩脉细而迟,往来难,短且散,或一止复来。” 逆顺:概括多方面相反的现象,例如杨玄操曾说:“随春夏秋冬,观其六脉之变,则知病之逆顺也。” 徐大椿也说:“心脉宜浮,肾脉宜沉,则为顺;如心脉反沉,肾脉反浮,则为逆。” 中医二羊语: 把脉的时候怎么分阴阳呢?以浮沉也就是脉的位置定阴阳。 浮为阳,沉为阴。心肺在上脉偏浮,肝肾在内脉偏沉,相反,就是逆是不好有病的表现。 按二羊的话来说,在其位则顺,不在其位则逆。 当然除了以浮沉分阴阳之外,还有牢濡、长短、滑涩这六个脉来区分。 小结:脉分阴阳
中医二羊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硕士,主导针药并治的大中医观,一个推崇经典古中医的80后中医。 一个铁杆中医脑残粉。有一味赤色栀子心,胸怀山中药,愿为熊胆使君子,继四圣岐黄之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