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过一些书法基础的朋友都会想尽快进入行书的学习,但是行书种类繁多,历代大家名手辈出,到底怎么选择确实是一个十分为难的事情。许多朋友都没有明确的方向,最可怕的是有的朋友嫌帖太多干脆不选了,直接按着自己的习惯去练,去写自己体,这是十分要命的。 许多书法爱好都不是科班出身,没有机会接触系统的书法学习,加之平时工作繁忙根本没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书法学习中。对此,我在这里罗列一下对于初学行书该选什么帖要注意什么做个总结,希望可以给各位朋友一个参考。 ![]() 主要的几类行书范本 行书种类繁多,从古至今最有名的莫过于王羲之《兰亭序》,历代书家都对兰亭序进行过深入研究,因此传世兰亭临本就有数种。但此贴不宜初学者学习,其难度大,技巧复杂,初学者选择此帖十分难得其神。王羲之除了有兰亭序传世外,还有手札本,手札本各个帖都有不同的面貌,是他不同时期的探索总结。除了王羲之行书范本外,便是唐代范本,因为王献之及其余书家传世作品不多,故而省去。唐代范本有李北海、颜真卿、怀仁集王圣教序,但颜字难度系数仍大依然不可初学就选。接着有宋代四家,其中苏轼、米芾法书字帖较多可供参考。元代有赵孟頫,明清帖学渐衰,金石学盛行因此也作参考。 ![]() 行书学习的进阶之路 行书学习过程中有一个从易到难的过程,不过很多朋友都会忽略这个过程,一上手就写兰亭序,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从易到难可以打好基础,之后一步一步的往前走,如果从最难开始只会磨灭自己的信心和对书法的热情。因此这里我建议行书可以从赵孟頫入手,赵字的学习可以初步形成好的用笔技巧,也可以培养笔墨感受能力。有很多朋友都选择从圣教序入手,这个方向也可以,但是从圣教序入手会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无法形成好的书写习惯,圣教序为摹刻本对于初学者而言可以作为一个好的记字法范本。初学行书无论是赵孟頫还是圣教序都不能久学,要形成一个体系进阶式学习法。久学赵字易滑、飘,久学圣教序易板、刻。所以需要换着写,圣教序有赵孟頫临本可以借鉴多思考如何用笔表达摹刻本,写赵字就需要进入王羲之手札的临习之后再回到赵字来回切换,后期都可以选择苏轼、米芾手札进行临写训练。 ![]() 苏轼、米芾、圣教序三者需要切换学习 苏轼、米芾传世的行书法帖都有很多,他们的行书面貌各有不同,且都有许多内容可以学习。圣教序第一个优点就是字数多,这样就容易记字法,第二优点用笔技巧足,可以提供许多笔法技巧的学习。但是圣教序有一个缺点就是此帖是集字出来的作品,上下字之间难有联系,从而章法气息不畅达,初学容易写出来字不和谐,整体章法混乱。因此可以选择赵孟頫临圣教序做参考,仔细体会赵孟頫是怎么串联上下字的关系的,从而处理好章法气息。苏轼、米芾的字不可上手就写,宋人尚意,因此他们的字个人性情对于理法,容易导致初学者只学到他们的习气,因此还是需要稳扎稳打的学习理法先,然后在学苏轼、米芾。通过苏轼、米芾的学习,你会发现自己的圣教序会写的更有书写节奏感。 ![]() 苏轼,米芾的临写要着重手札 也有很多朋友喜欢写苏轼《寒食帖》、米芾《蜀素帖》,这两个帖的艺术价值是很高的,也是他们的代表作。不过太完美的东西总是不好学的,首先这两个帖都是他们有感而发自然的流露,初学者如果想要学到他们的东西自然很难,因为初学者的主要目标是理法,而不是表达,往往表达都是建立在高超的技巧之上的。所以初学者有一些行书功底后应该选择他们的手扎来着重临写,手札有一个最好的优点是笔墨松活,笔法、字法、章法都自然天成,这些对于学习行书章法气息是最好的范本。行书作品当然不能一个字一个字孤立,它是通篇连贯的,是行云流水的,所以对于手扎的临写能很好增加自己章法气息的提高。 ![]() 圣教序的临写早期要节临 圣教序字数多,有许多朋友很认真会逐字临写,这个态度是很可取的,只是这样还是勤有功而戏无益。通篇临写容易进入一个抄书状态,认为只要临完就会有进步,其实不一定,抄书都是无意识的书写。而我们临帖的目的是学习书法的笔墨原理,这就要求我们临摹时要仔细观察,要多思考多反思自己的问题。临写的时候要有针对性的临写,不能长期无意识书写,不然时间花去而功力确不见长。书法的理法就那些,一个帖里的几十个字完全可以归纳其理法,所以临写的时候要节临,精临,要多总结。等理法掌握的差不多的时候就可以试着通篇临写,这时的通篇临写是十分必要的。 ![]() 写行书其实是很讲究方法的,科学方法能够让你快速掌握核心要点,只是自顾自地临写不仅花时间不说还会没进步。欢迎朋友们评论,讨论自己的学书心得,和临帖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