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宋大文豪苏轼,因为一句什么话差点惹来杀身之祸

 江山携手 2020-03-11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四家”之一,豪放派主要代表,为后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好美食,有许多以其名字命名的美食堪称大宋第一吃货。但苏轼官运不济,一生被贬十余次,曾因在给皇上的《湖州谢表》中的一句牢骚话引起了朝廷的轩然大波,差点因此被皇上处死。

苏轼

公元1057年二十一岁的苏轼进京赶考,其所作的文章深得欧阳修的赏识,欧阳修夸赞苏轼“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在欧阳修的极力称赞下,苏轼才气声名远播,引来无数粉丝的追捧,所求其文章者每日络绎不绝。甚至于他每次有新的作品问世,立刻就会传遍京师。公元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做了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从此开始了自己官宦生涯。

公元1067年宋神宗即位后立志革新,召王安石进京主持变法。作为保守派的苏轼因反对新法与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影视剧中的苏轼

元丰二年(1079年),四十三岁的苏轼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皇上上了一封《湖州谢表》,作为新官上任后例行公事的谢恩折子,无非就是对皇上说:“臣过去没有任何政绩,蒙皇上看重委任官职,感谢皇恩浩荡”云云。可是在文中末尾苏轼又写了几句牢骚话:“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其实苏轼要表达的意思是:“陛下知道我现在跟不上形势了,如果看我没有什么作为的话就让我告老还乡吧”,颇有些古代文人的酸气。

但就因为这句看似玩笑的牢骚话,却被支持变法的改革派扣上一顶“愚弄朝廷,妄自尊大”的帽子,同时又在他以前写的诗中找到了不少苏轼所谓讽刺变法的罪证。霎时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同年七月二十八日,刚上任三个月的苏轼,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押往京城。这就是北宋著名的“ 乌台诗案”(乌台:就是御史台,那里种植柏树,常年有乌鸦栖息,故称乌台)。此案使司马光、范镇、张方平、王诜、苏辙、黄庭坚,甚至已经去世的欧阳修、文同等二十九位大臣名士受到牵连。

影视剧中的苏轼

乌台诗案发生后,改革派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屡次上书皇上要求将苏轼处死。但是当时朝廷中有很多赏识苏轼才华的大臣也纷纷上书请求皇上饶恕苏轼。面对这位名扬天下的才子,宋神宗也舍不得杀苏轼,但也找不到不杀他的理由。正当神宗皇帝犹豫之时,已经退休的王安石此时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终于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才得以从轻发落,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逃过一劫。

出狱之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苏轼对做官已经心灰意冷。转而悉心研究诗作,在这一时期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 赤壁赋》、《 后赤壁赋》和《 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自己的情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