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舜礼 | 后旅游复苏或更要自我唤醒

 tourismer 2020-03-11
近日,据CCTV新闻联播报道,杭州西湖景区、云南丽江、江苏玄武湖等景区陆续恢复接待。业界人士认为,一定意义上这标志着旅游接待开始迈向恢复阶段。至于这段时间会持续多久,那要看旅游市场的具体反应。

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这段时间,业界人士已在未雨绸缪,思考疫后旅游业的恢复与发展,反映了这个历经风雨和挫折的行业在走向成熟,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有识之士不乏其人。我关注了陆续刊出的各种观点,提气和鼓劲的占大多数,但内心里并未感到轻松和释然。这并非是担忧旅游市场不好恢复,而是觉得时下的这些研讨有些空泛虚浮或过于就事论事,这对疫后旅游市场的恢复特别是今后的更好发展未必有益。

当下的这些探讨,比较明显的有以下现象:

其一,大多盲目乐观。不少人对新冠疫情影响的预估,大多参照2003年的“非典”,只因蔓延时间可能会长些、范围会广些,而得出“大于”的结论,但大多认为会恢复较快,甚至可迎来疫后“报复性增长”。“大于”的影响到底多大,缺乏具体的分析;“报复性增长”会不会扳回既有损失,也未有深入的研究。旅游业与17年前“非典”时相比,发展所处的环境和所占国民经济的比重都已很不相同,影响的程度能仅是“大于”么?

其二,普遍视野偏窄。截至目前,对疫后影响的分析研判,无论是较为乐观派,还是觉得受灾很重的忧郁派,谈论的旅游业基本不是“大旅游”、“全旅游”,而是“小旅游”或旅游产业中的几个业态,甚至就是经营性的旅游。而作为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很重要的公务旅行、商务旅行、会展旅游、休闲消遣等,都没有纳入思考的范围,然而它们与疫情影响也是关联的,甚至更直接相关。人们聚焦于少数旅游企业,甚至只是旅行社、景区、酒店,而它们在旅游总收入和接待中并非是大头,更覆盖不了整个旅游产业。以如此小口径的视角去审视和研究疫情的影响,无论多么严密和严谨,都是注定有很大遗漏的,既不可能研判得多么准确,也很难把旅游业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

其三,不分救助侧重。数万家企业都受到疫情影响,而救助政策和措施不会是无限的,到底有没有一个“倾斜”的问题?中国有句老话叫“救急不救穷”,算是那个时代的救助原则。我们今天对旅游企业呢?是重视小微企业,还是重视国有大中型企业?是侧重那些新投资的大项目,还是侧重对供给侧改革有引领作用的企业,还是全域旅游的重点项目?换言之,是搞普惠制的“撒芝麻盐”,还是应该有所侧重和偏向。目前,国家和部委已陆续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若可以视为普降甘霖的利益均沾,那么作为全国行业性的、各省市的地区性优惠政策,是否应该考虑在扶持和救助上有所侧重呢?我认为这是有必要的,旅游产业的未来向好也需要如此。

其四,思路有待拓展。截至目前,一些人提出的疫后救灾“路线图”,大致包括3部分,一是“减免缓”交各种国家税费;二是出台行业或地域性的扶持政策;三是企业的降价促销自救措施。总的来看,思路不够开阔。例如,有的省提出“某省人游某省”,这是在国内旅游初兴之时的促销手法,在如今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全国交通已进入高速时代的情况下,这种思维不应属于开放性的,本省人也未必就那么地听话。不少省市主管部门还推出景区降价一半的政策,这也未必是多么有效的促销策略。一是门票在旅游消费中仅占一部分,在远程旅游中占比就更少;二是各地景区体制不同、市场影响力也不同,统一降价之后未必都能获利;三是一地降价势必会引发周边降价,结果将加剧旅游市场的竞争,对疫后全国旅游市场恢复未必有利。相反,如果从便利和激励游客出游的角度出台政策,效果可能会好于争相降价

那么,应该怎么对待旅游业的复苏与振兴呢?我认为,还是应考虑得复杂一些,尽量不要简单化,要对不同层面作不同的期待,而不是全行业都去恢复市场,那种齐上阵、打乱仗的行为,是做不了、也做不好事情的。

首先是企业:它们是疫情的直接受影响者,最清楚那儿最痛最痒,也最了解市场这池水的深浅,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企业要做的事情:一是争取尽量享受各种扶持和减免政策。能享尽享,勿使遗漏,若是明明有政策而享受不上,这样的企业倒闭了也不值得一丝可惜。二是自己想办法、找出路、度难关。无论多么优厚的支持政策都是外因、都是辅助性的,关键还得自己上心和着急,还得通过内因发挥作用。至于什么招数、什么办法,就完全看企业领导人了,他最知道维护自己利益,这个方面毋庸他人置喙和饶舌。三是经营策略。这需要因地制宜、因业态制宜、因自身制宜,全国全行业没有统一的药方,企业得根据自己实际去把握和选择。例如,很有人说促销应最先抓,我看也未必都是如此。

其次是行业部门:在疫后恢复阶段,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是必须的,但要注意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时需要“无为”一些,不能越俎代庖、费力不讨好。一是积极为企业争取扶持政策。争取的关口和时机一定要前移,把该说的话说到、该提的建议提出来,关键是及时跟进。国家主管部门对应的是国务院和各部委;省、市、县对应的是各级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都有建言献策的空间。二是做好旅游市场秩序监管。疫情过后较容易出现市场秩序和服务质量问题,要从现在就重视起来,上级部门要求要很明确,下级部门要监管落实到位,确保全行业在恢复期不出问题。三是研究和指导搞好市场恢复。也就是出主意、想办法、拿措施。不是条条杠杠越多越好,最主要的是能够落地和管用,同时,要注意疫后旅游市场的复苏,要让企业去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上级部门可以予以指导,但不等于去现场督办,像动辄派出工作组督察之类,搞不好会干预旅游经济的正常运转,在现实中这类现象越少越好。例如,一些研究者预测,疫后将出现企业并购潮,一些小微企业可能会被并购,这对于行业主管部门来说,也是不便去表态的。四是研究一些战略性、难点性问题。尤其是国家和省级部门,应把很多精力用于研究发展战略上,不能把自己混同于下级部门去“做实事”。现在足以称得上战略性问题的,不是难以找出来,而是很不少。比较紧迫的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真正提升我国的国际旅游竞争力,使之与正在实现的强国目标相匹配;切实提升旅游产业素质,实现旅游发展的转型升级,这类话题已喊N多年,应该实质性地向前推进了;做精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升的旅游消费需求,也是真正改善旅游供给侧要做的工作,今后应该有一些实质性的办法,让增量的旅游投资建设尽量受到游客的爱戴

最后是游客:游客作为旅游活动的主体,能够在疫后安全有序的出游是一个基本要求。一些人士期望疫后出现黄金周初兴时的那样的“井喷式”、“报复式”出游,这对绝大多数的居民和游客来说,在一段时间内恐怕还是有心理障碍的,即使在防疫安全上没有任何问题,可能也不大希望出游时那么拥挤无序。原因有三:一是我国人均GPD已达到1万美元,已跻身全球较为富裕的30亿人的行列,有钱人应该是更“惜命”的,那么拥挤的人流,势必潜在很多风险;二是我国旅游业应该从粗放走向集约,不能老是处在初级阶段,不能只考虑接待方的“盆满钵满”,那个阶段已经走得差不多了,还得兼顾一下游客的现实体验和更高需求,还得考虑旅游质量与发达国家逐步接轨;三是互联网等技术手段的迅猛发展,足以支撑起在全国实行旅游最佳接待量和参观预约制,起码一些高A级景区可以、旅游团队可以、节假日时段可以这样做,只要逐步地向这个方向走下去,旅游质量就会告别粗放和低级。

那么,疫情过后广大居民会如何对待旅游呢?我就此微信问过一些朋友,我朋友圈的多数人认为,在经受了一个多月的封闭后,需要处理的“公务事”和“家务事”很多,这些事儿大多比外出旅游更重要,因此不会把纯旅游摆在第一位,而第一位的很可能是公务旅行、商务旅行。当然,不排除一家人周末到公园“透透气”,也不排除一些年轻人急于安排一趟中远途旅游,以及差旅之中的顺带逛一些景点。


文章来自公众号“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ID:casstrc)作者:高舜礼,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旅游报社前总编辑、社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