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愿你成为如其所是的自己

 tuzididie 2020-03-12

本专栏为生涯咨询师刘珂读《在人生拐角处》一书笔记,分享给大家,一起学习。

读第二十个故事“被压扁的自我”

20

有这么一类人,在职业发展中总找不到自己的方向,他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他们漫无目的地活着,内心似乎被掏空了一样;他们也在努力地寻找兴趣,但总也提不起兴趣;他们甚至说不清自己的情绪状态,时而焦虑,时而忧伤。

赵昂老师称这类来访者为“自我被压扁的人”,他所描述的这些状态,的确在很多来访者身上都存在着,人们觉得焦虑,又觉得恐惧。焦虑的在自己明知道不喜欢或者不适合的环境里,难以发挥擅长的能力,试着改变又感觉到困难;恐惧的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已经花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如果要离开,又茫然不知何为归处,再加上外部评价、家庭压力,万一新的方向还不如之前,那就更为糟糕,所以来找到生涯咨询师,希望获得帮助,得到支持、保障和信心。

其实这样的来访者,是非常勇敢的,有更多的人最终仍然在胶着的状态里,焦虑、恐惧,而后麻木,默默然。每种选择都有其重要的理由,没有必要评判,而生涯咨询师,则是为这份勇敢提供保障和支持。

这篇故事里的来访者可谓是破釜沉舟,在并未清晰接下来要做什么的情况下辞职,甚至还因为自己焦虑的情绪导致和女友分手,这代价可谓相当大了。可是他的焦虑,我能理解并感同身受。这不是简单的工作生活状态的变化,而是被压抑的内在自我喊出的声音。那么,为什么找到并实现自我那么重要?

金树人老师在《生涯咨询与辅导》这本书中,对自我实现有着很通透的分析,而且金老师的语言富有美感,借这篇故事,我分享给大家。

职业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所。安身容易,立命最难。一个人能够在适当的生涯舞台上,充分地实现自我,不仅能安身,更能立命。然而在生涯的个案中,却有许许多多的人可以安其身,却不能立其命。

人可以在工作中,完成如其所是的自己。一朵如其所是的玫瑰,才是玫瑰。每一个人,每一株植物,每一只动物都有一个天生的使命——完成如其所是的自己。玫瑰不会用天堂鸟的形式完成自己,即使天堂鸟是七彩夺目的;大象不会用蜂鸟的形式完成自己,即使蜂鸟是轻盈灵巧的。

当一个人能够以自身原本的面目去生活的时候,生命自身的完成就是一种至深的乐趣。在生涯的个案里我们却发现,如此平凡的人生境界对这类个案的当事人而言似乎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主要问题在于他们在跨入工作世界之前,分不出“他们是谁”(自我)与“他们想是谁”(自我意象)。

前者系“如其所是的自己”,也就是真正的自己;后者系“想象的自己”,也就是虚拟的自己,别人眼中的自己。当自我实现被自我实现被自我意象实现所取代时,“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也就是自我疏离的开始。

自我状态的分道扬镳,产生了两种实存的生命情态:“人之所有”与“人之所是”。

在“人之所有”的生存情态中,“我有一份工作”,表示我用我所拥有的工作来定义“我”这个主体。主体不是“我自己”,而是“我所拥有的职业”,在这层意义上职业等同于一份财产。这种疏离的经验,会让一个人天天戴着面具、穿着盔甲上班。他们失去了反应能力,也失去了为自己行为负责的能力。

在“人之所是”的生存情态中,“我自己”就是我活动的主体,活动的全部,我是不必戴面具的,在工作上随性又随兴,有着充分的反应能力。

前者不断的在进行自我意象的实现,如行尸走肉,疲惫不堪;后者才是真正的自我实现,活泼又自在,自信满满。

“人之所有”的生存形态大多数是社会、文化的大环境造成的。以台湾的社会变迁看,多数人有着类似的经验:譬如,1960年代,物理吃香,于是“你应该念物理”‘;1970年代,核工吃香,于是“你应该念核工”;1980年代,计算机吃香,于是“你应该念计算机”;1990年代,法律政治吃香,于是“你应该念法政”。“自我意象”载满了诸多社会的期许与价值,把外在的价值视为自己的价值,把外在的期许视为自己的期许;大风起兮,扬帆而去,以为风势就是罗盘的指向,不自觉地背离了自信的航道,渐行渐远,于是很多人的生涯是活在其自我意向中,内射了性别期待(“女孩子念生命理工”)、家族期待(“我们家世代行医,你要为祖宗争口气”)或文化期待(“你是客家人的希望”),和真正的自己渐渐疏远。这是典型的本土性生涯个案。(引用自《生涯咨询与辅导》,金树人著,P61-62,略有增减变动)

这篇故事里的来访者,就是典型的希望从“人之所有”形态走向“人之所是”形态。金树人老师书中讲述的情形,适用于从兴趣的角度来进行分析,进而找到让人可以以“人之所是”的形态获得安身立命之所,所以赵昂老师会说:“自我在哪里?在过去的兴趣和未来的愿景里”。

然而从现实的角度来讲,来访者的兴趣还不足以成为立命之本,成为一个可以立即从事的职业,因为兴趣要上升为职业,并非是喜欢就足够的,还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即便是理想的职业,当中也难免会有你不想或不喜欢做的事。所以“大哥”和“小弟”的故事,其实就是在讲“你要用什么养活自己的兴趣”和“事物都有两面性,要接受好的一面,也要接受其不如意的一面”。

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是好事,但是如果放大,也容易产生误解,这是“光环效应”:当我喜欢一个人或者事的时候,觉得什么都好;当我不喜欢的时候,觉得什么都不好。所以,跳出光环效应,用理性的方式来分析工作中的因素,可以让人看到“大哥”也并非一无是处,“小弟”也不是样样都好,进而产生接纳和适应,并且知道该如何调整。从感性的纠结中出来后,方能看到真实自我和环境如何结合。赵昂老师说:“真实自我并不是完全地为所欲为,也不是对自己无限放大,而是要在社会的规则和框架下获得自己内心的最大价值。”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END—

长按二维码 关注刘珂

 

作者介绍:刘珂
坐标成都,生涯咨询师,高级青少年成长指导师,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生涯付费咨询小时数超过100小时;

曾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企业、国内互联网上市公司服务10余年,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及企业管理背景;

12年企业面试官经验,擅长简历书写及求职面试辅导,直接及间接培训学员上千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