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民谚有云: “腊七腊八,冻掉下巴”。 它意味着要穿秋裤,要裹着大棉袄, 因为一年中最冷的日子就要来了。 那时爱读李白写的《北风行》: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如今离家千万里, 又爱上了赵次诚的《早梅》: “江南冬十二月,溪上梅三两花。 载取小舟香影,月明自棹回家。” 腊月至,欲还乡, 唯有故土的温度, 才能捂热这岁末的寒意。 长大后才知, 腊月其实是古人祭祀祖先的日子。 常言道:“腊者,接也。” 它连接着每个人过去。 每逢此时,家家户户都要举行“猎祭”, 人们去到山中猎杀野兽, 回来拜神敬祖,祈福求寿。 古人深信,举头三尺有神明, 在那冥冥之中, 祖先将庇佑我们, 世代平安。 如今腊月已至, 我却来不及回头, 直至披上满头的月光。 腊月·集市 腊月里 辛苦劳作了一年的人们 急切地期待着春节的到来 过年对国人而言是隆重而不可轻怠的 往往刚一入腊 准备工作便热热闹闹地开始了 早年间 为了筹备年货 人们会在闲暇时候前往“腊月市” 购买腊肉、粥果、各色野味 为腊月里的种种习俗做准备 那种属于腊月的热闹 你是否还记得 在天寒地冻的时节 有红红火火的集市 每一处都披上了喜庆的大红色 预示新一年的好兆头 腊月·习俗 老年间,“春节”是专指立春而言,农历元旦叫“正旦节”,后来俗称新年,北方人叫“大年初一”,除夕叫“大年三十儿”。从筹备到结束这段时期叫“年关”,总称“过年”。 一般年前的准备阶段有二十多天,自“腊八”至除夕,这些日子里北方人是很忙乎的,即所谓“家无虚丁,巷无浪辈”。 一进腊月,市面骤现繁荣,这是一年内的特有市场,叫腊月市。先是卖咸肉(即腊肉)和粥果的,为“腊八”做准备。 过了初十,开始卖卫画门神、挂千、金银箔、烧纸、等等。 二十日以后,以卖糖瓜、糖饼、江米竹节糕、关东糖等物,是为“祭灶”准备的。 二十五日以后,货物齐全,琳琅满目,为除夕之夜做准备,价格也相对的涨高,京师谚语有“腊月水土贵三分”之说。 腊八粥 腊月初八,我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腊八粥。 腊八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又称“大家饭”,到宋代,传说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一种节日食俗,汉族民间争相效法,都在农历十二月初八熬腊八粥,象征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文章图片、素材来源自网络,版权归属原作者 主编微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