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公筷公勺上餐桌 舌尖文明不能拖

 理想192qoteiwo 2020-03-12

近日,北京烹饪协会、北京市餐饮行业协会联合发布《推行公筷公勺共建文明餐桌倡议书》,号召全市餐饮行业推行公筷公勺行动,守护舌尖上的安全。餐馆该怎么布置公筷公勺?《倡议书》给出了明确说法,比如火锅店应提供专用“生料公筷”。此前,首都文明办、市卫健委先行发布了《争做文明健康好市民倡议书》,也建议市民尽量分餐进食、使用公勺公筷。

早在2003年“非典”期间,钟南山院士就曾呼吁使用公筷。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再度发声,呼吁使用公筷。这一次,北京相关部门发出联合倡议,是对钟院士建议的积极回应。其实,以这一建议的科学文明内涵来看,即使没有疫情,实行分餐制、使用公勺公筷也很值得提倡。

公筷公勺上餐桌 舌尖文明不能拖

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和国外有着很大不同,其中“聚餐”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也许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只有家人、亲朋围坐在一起吃饭,才能享受热热闹闹的欢快气氛。而在聚餐的同时,全桌人都拿着自己的筷子,到共享菜盘里夹菜,甚至一些传统观念更强的老人,在家里招待客人时,为了表达自己的热情,还要用自己的筷子给客人夹菜,即使客人不喜欢这样也不便直言,唯恐凉了主人的心。但是,真正从科学角度来看,这显然不是什么好习惯,甚至可以称为陋习。因为道理明摆着:大家都用自己吃饭的筷子到公共菜盘里夹菜,每个人的唾液就有机会被带入共享的菜里,存在病毒交叉感染的隐患,疾病传播的概率就会增大。

而公筷公勺的作用,就是让每个就餐的人,不再使用伸进自己嘴里的筷子或勺子到公共菜盘里取菜,而是把菜取到自己的碗碟里再吃。筷子、勺子“公私分明”后,大家的唾液就没有机会进入公共菜盘,传播疾病的概率自然也就小了。

公筷公勺上餐桌 舌尖文明不能拖

道理非常浅显,但是要让人们形成习惯,恐怕还需要不短的时日。而积习难改的原因,是相当多的人会把这些当作无可无不可的小事一桩,因此看得很淡。人是千差万别的,有的人就喜欢简单、粗放,还有的人只从模糊概率来认识问题,觉得这么多年大多数的人都这样吃饭,也没见谁从筷子勺子上传染了什么大病,这不是小题大做吗?思想上轻视甚至抵触,恐怕会成为公筷公勺推广的主要瓶颈。

传统的围桌共食、不用公筷就餐方式,给病毒传播提供可乘之机,给大众健康带来安全风险。在本次全民参与的防控疫情过程中,凝聚了重塑文明就餐习惯的社会共识。年轻人接受起来不会很难,中老年人可能需要稍长一段时间来适应。可是经历了这次疫情,相信绝大多数市民都能意识到, 使用公勺公筷、合理分餐,更符合“舌尖上的文明”,更合乎健康标准。如果再加上餐饮企业的大力提倡,合理引导,刚开始时的一点“小麻烦”之感,也很快就会消失。

文/马龙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