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守力.三阴三阳研究

 晓意子 2020-03-13

【提要】

三阴三阳是中医经典中最重要的象数模型,一般认为它是按阴阳之气量的多少划分的,少阳为一阳、阳明为二阳、太阳为三阳、厥阴为一阴、少阴为二阴、太阴为三阴。但是在《素问》《灵枢》等经典中存在更多的阳明为三阳、太阳为二阳(阳明与太阳互换)的表述。本文试求解决这个逻辑悖论,首次提出天体阴阳(标气)与人体阴阳(中气)的概念,人体阴阳中气又有运行次序图(中气图)和空间分布图(阴阳离合论、六经表里)之分。

【关键词】

三阴三阳;标气;中气;本气;天体阴阳;人体阴阳;阴阳离合;开阖枢

三阴三阳即: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王玉川在《运气探秘》一书中说,在中医古籍里有二十九种序次不同的三阴三阳,一个最根本的原因是它们所指代的对象和实质可能存在很大的不同。这是对的。但是他认为:“在三阴三阳的理论中,虽然包含着一些合理的成份,但今天对于我们来说,它的价值只不过是‘具有启发意义而已’的一种似是而非的抽象结论。”

三阴三阳果真是原始的、朴素的理论吗?它是否一以贯之、逻辑自洽?笔者通过研究发现,三阴三阳是成熟的系统化的象数模型,所谓的二十九种序次不同的三阴三阳,最终归结为两种:天体阴阳(标气)与人体阴阳(中气)。大部分序次属于人体阴阳中气,只有少部分序次和运气学说的六气属于天体阴阳标气。

一、三阴三阳标气:阳明为二阳

1.三阴三阳标气定义

三阴三阳定义,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第六十八篇《六微旨大论》:

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纪。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此所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也。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谓也。

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

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

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

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

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

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

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本标不同,气应异象。

李守力.三阴三阳研究——系列三阴三阳探源:论天体阴阳与人体阴阳

三阴三阳移光定位标气图

少阳

阳明

太阳

厥阴

少阴

太阴

一阳

二阳

三阳

一阴

二阴

三阴

三阴三阳,是“气之标”,就是标识、标象,相当于《易经》的卦象。它是依据一年节气的日光测影得出来的,其规律与先天卦图相同。因为标气图是根据日月运行画出来的,所以省略了坎离日月二象。在先天卦图中,震为一阳,兑为二阳,乾为三阳,巽为一阴,艮为二阴,坤为三阴。

在标气图中,阳明本属于二阳。三阴三阳标气的顺序(少阳为一阳、阳明为二阳、太阳为三阳、厥阴为一阴、少阴为二阴、太阴为三阴),主要见于《内经》运气七篇的六气客气排序和每年客气六步的排序,另外还有《素问·阴阳类论》《经脉别论》。

2.《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十一篇《经脉别论》:

  太阳藏独至,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表里当俱泻,取之下俞。

  阳明藏独至,是阳气重并也。当泻阳补阴,取之下俞。

  少阳藏独至,是厥气也。蹻前卒大,取之下俞。

  少阳独至者,一阳之过也。

  太阴藏搏者,用心省真,五脉气少,胃气不平,三阴也。宜治其下俞,补阳泻阴。

  一阳(林校云:二阴)独啸,少阳(全本:少阴)厥也。阳并于上,四脉争张,气归于肾。宜治其经络;泻阳补阴。

  一阴(独)至,厥阴之治也。真虚(疒肙)心,厥气留薄,发为白(自)汗,调食和药,治在下俞。

帝曰:太阳藏何象?岐伯曰:象三阳而浮也。帝曰:少阳藏何象?岐伯曰:象一阳也,一阳藏者,滑而不实也。帝曰:阳明藏何象?岐伯曰:象(心之)大浮也。太阴藏搏,言伏鼓也。二阴搏至,肾沉不浮也。

守力按:

根据杨上善、王冰等注,本篇的三阴三阳是指经脉,兼顾经脉阴阳表里关系。

三阳

二阳

一阳

三阴

二阴

一阴

太阳

阳明

少阳

太阴

少阴

厥阴

3.《黄帝内经·素问》第七十九篇《阴阳类论》:

   孟春始至,黄帝燕坐,临观八极,正八风之气,而问雷公曰:阴阳之类,经脉之道,五中所主,何藏最贵。雷公对曰:春甲乙青,中主肝,治七十二日,是脉之主时,臣以其藏最贵。

  帝曰:却念《上下经》,阴阳从容,子所言贵,最其下也。

  雷公至斋七日,旦复侍坐。帝曰:三阳为经,二阳为维,一阳为游部,此知五藏终始。三阳(张介宾:三阴)为表,二阴为里,一阴至绝作朔晦,却具合以正其理。

  雷公曰:受业未能明?帝曰:所谓三阳者,太阳为经。三阳脉至手太阴,弦浮而不沉,决以度,察以心,合之阴阳之论。所谓二阳者,阳明也,至手太阴,弦而沉急不鼓,炅至以病皆死。一阳者,少阳也,至手太阴上连人迎,弦急悬不绝,此少阳之病也,专阴则死。

  三阴者,六经之所主也,交于太阴、伏鼓不浮,上空志心。二阴至肺,其气归膀胱,外连脾胃。一阴独至,经绝气浮,不鼓,钩而滑。此六脉者,乍阴乍阳,交属相并,缪通五脏,合于阴阳。先至为主,后至为客。

雷公曰:臣悉尽意,受传经脉,颂得从容之道,以合《从容》,不知阴阳,不知雌雄?帝曰:三阳为父,二阳为卫,一阳为纪;三阴为母,二阴为雌,一阴为独使。

守力按:

根据杨上善、王冰等注,本篇的三阴三阳以足六经为主,辅之以手六经。

三阳

二阳

一阳

三阴

二阴

一阴

太阳

阳明

少阳

太阴

少阴

厥阴

游部

至绝

独使

“三阳为经,二阳为维,一阳为游部,此知五藏终始。三阳(三阴)为表,二阴为里,一阴至绝作朔晦”,“三阳为父,二阳为卫,一阳为纪;三阴为母,二阴为雌,一阴为独使”,这与《素问·阴阳离合论》“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含义是一致的。

二、三阴三阳中气:阳明为三阳

《内经》中普遍存在另一种三阴三阳排序,即三阴三阳中气排序:少阳为一阳、太阳为二阳、阳明为三阳、厥阴为一阴、少阴为二阴、太阴为三阴。它是对标气排序的阳明与太阳做了互换。这种排序见于《素问·脉解》《灵枢·经筋》《灵枢·阴阳系日月》《素问·六节藏象》《素问·腹中论》《灵枢·终始》《灵枢·禁服》《灵枢·经水》等篇,《内经》运气七篇言及三阴三阳表里关系(中)时也是按这一种排序。

笔者经过对《素问·脉解》的三阴三阳进行量化分析,证明阳明属于三阳。在《素问·脉解》中,三阴三阳与全年寅午戌与申子辰六个月对应:太阳对应正月寅,少阳对应九月戌,阳明对应五月午;太阴对应子月十一月,少阴对应七月申,厥阴对应三月辰。根据地支藏干定理,得出《素问·脉解》三阴三阳“气有多少”,三阳从少到多是:少阳、太阳、阳明,三阴从少到多是:厥阴、少阴、太阴。所以其表里关系是:少阳与厥阴为表里,太阳与少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这也是《素问·阴阳离合论》的范畴。(见:李守力.《素问·脉解》三阴三阳量化分析)。

又对《灵枢·经筋》《阴阳系日月》的三阴三阳进行象数分析,《灵枢·经筋》与《灵枢·阴阳系日月》的三阴三阳排序具有相同的规律,从寅到未为阳,从申到丑为阴,以古《易》的天门地户为中心,又与《阴阳离合论》“开阖枢”结构相吻合,以阳明位于天门,为三阳之阖,以厥阴位于地户,为三阴之阖。“天门地户”和《阴阳离合论》“开阖枢”都是“天地阴阳”的范畴,而不是“四时五行”的范畴。《灵枢·阴阳系日月》把最常用的阴阳称为“四时五行”,把人体阴阳中气称为“天地阴阳”,这里的“天地”是指人体上下(以腰为中线),也就是中气的运行次序和空间分布。(见:李守力.《灵枢·经筋》《阴阳系日月》三阴三阳辨析)。

还有《素问·六节藏象》《素问·腹中论》《灵枢·终始》《灵枢·禁服》《灵枢·经水》《素问·太阴阳明论》都以阳明为三阳。

《素问·六节藏象》:

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

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已上为关阴。

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关格之脉赢,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素问·腹中论》:

岐伯曰:病热者阳脉也,以三阳之动也。人迎一盛少阳,二盛太阳,三盛阳明,入阴也。夫阳入于阴,故病在头与腹,乃(月真)[chn]胀而头痛也。

《灵枢·终始》:

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

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

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

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

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

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

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

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名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

《灵枢·禁服》:

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阳,一倍而躁,在手少阳。

人迎二倍,病在足太阳,二倍而躁,病在手太阳。

人迎三倍,病在足阳明,三倍而躁,病在手阳明。

……人迎四倍者,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死不治。必审按其本末,察其寒热,以验其脏腑之病。

寸口大于人迎一倍,病在足厥阴,一倍而躁,在手心主。

寸口二倍,病在足少阴,二倍而躁,在手少阴。

寸口三倍,病在足太阴,三倍而躁,在手太阴。

……寸口四倍者,名曰内关,内关者,且大且数,死不治。必审察其本末之寒温,以验其脏腑之病。

《灵枢·经水》:

足阳明刺深六分,留十呼。

足太阳深五分,留七呼。

足少阳深四分,留五呼。

足太阴深三分,留四呼。

足少阴深二分,留三呼。

足厥阴深一分,留二呼。

以上都以阳明为三阳。

而《素问·太阴阳明论》也是以太阴为三阴、阳明为三阳:

  帝曰:脾与肾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溢,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

三、三阴三阳标气(天体阴阳)与中气(人体阴阳)

三阴三阳为什么存在标气与中气的区别呢?这是天体阴阳落实在人体阴阳的结果。天体阴阳是标气,人体阴阳师是中气,中即三阴三阳经脉的表里关系。

《六微旨大论》:

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纪。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此所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也。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谓也。

这是天体阴阳,标气。

接着看标气、本气、中气的描述:

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

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

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

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

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

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

按照逻辑法则,左边的排序是按量化递进的,右边的中气一定也是按量化递进的,可是“厥阴、太阴、少阴、少阳、太阳、阳明”三阴和三阳的排序都打乱了!

以下笔者将标气改为中气(阳明一排与太阳一排上下互换):

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

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

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

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

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

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

列表如下:

三阴三阳人体阴阳中气表里图表

一阳

二阳

三阳

一阴

二阴

三阴

少阳

太阳

阳明

厥阴

少阴

太阴

厥阴

少阴

太阴

少阳

太阳

阳明

一阴

二阴

三阴

一阳

二阳

三阳

此表一目了然,三阴三阳的悖论涣然冰释。

 李守力.三阴三阳研究——系列三阴三阳探源:论天体阴阳与人体阴阳


三阴三阳中气图

中医经典只要是针对人体阴阳的,所以其排序和表里关系是一以贯之的中气排序。

笔者首次提出天体阴阳(标气)与人体阴阳(中气)的概念。天体阴阳标气为先天,人体阴阳中气为后天。人体阴阳中气有运行次序图(中气图)和空间分布图(阴阳离合论、六经表里)之分。中气运行次序图(中气图)偏于时间,是人体三阴三阳的运行;阴阳离合论偏于空间,是人体三阴三阳经脉、经络、脏腑的空间分布。

李守力.三阴三阳研究——系列三阴三阳探源:论天体阴阳与人体阴阳

阴阳离合论图

《太素·阴阳合》包含了《内经》的《灵枢·阴阳系日月篇》、《素问·阴阳离合论》、《灵枢·根结》,《内经》这三篇属于同一体系,即人体的“天地阴阳”体系,这里的“天地”是指人体上下(以腰为中线),也就是中气的运行次序和空间分布。

《内经》运气七篇虽然以标气为主,但是在涉及阳明的概念解释时,两次暗示阳明有位居三阳的可能性:

《黄帝内经·素问》第七十四篇《至真要大论》:

帝曰:善。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岐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

帝曰:阳明何谓也?岐伯曰:两阳合明也。

帝曰: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

……

帝曰:幽明何如?岐伯曰:两阴交尽故曰幽,两阳合明故曰明。幽明之配,寒暑之异也。

以上王冰都用《灵枢·系日月》解释,实际《灵枢·系日月》左足、右足之阴阳正是人体阴阳。

四、三阴三阳本气的破译

一阳

二阳

三阳

一阴

二阴

三阴

少阳

太阳

阳明

厥阴

少阴

太阴

相火

寒水

燥金

风木

君火

湿土

李守力.三阴三阳研究——系列三阴三阳探源:论天体阴阳与人体阴阳

标气卦图

《周易·说卦传》是通三易的(神农、大禹《连山易》,黄帝殷商《归藏易》,文王周公《周易》),所以属于古《易》文献,可以用来解释《黄帝内经》中的概念。按《说卦传》,乾为寒为冰,兑为金,坤为土,巽为风为木,所以太阳为寒水、阳明为燥金、太阴为湿土、厥阴为风木。由于标气卦图中先天图省略了坎离二卦,震离互借(后天之震,位居先天之离),故离火寄于少阳之震,少阳为火也。少阴在艮,艮在《连山》为丙火(艮纳丙,丙为日),艮乾互借,先天之艮位居后天之乾,乾为君,故少阴为君火。震为乾之长子、为雷、为主器,故震之少阳为相火。《黄帝外经·三才并论》:“天地之君火,日之气也。天地之相火,雷之气也。”

这就是标气与本气的对应。

标气卦象本气图表

标气

少阳

阳明

太阳

厥阴

少阴

太阴

卦象

本气

相火

燥金

寒水

风木

君火

湿土

五、《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

在《伤寒论》中,三阴三阳有两种:伤寒热病三阴三阳传变顺序和六经病欲解时顺序。

1.伤寒热病三阴三阳传变的理论来源于《素问·热论》。

《素问·热论》: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

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帝曰:愿闻其状。

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

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藏者,故可汗而已。

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溢干。

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伤寒热病三阴三阳传变

巨阳

阳明

少阳

太阴

少阴

厥阴

三阳

二阳

一阳

三阴

二阴

一阴

伤寒热病是天体外邪对人体阴阳的作用,而表现于人体的反应,所以与天体阴阳次序正好反向,阳是三阳、二阳、一阳的传变次序,阴是三阴、二阴、一阴的传变次序。根据《阴阳离合论》“开阖枢”理论,外邪由大门而入,由表及里,表为阳里为阴,所以第一道门是三阳太阳(《素问》谓之“開”,《太素》谓之“關”),然后是二阳阳明(阖)、一阳少阳(枢);再往里走,就是第二道门三阴太阴(開關),二阴少阴(枢),一阴厥阴(阖)是最里层,位于最后。

2.六经病欲解时:

李守力.三阴三阳研究——系列三阴三阳探源:论天体阴阳与人体阴阳

六经病欲解时图

六经病欲解时表

时辰

寅卯辰

巳午未

申酉戌

亥子丑

子丑寅

丑寅卯

六经病欲解时

少阳病

太阳病

阳明病

太阴病

少阴病

厥阴病


一阳

二阳

三阳

三阴

二阴

一阴

成无己注:

始于太阳,终于厥阴。六经各以三时为解,而太阳从巳至未,阳明从申至戌,少阳从寅至辰;至于太阴,从亥至丑,少阴从子至寅,厥阴从丑至卯者,以阳行也速,阴行也缓,阳主(医统本作“生”)于昼,阴主(医统本作“生”)于夜。阳三经解时,从寅至戌,以阳道常饶也;阴三经解时,从亥至卯,以阴道常乏也。《内经》曰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则巳午未太阳乘王也。

按:

六经病欲解时的次序符合人体阴阳中气的排序,阳主进、阴主退,所以三阳从小到大,三阴从大到小。

六、《难经·七难》与《扁鹊阴阳脉法》的三阴三阳

1.《难经·七难》:

曰:经言少阳之至,乍大乍小,乍短乍长;阳明之至,浮大而短;太阳之至,洪大而长;少阴之至,紧大而长;太阴之至,紧细而长;厥阴之至,沉短而紧。此六者,是平脉那?将病脉耶?

然:皆也。

其气以何月,各王几日?

然:冬至之后,初得甲子少阳王,复得甲子阳明王,复得甲子太阳王,复得甲子太阴王,复得甲子少阴王,复得甲子厥阴王。王各六十日,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岁。此三阳三阴之王时日大要也。

《难经·七难》阴阳脉年周期

少阳

阳明

太阳

太阴

少阴

厥阴

冬至

寅卯

辰巳

午未

夏至

申酉

戌亥

子丑

守力按:

《难经·七难》脉旺周期符合天体阴阳标气排序,以阳明为二阳,阳进阴退,三阳从小到大,三阴从大到小。

2.《脉经·扁鹊阴阳脉法第二》:

脉,平旦曰太阳,日中曰阳明,晡时曰少阳,黄昏曰少阴,夜半曰太阴,鸡鸣曰厥阴,是三阴三阳时也。

少阳之脉,乍小乍大,乍长乍短,动摇六分。王十一月甲子夜半,正月、二月甲子王。

太阳之脉,洪大以长,其来浮于筋上,动摇九分。三月、四月甲子王。

阳明之脉,浮大以短,动摇三分。大前小后,状如科斗,其至跳。五月、六月甲子王。

少阴之脉紧细,动摇六分。王五月甲子日中,七月、八月甲子王。

太阴之脉、紧细以长,乘于筋上,动摇九分。九月、十月甲子王。

厥阴之脉,沉短以紧,动摇三分。十一月、十二月甲子王。

扁鹊阴阳脉日周期

平旦 寅时

日中 午时

晡时 申时

黄昏 戌时

夜半 子时

鸡鸣 丑时

太阳

阳明

少阳

少阴

太阴

厥阴

守力按:

扁鹊阴阳脉日周期排序,与《素问·脉解》最相似,但是没有《素问·脉解》严谨,应该是比较原始的文献。

《素问·脉解》三阴三阳气含量计算表

平旦 寅时

日中 午时

黄昏 戌时

晡时 申时

夜半 子时

食时 辰时

太阳

阳明

少阳

少阴

太阴

厥阴

《素问·脉解》三阳从少到多是:少阳、太阳、阳明,三阴从少到多是:厥阴、少阴、太阴。符合人体阴阳中气法则。(见:李守力.《素问·脉解》三阴三阳量化分析)

扁鹊阴阳脉年周期

少阳

太阳

阳明

少阴

太阴

厥阴

冬至

寅卯

辰巳

午未

夏至

申酉

戌亥

子丑

按:

《难经·七难》以阳明为二阳(标气排序),而《扁鹊阴阳脉法》以阳明为三阳,接近中气排序,但是三阴的排序与标气中气都不合。

《扁鹊阴阳脉法》与开阖枢


少阳

太阳

阳明

少阴

太阴

厥阴

动摇

六分

九分

三分

六分

九分

三分

《阴阳离合论》

开阖枢

开(关)

开(关)

《皮部论》

枢持

关枢

害蜚(阖)

枢儒

关蛰

害肩(阖)

当我们把《扁鹊阴阳脉法》与《阴阳离合论》《皮部论》对比时,发现这种排序实际是按开阖枢来的。阴阳离合开阖枢理论是人体阴阳标气的空间结构分布。这说明《扁鹊阴阳脉法》确实属于标气排序。

《难经·七难》与《扁鹊阴阳脉法》两者的文字十分相似,传说都是出自扁鹊(秦越人),内容的差别正反映了从天体阴阳标气理论到人体阴阳中气理论的变迁,在《扁鹊阴阳脉法》中只完成了中气空间分布,中气运行分布尚未圆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