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关村金融科技大讲堂第三期】精彩回顾!宋华:金融科技使能供应链金融(附全文!)

 齐一摄现美 2020-03-14

3月10日,在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北京市海淀区政府指导下,中关村金融科技产业发展联盟、北京市银行业协会、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与金融科技会客厅联合推出的中关村金融科技大讲堂第三期圆满结束!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首席供应链金融专家宋华围绕“金融科技赋能供应链金融,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展开了精彩的分享,并获得广泛好评!本次分享内容共分为三大部分,分别是重新认识供应链金融、科技如何推动供应链金融发展与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的核心。

扫描上方图片二维码,观看第三期回放!

【大讲堂实录】

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很高兴今天晚上跟大家分享《金融科技使能供应链金融》这个话题。我是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的教授宋华。大家知道本次疫情对我们整个产业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对我们今天很多中小微的企业影响非常深远。我们先看一个问题,就是本次疫情到底对供应链金融会有什么影响?

本次疫情之后,人大供应链战略管理中心、万联网、中物联金融委、中关村金融科技产业发展联盟等机构一起对300多家金融机构做了一个调查,我们来看一看这次疫情到底对企业什么影响?另外,我们站在金融机构的立场,他们又是怎么去看待疫情的?大家可以看到我们调查了这300多家金融机构,基本上大家会认为这次疫情之后对中小企业的影响会比较大。但是对中小企业融资规模,我们调查的结果显示保持不变的占了大多数,也就是跟去年会保持同样的一个状态。当然还有一部分可能会扩大,但是少部分会收缩。这是站在金融机构的立场,他们所看待的今年供应链金融的一个状态。

此外从融资利率的角度来看,大部分金融机构认为,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整个利率,在我们调查的300多家金融机构当中,一半以上认为,基本上会跟以前持平。当然也有一部分会针对本次疫情会有所下降,就是它的大部分的利率会下调一部分。而违约的情况,基本上大部分认为与疫情前会持平,另外也有部分人认为违约的情况会进一步上升。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疫情期间,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影响的状况。而我们现在大部分的金融机构,他们关注什么?他们认为供应链金融现在最大的障碍在什么地方?

我们调查的金融机构当中,42.9%的企业都认为最主要的障碍来自于核心企业不配合。比如确权、共享信息、及时支付,认为这是现在阻碍供应链金融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当然还有无法满足监管的要求。除此之外,没有充足的资金。而排在第4位的,也跟今天这个话题有很大关系,没有适合的技术和信息化的能力来支撑业务。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良好的信息化和技术的手段,我们今天的金融机构即便能够看到中小企业融资的需求,但是往往也不敢扶持,也不敢去贷款,所以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本次疫情对我们带来的一个整体的影响。从这一点上我们也可以看到,供应链金融,特别是科技使能下的供应链金融,成为了今天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最重要的一个方向和趋势。

今天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跟大家分享这个话题。第一个还是要重新认识供应链金融。第二点想谈一谈科技究竟如何使能供应链金融。最后我还是想跟各位朋友分享一下关于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问题,因为这还是金融的本质。

01
重新认识供应链金融

导语:供应链金融是一种集物流运作、商业运作和金融管理为一体的管理行为和过程,它将贸易中的买方、卖方、第三方物流以及金融机构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实现了用供应链物流盘活资金、同时用资金拉动供应链物流的作用。供应链金融与传统资金借贷在管理要素、业务形态与结构形态方面有本质区别。从模式上看,供应链金融经历了从商业银行主导、核心企业主导到平台生态导向,和目前的科技金融导向的四大发展阶段。

首先谈第一个话题,重新认识供应链金融。因为大家知道供应链金融这几年发展得很快,从最开始的2002年一直到现在如火如荼,特别是2017年以后,各行各业,包括今天的很多管理部门都在推动供应链金融,但是在推动供应链金融的时候,很多朋友对供应金融产生了一个究竟他能不能扶持中小微的一个疑惑。甚至年前我也看到一些朋友在网上发表了论文,发表了他的评论,认为供应链金融是不对的。但是我想说的是,这些朋友在发表认为供应链金融是错误的,这个观点的时候,他们并没有清楚的了解,到底什么叫供应链金融?我觉得还是要回归到对供应链金融最本质的东西去思考,怎么去理解金融?但凡是微观的企业借贷或者是微观的金融。通常我觉得还是要回归到金融活动它最本质的原理去看。金融最本质的是什么?就是一座天平,天平的底座是什么?一定是风险的识别与控制。各位朋友大家知道,之所以现在很多金融机构不愿意向中小微提供融资贷款,一个最主要的问题,他们没有办法知道风险在哪?另外如何去控制风险?

大家知道正是因为信息的不对称容易造成违约,赔付率上升,所以金融最核心的一定是风险识别和控制。可是我们如何才能控制住风险,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产业的运行中,往往涉及到不同的主体,比如说我们有供应商,我们有第三方物流,我们有客户,甚至还有供应商的供应商,还有客户的客户,而不同的主体往往从事不同的业务。物流公司从事的仓储、运输、配送等等领域业务,供应商可能生产的是原材料,有的供应商可能提供的是一种服务,它的业务性质千差万别。除此之外,他们所涉及到的资产也是千差万别。但凡任何一个主体,任何一项业务活动,任何一项资产的管理的信息缺失,都将会转化为信息不对称,最终导致金融危机。

所以真正要控制住风险,一定是要把握产业链中的信息。只有产业链的信息真正抓住了,才能打造出我们金融最核心的东西——信用。因为金融说到底是信用,而天平的两端,一端装的是资产,一端是资金。要让资产和资金做一个良好的匹配。这个时候既能够解决产业中对资金的需求,但同时又能让风险能够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我想这就是金融最本质的东西,从这里面来讲,可以看到它跟传统的金融有什么不一样?和传统的借贷不一样?传统企业需要资金的时候,会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而商业银行在决定是否做借贷决策之前,一般都要做征信。征信不外乎就是征财务报表,就是企业的三张财务表。另外再看一看有没有可抵质押的资产。第三,再看一看你的产品有没有竞争力,你的管理怎么样?

可问题的关键是,今天的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偏偏是这三个问题。第一,本身它没有完善的财务报表,真正有完整的财务报表的中小企业,在今天的中国并不多。而且事实上即便它有财务报表,未必这个财务报表是可信的。第二个问题,它没有真正意义上可抵质押的资产,它要资产很好也就不缺钱了。当然还有一个,中小企业在初期发展的过程中,它的产品的竞争力,它的各个方面还是较为微弱的。所以这就导致了银行在借贷的时候很难。当我们只是看到这个点的时候,永远就不好解决这个问题。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年,国家政府呼吁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但是到今天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得以解决,我想这是一个问题。而供应链金融不一样,供应链金融它看的不仅是借款者,它最关注的是谁?谁是你的上游?谁是你的下游?你们之间的贸易结构是什么样的?与此同时,你们的业务,你们的单证是怎么在流转?怎么操作的?你们的物流又是怎么管的?库存周转率大概有多高?

在基于整个供应链的基础上,提供一个综合性的金融解决方案。这个概念就构成了供应链金融。所以这也就是我说的那些批判供应链金融的人,压根就不知道什么叫供应链金融。它一定是牢牢的基于业务,基于产业运行的过程,然后才让资金切入到一个需要资金同时又能控制风险的地方,所以这是一个关键。

我们可以来比一下,它跟传统的资金借贷,也包括今天传统银行做的一些中间业务。因为大家知道传统银行也在做所谓的供应链金融,比如保理、反保等等,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我给大家做了一个对比,大家就能知道供应金融关注的东西在哪?第一个管理要素不太一样。金融机构在做借贷决策的时候,最主要的他们关注的管理要素,主要还是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根据这个来做决策,但是就像我刚才讲的,实际上中国的中小企业完全凭借财务报表来决定这个人可不可信,能不能给予贷款,这是不现实的。因为刚才我们讲了没有多少中小企业真正有财务报表,有也未必是可信的。

所以供应链金融是什么,它评估的是供应链的信用,它加强的是债项本身的结构控制,债项结构就是因为买卖而产生的债权债务的结构关系。换句话说,我们看的是业务,并不完全相信财务报表,只相信业务本身,我想这是一个它们很大的不同点。第二个不同点,业务形态不一样,今天很多银行做的一些业务当中,它也有一些产品,但这个产品是一种简单的资金借贷,它是以一个生硬的机械制的产品,覆盖不同细分市场交易链条上的各个节点、各个交易主体的需求。

大家会问这是什么概念?比如银行今天做的业务当中,不外乎就有三大类的业务,一类业务应收应付类,最典型的就是保理,反向保理、反向采购等等。还有一类就是Inventory Finance,翻成中文叫存货融资。这里面就有仓单质押、存货抵质押等等。第三类就是预付类,在银行的业务中主要有保兑仓,如果各位比较了解的话,一般保兑仓是存货融资的过桥,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讲,就是应收应付类和存货融资类,但是这两类它有它的问题,在中国运行过程中有它的问题。

第一个我们讲的应收应付类现在做的最多的,不外乎就是保理和反向保理。但是这一类业务在今天的中国具有非常大的挑战,这个挑战来自于我们的制度环境。因为今天所谓保理,就是当一个大型企业、核心企业向上游供应商采购的时候,因为主观和客观的原因,不可能及时支付资金,从而导致了上游的中小供应商在很长一段时间缺资金,所以银行就开发了一个产品叫保理。那就是对中小供应商做征信,信用通过以后进行贴现,但是这个业务今天在中国的挑战在哪?

今天很多核心企业在跟中小供应商签采购协议的时候,往往会写上一条,应收账款不准转让。各位朋友会问为什么今天很多企业不允许上游供应商应收账款转让。主要是两个原因,第一一旦允许转让,必然会占用它的信用额度。第二,那就是用我的话讲,今天有一小部分的核心企业和大企业,从内心深处他想做流氓,什么意思呢?签了三个月的账期,其实他心里想三个月还钱,这是不可能的,他一定会把账期拖到半年一年。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今天一帮无赖企业,他会不允许别人做应收账款转让。反向保理更难。反向保理是大型的核心企业推白名单,金融机构就白名单的中小供应商,做应收账款的转让贴现,我们叫反向保理。当然如果对客户的话,这叫反向采购。这个业务在今天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它的挑战在哪呢?所有真正业务能做下去,他一定有个先决条件,它的先决条件就是确权。什么叫确权?我承认我买了一批货,我收了供应商多少货,我欠了他多少钱,我什么时候还他钱?这叫确权。但是问题的关键是今天很多大型企业从来不做确权,这也就是为什么最近我呼吁国家要真正解决中小微,特别是在这一次疫情情况下,要解决中小微的问题必须强制大型企业做确权,否则的话讲什么金融都会有瓶颈。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传统的金融保理、反保很难做。

存货融资也会遇到挑战,它的挑战在什么地方?第一,一定要保证存货真实存在。那就是当我把一个存货质押给了银行以后,一定要保证这个货是在第三方监管的仓库当中。但是问题的关键,我们今天无法保证,这个东西是真的。这是现在的道德风险问题,而且还有一个问题,一定要保证存货它是保值的。比如说我把1000万的货物质押给了金融机构,一定要保证货物的价值是能保全的,不可能今天1000万,明天就变成100万。对于金融机构来讲,这就是风险。但是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金融机构作为一个产业外的一方参与者,他是不是能够清晰的把握产业周期,能不能清晰的把握价格的供求变化?我个人认为很难,因为银行是不懂产业的,他根本就不知道下个星期可能我的刚需是供大于求,还是求大于供,价格是上涨还是下跌。一旦保证不了风险就会产生。

刚才讲过,包括像2013-2014年上海钢贸案,包括2014-2015年青岛港事件,都反映了这个问题。这就是为什么今天很多单纯的金融机构做的业务很难做下去。但供应链金融就不一样,它是根据交易对手、行业规则、产品特点、市场价格和运输安排,为供应链中不同交易层次地位的主体,度身定制的、专业化的、定制化的金融解决方案。也就是说它是根据业务的情况以及对业务的把握再来决定资金流向谁?留多少?怎么给?怎么管?跟刚才讲的单纯的银行的做法不太一样。比如举一个例子,最近顺丰做了一个产品叫“丰融通”,因为顺丰在为很多企业提供“仓、配、运”一体化,正是因为在提供“仓、配、运”一体化的过程中,它能管住货仓比,它也知道这个商品在干线、支线流转的情况,库存周转率的情况。在基础上为一些大型企业的经销商,因为它经销商是需要资金的,在掌控整个资产状况的情况下,来帮助他们来获得银行资金。这个业务在顺丰叫丰融通。它的核心是物流系统,TMS系统、OMS系统、WMS系统,所形成了对资产和业务的把控,然后再把信息穿透给资方,然后为上下游的企业,特别是主要是大型企业的经销商来提供服务。从这里面大家就可以看出,这不是一个单纯的金融活动,它一定是基于物流管理和运营管理基础之上的金融行为。这就是我们说的供应链金融的业务形态跟以往的金融产品不太一样。

第三个不一样的是结构不一样,传统的金融运作方法一般是两方和三方关系。两方供方、需方,第三方就是担保方。而供应链金融就像刚才我讲的,它不仅有金融机构,有融资企业,还包括供应链中所有的参与企业,第三方物流公司,大家紧密的合作。然后在基础上,为网络上的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提供服务。这就是今天讲的供应链金融。所以供应链金融大家一定要去把握它的本质,否则越走越歪,别走到歧途上去了。

从中国的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来看,大概经过了四个阶段,我这里讲的四个阶段是讲的模式阶段,而不是讲的供应链金融的业务阶段。从模式上来讲,大概从2001-2002年开始,从深圳发展银行就开始做银行主导的供应链金融,也就是我们刚才讲的三类产品,应收应付类、存货融资类、预付类,但是到了2008年做的赔付率很高,用我的话讲叫一地鸡毛。到了2008年以后,银行开始退到了后面,产业的核心企业推到了前面,就形成了核心企业主导的供应链金融。

大家现在看到的国内很多的供应链金融的形态,都是核心企业来推动的,因为它自己有供应链,它掌控上下游,它背后再来结合金融机构,为自己的上下游提供服务。但是到了2013年以后,形态开始发生改变。为什么核心企业的供应链金融会慢慢的会发生一些改变?原因很简单,因为这种模式虽然有效的解决了上下游的资金问题,但是这个模式仍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它的局限性在于核心企业自身要求的能力很高,也就是它必须要有良好的供应链的管理能力,要有量强大的信息化能力,要有强大的资金整合能力,也就是它能把资方,把金融机构能够对接起来。但是今天的产业中,不是所有的产业企业都是可以称之为核心企业或称之为龙头企业,这是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一般核心企业主导的供应链金融,它只能惠及自己的直接上游和下游,很难去渗透到多级网络,这是一个状态。当然还有一点,这就是现在大家批判的一个问题。有的核心企业可能会利用自己的垄断地位,反而变相的欺诈上下游,强行做所谓的金融活动。因此到了2013年以后,大家似乎要找到一个更具开放化、专业化的一个供应链金融的运作模式,也就是平台生态导向的供应链金融。但是平台导向的供应链金融是把每一个企业嵌入在一个业务中,用一种生态的、开放的方式把大家连接起来。然后在把握业务的基础上,让金融机构有效的赋能中小微企业。但是问题的关键,这种模式由于你不可能掌控所有的业务。比如说它不像核心企业,因为核心企业自己是产业中的龙头企业,自己在把控买卖,自己在把控物流,所以能控制。但是一旦到了网络生态的时候,很多企业跟你可能没有最直接的业务关系,那么怎么才能有效的控制风险?

所以这个时候呼之欲出的就是科技金融。当越来越向开放化,越来越向生态化的金融发展的时候,我们越来越呼吁用科技的手段来助推平台生态导向的供应链金融。让供应链金融进一步的惠及到中小微上面。所以这是供应金融之所以发展的道理。另外这也是为什么现在要呼唤科技。

02
科技如何推动供应链金融发展

导语:科技可助推供应链金融发展但并非供应链金融成败的关键因素。一方面,科技有效解决供应链金融活动开展过程中遇到的溯源、信息共享、显示信任、智慧检测等问题,并且,伴随科技在供应链中的渗透,产生了“效率聚焦型应用”、“效率拓展型应用”、“效能聚焦型应用”、“效能拓展型区块链应用”等四种不同类型的科技使能的供应链金融。另一方面,对于供应链金融中存在的缺乏有效规划、缺乏合作意识、缺乏信息数据分享、缺乏知识和能力、缺乏弹性能力、缺乏整合能力等问题和挑战,无法借助科技手段行之有效的解决。

下面我就跟大家谈一谈科技如何去推动供应链金融?还是回到刚才的问题,供应金融运作的实践过程中到底遇到了什么问题?我想最大的问题是四个问题。

第一溯源,我们缺乏一个运营的详细记录。特别是当网络化、开放化、生态化之后,当多个供应商在做的生意产生了买卖,又通过一个第三方的物流来进行运输、仓储、配送的时候。怎么能够知道他们整个具体的运营状态。所以溯源问题是我们现在遇到的一个很大的挑战。一旦我们不能够详细的掌握一个企业的运营状态,贸然做借贷一定是风险。所以它带来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溯源。

第二个问题是信息共享。供应链是一个多利益相关者的合作网络,尤其是走向平台生态化之后更是如此。这就涉及到关联方的信息共享问题。比如说的简单一点,当一个买方卖方跟一个第三方形成合作关系的时候,卖方拥有他自己产品质量的信息,有他整个销售状态的情况。买方有他的采购订单,而物流方就涉及到仓、配、运等各方面。如果这几方之间的信息不能够相互沟进,贸易的真实性就有可能受到挑战。比如我们没有真实的物流信息,买方和卖方完全可以串联虚构贸易,来骗取金融机构的钱。同样如果只有物流的信息,没有他们买方和卖方的信息,同样可以虚构物流,骗取资金。所以一旦我们走到供应链金融,一定需要关联方信息共享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在今天仍然也受到很多挑战,这也是遇到的第二个问题。

第三个问题,我把它称之为现时信任。现实信任就是在短时期之内,如何建立信任。尤其是在本次疫情表现的更为典型。原来的信任是基于长期的业务关系,我们长期的沟通所产生的一个信赖感,比如供应商已经给我做了10年的生意,他这10年当中的供应很稳定,他的质量很好。久而久之,我就觉得这个供应商是可信的。这就是业务信任和人际信任。但是问题是疫情来了以后,把我们原来的供应链体系打乱。那可能我为了复产,需要找另外一个供应商。而这个供应商也许当年没有给你做过生意,因此不可能建立人际信任。它需要建立快速信任。但是快速信任的代价很大,这就是供应链金融当中遇到的另外一个问题,我把它称之为现时信任。

第四个问题就是智慧监测或者叫智慧监管。无论是政府层面还是企业层面,怎么能够监管到不同主体、不同环节、不同资产的状态。这就是供应链金融遇到的难点。也正是因为这个难点,我们呼唤科技。

举个例子,在这次我们调查抗疫复工复产的金融机构关注什么?调查当中,其中有一点,这是我们用了词汇云最后反映出来的调查结果。今天的金融机构非常关心现金流。企业目前的经营状态和运行之后的订单状态等等。包括数据,应急的状态。后来我们在做一些电话调研的时候,有很多金融机构其实还是愿意给中小微像以前一样该放的放。但是问题的关键是有前提的,就是他们面对的本市疫情中,他们的应急方案是什么?他们是怎么去复工复产?没有这个信息,即便有意愿也不会放。我想这就是刚才讲的问题了,既涉及到了现时信任,也涉及到了信息的问题,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要用科技的问题来把这些问题解决。

科技到底能干什么?科技金融到底在供应链金融能做什么和怎么做?我想最主要的目标,一定要从人际信任走向数字信任。如果不能够建立起数字信任,前面讲的供应链金融的模式很难完成和实现,而数字信任的表现为四个方面。

第一实时(real-time),能够将供应链运营以及各类金融活动中发生的活动,在零延迟的情境下获取数据和信息。任何信息的获取,任何数据的获得一定是零延迟。因为任何信息数据反馈的延时,都将有可能产生机会主义和道德风险。

第二个数字信任的表现一定是透明,英文叫Transparency,就是供应链运营以及金融活动中所发生的数据和信息,能够为相关利益方获取和知晓,并且一定可视可见,这一点做不到也很麻烦。

第三个我把它称之为互联,英文叫interconnected,供应链运营的各个环节、各个维度的数据信息能够相互印证,相互映射。也就是我刚才讲的,一旦我们不能做到多维度的数据和信息的相互印证,那么交易背景的真实性就会受到挑战,这个时候就很难。所以我们一定要实现互联。

第四个是可追溯,英文叫Traceability,就是供应链运营和金融活动的全生命周期,能够监测、管理、追踪。当这四点做到了,这才能真正的叫数字信任。一旦建立起数字信任了,前面讲的科技金融所推动的供应链金融才有可能实现,否则的话可能只是一场梦。

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科技“使”的什么“能”?我个人认为,之所以我们今天呼唤科技,主要是在两个方面使能。第一是资产,资产要解决什么问题?底层交互客观化。第二末端业务自治化。另外一个方面是资金,资金要解决好债项结构客观化和主体信用自治化。简单说一下这两点,底层交互客观化是什么?一定要通过现代的科技,能够实现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逻辑关系管理。换句话说,我们不能够仅仅看法人,不能仅仅对法人进行征信,一定要看业务,看资产在供应链中的价值变动和流动状态,这就是物与物的关系,这是今天供应链金融管理的核心。

另外一个,资产的细颗粒度管理。一旦我们的资产细颗粒度做不到,所有的金融都会是灾难。所以我个人认为金融中所带来的问题,一旦基础资产管不住,金融就是泡沫,就会有问题。举个例子,很多企业都在做基于应收账款的ABS,但是有很多的ABS是有问题的。因为它都是基于应收账款,但是作为投资者,他知不知道里面资产的真实状态,事实上很难。所以很多的投资者看的一定是主体性。换句话说谁是发行方,但是实际上它对资产不把握。这就是基础资产的细颗粒度管理,一定是要解决的问题。

当然第二个末端业务自治化,也就是我说按需自主配置的场景化的动态业务模式的建立,这个很重要。这个讲的是什么?企业它们很麻烦的一个问题在大部分的中小企业没有信息化系统,即便有信息化系统也千差万别。有的可能是自己开发的,有的可能是用的第三方的,而第三方还有不同的系统。

另外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这是异构化的状态。但是供应链金融却要求信息是互联互通的,这个矛盾如果不能够有效解决,我们所讲的实际上“使能”不可能“使”出来的。这就是我们讲的另一个方面。资金方面最要解决什么呢?债项结构客观化,这个概念主要是讲了两点。第一,业务与资产真实性背景的交叉校核。第二,电子订单、电子运单、电子箱单、电子仓单、电子税票、电子提单等和物流交割与应收账款的动态匹配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供应链金融的基础设施,所以当基础设施没有建,单纯去考虑融资的时候,一定是有问题的。

当然还有一个主体信用自治化,就是能够通过技术客观的反映主体的性质,客观的反映金融资产的真实性。我想这就是我们讲的科技“使能”“使”得是什么?基于这一点的思考,可以看到现代的科技的确可以为我们试图解决前面的问题提供一些思路,只不过不同的科技手段发挥的作用是不一样。

比如在这张图里面,列举了很多的技术,比如说云计算、大数据,它可以帮我们做什么?做数字化征信和确立根据我们的数字化征信和我们的数据分析来制定我们的信贷规则,来规划我们的信贷。同样物联网、AI,它能帮我们做什么?能给我们做数字化的资产管理,提供数字化的资产管理的媒介和手段。但电子票据、电子单证,它可以提供一个数字化的流程管理,能够反映整个全生命周期不同主体的状态。区块链等等,它可以帮我们做数字化风险与资金流的管理问题,也就是溯源这样的一种状态。所以综合这些技术,ICT手段,最后汇聚成了科技使能的供应链金融。这是我们谈科技的时候,不能盲目的谈技术本身,要看技术为我们干什么。

基于此,我个人认为伴随着科技在供应链中的渗透,实际上就产生了4种不同的科技使能的供应链金融。要看什么?要看几点?第一当我们在组织供应链金融,特别是在科技的嵌入过程中,是嵌入在有限的主体还是多主体?有限的主体,我个人认为它带来的是局部信任,比如我跟我的供应商之间,我们俩之间运用科技的手段,它能不能带得起数字信任,能带来但是是局部信任。还有一种,如果是多主体,它一定是全局信任。第二个,那就是运用科技干什么?一种运用这个目标是为了证伪,只是让不对称的信息能下降。所以我把它称之为验证性功能。但是还有一种科技的意义,他的目标不一样,它不仅仅是为了证伪,还为了关系的重塑,重塑产业组织之间的关系体系。就产生了4种不同类型的科技金融在供应链中的模式。

一种我把它称之为叫效率聚焦性。这一类一般是在有限主体,然后主要运用于证伪,这个目的当我们去了解交易行为是可治,我们之间的交易过程是可溯的。一般来讲它应用在什么范围内?在体系内或者有限的上下游范围。用我的话讲,如果用区块链的话语体系来讲,它趋向于私有链或者局部联盟链,但是大家一定要注意,在这样的一种场景下,多技术之间、多要素之间严格意义上缺乏有机的融合。而且这种运用,如果把区块链应用在这种模式下,是不是具有独一无二的作用呢?我个人认为它可以用其他技术来替代,换句话说,技术跟技术之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发挥作用,但是他的确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比如招商银行与中建云筑网的合作,因为中建集团是一个大的公司,他底下有很多公司,他们都在做一些集采,原来银行也对他的供应商做融资,但它基于什么?基于中建的整体的信用额度。但是问题的关键是金融机构仍然害怕,到底你的信用情况我是不知晓,因此他利用区块链,把所有的集采把它给标准化、微架构化。然后每一项活动利用区块链的手段多方记账,这样的话让整个交易集采过程、交付过程、透明给银行。从而银行去开展业务。这个业务主要有两个。第一个叫票付通,票付通就是一旦基于真实的交易,一旦供货方发货了,当天银行冻结下游中介的下属企业,当中符合供货金额的电子承兑、银行承兑汇票。一旦最后收了以后,然后变动电子承兑汇票背书给供应商,是这样一个产品业务。当然还有一个供应链融资,那就是要把所有的招标、签约、订单、存证全部最后同步到这个平台里头,一旦实现了这样的一个匹配,这个时候决定给不给他资金,这个就是他们说的供应链融资,这是一种。包括现在做的很多的多级票据后期转让,其实也是一个道理。

第二大类,我把它称之为叫效率拓展期,这类就不一样。这类目标仍然是实现过程的透明化,可视和可追溯,但是由于它涉及到了多主体,所以这个时候它需要运用多技术的融合,单一的技术它解决不了,涉及的环节也很多,所以它必须要主体之间要联合要联盟。它不是一个单一的私有链和局部联盟链,它趋向于真正意义上的联盟链的形式,科技之间交往。

也举个例子,一家区块链的公司叫矢链,与宝供的运融链业务。比如说它是一个物流公司,我接到一个客户的运单。这个时候我要产生运单,然后可能根据他当地的情况交付给下属的公司。下属公司可能要找一个货运公司,然后从仓里面提出货,然后通过司机并运到目的地,然后签收。但是签收完以后再反馈到货运公司,货运公司再给分公司,分公司再给总公司核实以后再报到财务,财务再反向支付,这个支付的过程非常漫长。所以它们运用到区块链以后,把支付的周期从原来的14天-15天缩短到了4-5天。并且在这个基础上还形成了所谓的运力值。根据他的情况,订单、运单、作业单等等产生运力值,支持加油、过桥费等等。这种就是我刚才讲的,这种效率拓展型的一类状态。

还有一类叫效能聚焦型的。这一类是局部的,但是它的目的已经不仅仅是证伪了,它的目的是通过预设的共识机制和交易关系,建立起新型的合作机制。从而产生交易信任,进而推动新的合作模式。范围仍然局限在局部联盟链,但是它的目标发生改变。这个时候科技之间也存在关联,因为它的目的不是为了证伪,它的目的是为促进交易关系,也需要多种技术的结合。比如说云计算、先进分析,因为它的目的在于促进交易,要预判交易发生的趋势,大概是这样的一个状态。

比如说深圳的德方智联做的农机,基于区块链的销售和供应链融资业务,就典型的属于这种,改变了原来的农机销售过程中农机制造商和经销商以及农民合作社和政府之间的关联关系,它的信用关系。就相当于他们将政府加农民合作社作为核心企业,农机补贴做为应收账款的还款来源。我想这个做法已经在改变业务关系。也包括易见,他们给山能集团做的业务也是属于这种,虽然仍然是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但是促进了新的业务关系。

最后一种,我把它称之为效能拓展型。第一,它一定涉及到全链。第二,也是为了促进整个交易新型合作关系的重构。这一类我个人认为目前发展的方向,真正能做到这种状态的企业目前还不多,大家只是在往这个方向在前进。因为真正要做到这个就必须要建立不仅仅是我刚才讲的技术本身了,它要建立SARS、PASS、IASS、DASS等,把它综合来推动整个生态平台的一个发展。我想这是我们的未来,也是我们试图要达到的目标。当然现在有些企业正在往这个方向走,比如说普洛斯。

我想任何科技供应链金融必须要找到一个路径,怎么才能落地,才能实现。我想这是一个关键。当然我想说的是,科技的确能够帮助我们解决数字信任。但是请注意,科技不是供应链成败的关键因素。为什么我要这么讲?一方面它能帮我们解决问题,但另一个方面,并不是说只要运用到科技,所有供应链金融的问题都能解决,不是的。原因有六大挑战,第一,缺乏有效的规划。比如说供应链当中,如果没有有效的规划,供应链都没规划好,科技是解决不了我刚才讲的问题,比如说管理和采购都管理的一塌糊涂,第三方我也不会管,这个时候不管用什么科技都没用。第二个,缺乏合作意识。如果链上的成员本身就没有形成合作的意识,用技术没有用。当然还有一个缺乏信息分享,我本身就不愿意把数据拿给你,所以大家注意了,我们今天就遇到这个问题了,很多人说要用区块链,可是你们有没有发现很多企业本身就不愿意把自己的业务上链。他认为这是他们的经历,凭什么要告诉你们,凭什么要大家都知道。所以这也是往往科技本身解决不了。当然还有缺乏知识和能力,比如不知道如何运用科技。还有缺乏弹性能力,不知道如何应变。还有缺乏整合能力,这些都是我们现在可能的障碍,需要我们去解决。

03
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的核心

导语:对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既要用科技进行主体画像建立数字信任也要依靠业务建立结构化信任,并且遵循行为场景化、资产穿透化、管理精细化、经营预警化、信息治理化和声誉资产化的风险管理原则。掌握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核心,即一切活动服务化,一切服务活动化;一切业务数据化,一切数据业务化;一切流程标准化,一切标准流程化,才能推动供应链金融的良性运行和有序发展。

最后一点我想讲一讲风控。风控我想还是一点,我把它提出叫智慧化信用,就是我们既要用科技进行主体画像,建立数字信任。但是在今天的过程,还要依靠业务建立结构化信用,把数字信用和结构化信用结合起来。结构化信用是把握业务,而数字化信用是利用科技的手段来建立信用,这两个结合就形成了智慧化信用。我认为最起码目前缺一不可。单纯靠数字化信用,目前因为数字化还没有真正实现到我刚才讲的程度,实际上是有缺陷的,如果你完全靠所谓主体画像也是有问题的。完全靠供应链的结构也是有问题的,因此我们要结合。怎么结合?我提出了新的管理原则。

第一个行为场景化,一定要通过我们的方式、科技把各个主体所构成的特定的关系反映出来,这一点非常重要。比如供应链的上下游的网络是什么情况?利益双方在网络中的位置什么状态?这就是行为场景化。

第二个资产穿透化,也就是真正利用科技或者各种手段,把资产结构、资产的价值问题真正弄清楚,这是一个。

第三个管理精细化,我们一定要知道一个企业它具体的运营情况,比如说我们要看它的应收账款的天数,它的库存周转的情况等等。

第四是经营预警化,要预判到一个企业可能的情况,比如在这里面讲一个企业的历史盈利率,品类覆盖程度、利息保障倍数,进项出项状况等等。

我们来预判企业的情况,当然还有信息治理化,刚才已经谈到了怎么获得这个信息,向谁获得?怎么保证它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它的处理成本可控。还有声誉资产化。这些问题做到了,才能有效的控制风险。

最后我想说的一句,供应链金融的管理核心在哪里?我编了一个顺口溜,对我们今天来讲很重要,第一,一切活动服务化,一切服务活动化。就是把所有我们的供应链的运营活动、经营活动,一定要把它作为微构架、作为一个服务。而我们的服务又能够真正带来我们企业的一个发展,渗透到小微企业的运营中去推动。你渗透不进去,就很难。

第二个,一切业务数据化,一切数据业务化。这两句话比前面两句话更难,就是一定要把随时随地发生的东西,一定要把它数字化、零延迟的获取、分享。当然真正的数据又能指导供应链金融业务。

还有一个。一切流程标准化,一切标准流程化,就更难了。因为小微融资最大的问题是复杂性、分散性、不规则性,很难标准,而非标准就特别容易产生问题。所以怎么想办法把一些业务活动尽可能的以行为把它标准化,再来规范供应链金融的运作,否则的话前面讲的都会化为乌有。所以我想这就是今天供应链金融里面应该关注的这个方面,当然这句话说起来很容易,但是做起来是需要我们的各行各业,长期的艰苦的努力,这是奋斗的目标。

提问环节

有的朋友问的一个问题,银行大面积操作供应链金融的时代,什么时候会到?我个人认为银行大规模操作供应链金融的时代,只有在它自身受到攻击的时候会到来。什么概念?因为客观上今天大部分的商业银行,由于它的风控、它的管理体系无法对应刚才讲的的产业供应链的状况。比如这次调查里面反映了一个很大的情况,当然这次疫情本身也逼着我们改了。比如银行管理里面必须要求面签,很多金融机构自己都反映做不到。供应链金融不可能所有的中小微来进行面签。还有跨行支付、清分结算这些问题都是现在制约的一些因素。当然现在看到的很多的包括一些城商行,包括一些互联网银行,反而在这个问题上比较积极。所以我个人认为银行大规模化问题问的挺好,但是我相信需要我们银行两方面的努力。一方面是需要我们产业的努力,另一个方面银行本身的管理体系和信息化的方式,以及他们对风险认同的维度可能也要一些改变。包括他们的贷前贷中贷后,我认为是这样,当然这个日子我觉得已经正在来临。因为实际上就像我讲的,现在互联网银行出现了,其他的一些资方出现了。事实上已经在无意识的在动摇我们传统上银行的一些东西,我个人是这个观点。

第二个,中小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怎么解决,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系统问题的确是一个老大难。这个问题很难解决,但是它有一个去变相性解决的办法。第一个我想说的是可能会用一些公开的平台来整合一些中小企业的信息和数据,或者我们需要一些金融科技公司来桥接中小企业信息化不够,银行和企业需要中小企业信息之间的一个矛盾的鸿沟,我想这个是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法,事实现在也已经看到了,现在有这种状态,你要让中小自己去建信息化系统,我个人不太现实。但是相反,它的信息它的数据呈现通过一定方式能够把它列出来,比如说通过科技公司,通过一些服务性的平台,嵌入在这个服务平台里面来反映出现,这个相对来说更容易得到解决,可能是这么一个状态。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目前科技金融在供应链金融中已经达到了什么程度,这个问题很难说是高还是低。应该说目前正在途中。我更喜欢说它是安静,是因为能够把多个技术充分的融合,并且知道整个产业,什么地方、哪个主体应该用什么,这是需要我们去探索的。所以我认为目前正处在发展过程,只能说发展过程中,我曾经也讲过,不可能单一的技术能解决所有问题。所以这些问题都是我们最需要我们解决的。以上就是我想讲的这些话题,谢谢各位,今天就到这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