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 丹尼尔·西格尔(Daniel J. Siegel):哈佛大学医学博士,曾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接受儿科和青少年精神治疗专科训练。在过去的二十年里致力于人际神经生物学(interpersonal neurobiology)研究,专长在家庭互动研究和青少年心理治疗,尤其强调童年依恋对人情绪、行为和记忆的影响。目前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临床精神医学教授。 与丹尼尔·西格尔教授的采访安排在他参加“佛教与心理治疗”会议的前一天,作为世界知名的医学教授和心理治疗师,丹尼尔的行程排得很满。作为心智力学院(Mindsight Institute)的创立者,他整合性的研究方式和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令他经常受邀到世界各地,参加各种全球性和区域性演讲。 采访之前,西格尔教授的秘书告诉我行程排得很满,采访时间绝不可以超过30分钟。所以我也就提前到达酒店大堂,摩拳擦掌地等待着。毕竟,要采访到这样世界级的学者和演说家是很不容易的。见了面才发现,西格尔教授异常平易近人,而且明明刚从飞机上下来抵达酒店,西格尔却没有一点疲惫的样子,反而是兴致勃勃地与我攀谈起来。 丹尼尔·西格尔:学会看待孩子的精神世界 谈及成为精神医生的经历,西格尔教授总是忍不住笑出来。他坦言自己对一切改变生命的力量都感兴趣,包括植物、动物和人类,所以大学本科的时候,读的是生物学。但因为成长环境的关系,西格尔对人为何对相同的环境会产生不同的反应,以及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如何影响孩子等课题也非常感兴趣,确切地说,他对一切人类进化和个人发展的机制都特别感兴趣。可是进入医学院的他却发现学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西格尔感到医学院里教的东西缺乏感情和思想,缺乏事物背后的意义。他不断追问老师这些问题,但得到的却是老师的反问:你想做精神医生?还是你家里有人做精神医生?“你知道,‘精神医生’这个词在医学院里基本等同于脏话。”西格尔大笑着回忆当时的经历。 西格尔因此离开了医学院,直到一年后他重新找到了学习的意义才回到学校。但即使如此,当时的精神医疗现状仍然令他沮丧,他在儿科和精神科间来回转换,又经过好几年才结束后续学习。获得教职之后,他就一心铺在对于人类精神和神经的研究上,希望能为精神健康领域找到一条出路。 沟通——洞察孩子的情绪感受 父母要对孩子内在的真正感受做出反应,而不是只对他们的行为做出反应。这也是了解他人精神世界的方式,很多父母看不到自己孩子的精神世界,可是孩子正是通过学习父母洞察孩子精神世界的方式来了解自己的精神世界的。别人如何看待你的精神世界,你就如何看待自己的精神世界——对孩子来说这是个很简单的法则。 心探索:青少年群体经常与父母和主流社会起冲突,给双方都造成很多社会和心理问题,您觉得原因在哪里?在与青少年相处的时候什么是最重要的? 西格尔:首先,不论你是跟什么年龄的孩子工作,“整合”都是最根本、最重要的。面对青少年是最有挑战性的。人类几乎能够适应地球上的任何环境,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在人类孩子成长为成年人的过程中,会经历“青少年”这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根据人类基因程序,他们会做出和他们的父母以及他们所处社会的主流成年群体所做的不同的事情,这是人类种群的适应模式。因为如果一个种群要适应不断变化的新的环境,下一代就不能只是做和上一代做的一模一样的事情,要不然这个种群就灭绝了。而人类种群的方式就是让青少年去挑战极限,挑战规则,去反叛。如果一个文化阻碍或者至少不期许青少年去根据他们的基因程序以不同方式做事,这个文化就缺乏适应性。当然,青少年这种行为模式对于成年人和父母来说肯定是特别令人不舒服的。 心探索:那么父母在与青少年子女沟通的时候具体应该怎么做? 西格尔:首先父母应该永远保持原则性,但要开放地去和子女沟通。父母并不需要成为子女的朋友,而应该作为深思的、灵活的、但又有权威性的成年人存在,并为未成年人提供结构和原则。当然在原则性和灵活性之间就需要掌握一个平衡,这就是做父母艺术的部分了。还有,要永远保持幽默感(笑)!另外,你要了解到:根据基因程序,青少年本来就应该挑战父母的规则,这也是很有帮助的。 心探索:那如何与小孩子相处呢?儿童和青少年应该有很多不同吧? 西格尔:小孩子比较不同一些。小孩子正在探索这个世界,与青少年不同,他们一般还不会挑战规则——他们正在学习规则。对小孩子来说,他们希望知道的是你有计划,你能建立结构和原则,并且他们也需要知道他们的很多冲动是应该受到限制的。父母要教给小孩子最重要的就是如何管理他们自己的情绪,而成年人应该通过洞察孩子的情绪感受来教给他们如何管理情绪。这就是心智力会有帮助的时候,有心智力技能的父母能够更好地养育自己的孩子。 心探索:“洞察孩子的情绪感受”是什么意思?在实际中如何应用? 西格尔: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比如父母带小孩参加社交活动,小孩总是在走廊里跑来跑去。这时候父母可以说:“你给我停下!游戏时间结束了!看我怎么教训你!”也可以说: “哦,我发现你今天很开心,你第一次参加社交活动,又见到这么多新面孔,一定很兴奋,就来回跑。可是在走廊里乱跑很危险,不如我们一起好好开心一下,一起出去到外面跑好不好?”后面的这对父母就看到了究竟是什么情绪感受在驱使孩子的行为。父母要对孩子内在的真正感受做出反应,而不是只对他们的行为做出反应。这也是了解他人精神世界的方式,很多父母看不到自己孩子的精神世界,可是孩子正是通过学习父母洞察孩子精神世界的方式来了解自己的精神世界的。别人如何看待你的精神世界,你就如何看待自己的精神世界——对孩子来说这是个很简单的法则。 内省——找到自己的存在意义 在一个尊重每个家庭成员存在价值的家庭中,孩子的心态就会很放松,因为没有人能比他做得更像他,他会感到安全。就算世界上有几十亿人,还是没有一个人能比你更好地成为你,这和你有没有找到好工作,有没有上名牌大学没关系,而只与你自己存在的方式有关,父母和子女都意识到这点很重要。 心探索:如果由于过去的原因,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已经不太好了,有什么方法能挽救吗? 丹尼尔·西格尔:学会看待孩子的精神世界西格尔:我写过一本叫做《从心开始做父母》的书,里面详细讲了如何解决这类问题,现在可能还没有中文译本。书的基本内容是,如果你作为父母,能够意识到自己生命和生活的意义,发展心智力,深入了解自己的内在,尤其是自己的童年经历、自己与自己的养育者之间,比如你的父母、祖父母或其他养育者的互动经历对你自己的意义。当你能意识这些意义和影响的时候,研究显示你的孩子就会与你产生安全的依恋关系,那么他以后就会发展得很好。反之,如果父母自己找不到自己生命、生活的意义,那么孩子就会产生不安全的依恋,以后发展就不好。因为通过亲子之间的协调和互动,孩子在某种程度上会复制父母的精神,所以关键是父母要做功课。 心探索:具体讲父母应该怎么做呢?比如如何发现自己生命的意义,了解自己的内在? 西格尔:有很多方法。比如心智觉知里面的内省。在你内省的时候,你会深入地问自己一系列问题,问自己你与自己父母的关系经历是如何影响你的,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一个一个逐个地去问。这是个很好的方法。 心探索:现在在中国,很多父母和子女之间关系非常紧张,社会竞争带来的外部压力也很大,导致了很多两代人之间的问题,但这些东西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您对这种情况怎么看? 西格尔:我觉得人们需要学会如何去单纯地存在,这是这个问题的答案。“存在”(being)本身是有价值的,这种价值不是依赖或者仅仅依赖“做为”(doing)产生的。在一个尊重每个家庭成员存在价值的家庭中,孩子的心态就会很放松,因为没有人能比他做得更像他,他会感到安全。就算世界上有几十亿人,还是没有一个人能比你更好地成为你,这和你有没有找到好工作,有没有上名牌大学没关系,而只与你自己存在的方式有关,父母和子女都意识到这点很重要。 心探索:如果让您对中国的家长们提些建议,您会说什么? 西格尔:呵呵,可以把视角拉广一些来看,世界上现在有六十亿人,市场上没有那么多工作,而注重“做为”的现代人如果不“做”出点什么就会觉得糟透了,觉得自己没有价值了,正是这种思维模式制造了大量问题。不管是父母的还是祖父母的,一代代这样传承下来。这就是有挑战性的地方,因为位高权重的成年人都是通过“做”事来获得他们的权力的,而不是因为他们真正懂得如何去“存在”。所以如果现在告诉这些人他们的孩子要去走“存在”的道路,我估计他们会不愿意。但是,在现代世界中,单纯依赖“做为”的思维模式去生活有时候已经不可能了,而“存在”的思维模式可以提供给我们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就看大家是否愿意去尝试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