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诚意'观建构历程 作者简介:蔡浪,女,厦门大学博士。 摘要:人的思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人修养的提升而出现各种不同的变化。朱子于'诚意'亦然,有着反反复复的修改历程,本文试图从朱子修改《大学》诚意章入手,对朱子的'诚意'说的构建心路历程以及内涵进行分析和探讨。据束景南先生的观点,朱子一生共有三次生平学问总结,第一次是丁酉年,第二次是己酉年,第三次是在庆元年间。本文参考此时间,把朱子诚意观形成分为耘酿和初成阶段,完善阶段和明辨阶段。一直到明辨阶段,朱子才把诚意观辨得明晰,形成自己的诚意观。 关键词:诚意;大学;朱子 一、诚意观之酝酿和初成 (一)诚意观之酝酿 朱子从小就有接触《大学》《中庸》诸书,据《朱子年谱》记载,在11岁受学于父亲朱松时,就'日诵《大学》《中庸》之书,以用力于致知诚意之地。' 其实在朱子《大学章句》写成之前,就开始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思想的酝酿。 1. 格物致知先于诚意正心 2. 诚意正心亦重要 (二)诚意观初成 朱子在著述《大学章句》之前,曾广泛收集前儒注释《大学》的精粹,编成《大学集解》一书。不过此书只是搜集众家资料而作的详说,并没有自己的创新。乾道五年0169年)以后,随着朱子敬知双修学问大旨的确立,促使他在《大学集解》的基础上,写成一本阐发己意的新书。于是在乾道七年,他去取诸家之说定为《大学章句》第一稿,此稿并没有形成与《大学集解》不同的学说体系。直至淳熙元年他重定《大学》,《大学章句》草成,才构造出一个有利于发挥自身理学思想体系的《大学》本子。 整体来说,在淳熙九年以前,朱子对于诚意章的修改资料并不多。《朱子语类》中能确定是在淳熙九年以前的语录里边,并没有太多关于诚意章句的话语,其他语句所录时间不能确定,不能随意引用参考。因此,这里所引用的资料主要来源于《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 1.修改的指导思想:敬知双修 2.对诚意章的修改:重在诚意、毋自欺 3.大学诚意在格物之后 在诚意观酝酿和初成阶段,朱子虽没有否认诚意的重要性,不过对诚意章并没有过多的修改,对于诚意内涵的诠释也还有许多不尽如意,需要完善之处。但其敬知双修的为学大旨,格物致知在前,诚意在后的为学次第已经确定,指引着以后《大学章句》乃至其他经典的修改与诠释,创造出属于他自己的理学思想体系。 二、诚意观之完善 从淳熙九年首次刊刻《四书集注》以后,朱熹没有停止对《大学章句》以及其他著作修改,仍在不断完善自己的学说,诚意观也随之不断完善。笔者把绍熙三年刊刻南康本《四书集注》之前的这段时间,归为诚意观的完善阶段。朱子在此阶段中,对于诚意观的修改和主要关注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诚意的内涵 在诚意观初成阶段,朱子对于诚意内涵的解析,并没有分析透彻,还存在很多不足。在接下来的数年中,他不断地进行了完善。在此阶段中,关于诚意的内涵,朱子有涉及诚意、自欺、自慊以及谨独相关的论述,不过并没有表述周全,形成体系。 1.诚意 2.自欺 3.自慊以及谨独 (二) 诚意与格物的关系 这段时期,朱子对于诚意与格物的关系,更为关注。在不断地修改过程中,他对两者的看法一直都在发生变化,有时甚至会出现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 1.格物致知与诚意正心不是两事 2.诚意工夫只在致知上做来 3.诚意正心为本,格物致知为先 相较于初成阶段来说,这一阶段对于诚意的修改稍显丰满。在诚意内涵的修改方面,已经由关注诚意、毋自欺,进而涉及到了自慊以及谨独,并且有了进一步完善诚意章全章大旨的意图。至于诚意与致知的关系上,相较于初成阶段来说,有了更加深入的探讨,但是观点并未成熟,需要进一步明辨。 三、诚意观之明辨 南康本印刻之后,朱熹并没有停止对'诚意'之说的修改。比如他在绍熙四年回蔡元定的书信中就有说道:《大学》'诚意'之说,已再观之,果如所论。想他书似此处多,须一一整顿也。从南康本印刻之后直至去世前,这一段时间里,朱子对于诚意之说修改得非常频繁,直到庆元三年以后,才真正意义上把诚意明辨开来。《朱子语类》中有记录林夔孙于1197年以后所闻:'若如旧说,是使初学者无所用其力。《中庸》所谓明辨,'诚意'章而今方始辨得分明。' 换句话说,直至1197年以后,朱子把诚意章明辨之后,才正式确定自己的诚意观。 (一)诚意的含义 1.纯一于善而不免为自欺 2.欲其一于理而无所杂 3.欲其一于善而无自欺 总的来说,诚意即是围绕自欺展开的,指向意念的善恶,是对真善的一种追求。朱子从儒家的性善论出发,认为人的心情意本皆善,后来之所以不善是受私欲污染故。'所谓'诚其意'者,表里内外,彻底皆如此,无纤毫丝发苟且为人之弊。' 因此,诚意的工夫是为了恢复到本来之善,消除任何的自欺,达到真与善的统一。 (二)自欺 1.意有所不实而为自欺者 2.心之所发若在于善而实则未能<免于)不善也 3.'阴在于恶而阳为善以自欺者'与'阳善阴恶,则其好善恶恶皆为自欺' 4.外为善,而中实未能免于不善之杂 5.知为善以去恶,而心之所发有未实也 (三)自慊 朱子说'诚意'章皆在两个'自'字上用功' ,这里的'自'即自欺与自慊。但在实际修改中,朱子在自欺处下了很多工夫,但是对于自慊却没有那么多。在分析自欺时,我们已经得知,自慊一直到1198年以后,才被纳人到自欺一起,作为诚意的三要素之一. (四)慎独 慎独的情况,也与自慊差不多,也是直到1198年以后才被纳入一个整体来理解诚意。不过朱子曾有讨论过致知与慎独的关系。 (五)致知与诚意的关系 1.格物者,知之始也;诚意者,行之始也。 2.诚其意者,自修之首也 四、余论 就像朱子所说的:'许多病痛,都在'诚意'章,一齐格物了。下面有些小为病痛,亦轻可。若不除去,恐因此滋蔓,则病痛自若。' 所以朱子对于诚意章的修改一直贯穿他的一生。纵观他一生对于诚意的修改,整体而言不外乎两点:第一,对于诚意的内涵的分析,包括自欺、自慊以及慎独。 一直以来,对于诚意的内涵,朱子都偏重对'毋自欺'的诠释,自慊、慎独是分开来看待的。一直到1198年以后,才把自欺、自慊、慎独三者认为是诚意所包含的三要素,三者相贯通而为一个整体。第二,从致知与诚意的关系来看待诚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朱子都认为诚意的工夫应该在格致上来做,之所以会产生自欺、会意不诚,都是因为知得不够透彻所导致的。也是到了1194年以后,认为'格物者,知之始也;诚意者,行之始也。'才逐渐开始把致知与诚意从知和行两方面来看待其不同的重要地位。整体而言,朱子诚意观的形成时间是偏晚的,一直到1198年即朱子去世前一两年才真正定型。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诚意观在朱子《大学》中的重要地位,并非像外界所说的那样,只仅仅是格物致知的工夫,诚意作为'自修之首',也在《大学》的修养工夫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公众号ID:minxueyanjiu 《闽学研究》 主管&主办:福建师范大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