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夜读伤寒-386

 白玛多吉8799 2020-03-14

            《伤寒杂病论》

                   ――第三百八十六条

原文: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释义:(脾陽虚否对寒湿阻遏霍乱证治的影响。)

      霍乱属邪阻中焦,而中阻之邪复可波及肌表,故霍乱在吐利同时常常伴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肌表之症。由于中焦陽气盛衰的不同,病人的证候表现会出现细微的差异。若脾陽尚旺,正气奋起与邪抗争,则可见发热症状明显的“热多”之象;而若属脾陽不足,正气不能与邪相争,则多见恶寒症状明显的“寒多”之象。

      对文中“热多”、“寒多”的理解历来存在争议。不少人以为“热多”、“寒多”是指证候性质,而若结合所用之方则不难理解其真正含义。如“热多”果属湿热霍乱或病已化热伤津,岂有用温陽化气利水的五苓散之理?因此,条文中的“寒多”、“热多”实际言及的是恶寒、发热症状表现的轻重,张仲景藉此所要反映的是中焦陽气盛衰的:不同,从两证性质而言,应该都是寒湿阻于中焦之证。

      寒湿内阻,治当温化疏利,若脾陽尚旺者,则治疗着眼点在于使脾运复常而湿邪有出路,故以五苓散化气运脾,渗利水湿,脾运得健,寒湿得利,则脾升胃降之机得以恢复,而吐利自得解除;况五苓散不仅有运脾、内利寒湿之功,更具外疏和表之能,故用后不仅吐利能速得缓解,肌表不和之象亦能速除。

       对中陽不足明显者,由于脾运功能减退,仅以运脾利湿力有不及,故需赖甘温补益以振奋中陽,兼以刚燥以化寒湿,方用理中丸,至其服法,需待病人腹中有由冷转热之感者方为有效,否则应增加用药份量;若属病情重、急,因丸剂作用和缓,恐力有不及,又需赖汤剂以增强其温化之力。药后饮入热粥亦是增强药效、温养中气的重要方法之一。

      理中丸的方后加减,是针对其病理进程中可能见及的不同兼证而设的,应明确是举例而非全部。如兼见脐上跳动为兼肾虚水寒上冲,故去掉白术之壅补,仿桂枝加桂汤意,增入桂枝以温陽制水平冲;若因脾陽不足,致寒饮内停,上冲于胃而见呕吐者,则治疗又当去白术之壅补而仿茯苓甘草汤意,加生姜以化饮和胃降逆;若脾土不厚,清气不升,水湿下注者仍用白术之厚土;若因水气凌心而致心下悸者,加用茯苓既可利水更可宁心定悸;若渴欲饮水由脾运不健,津不上承者,宜重用白术以补土布津;因中虚而致腹中痛喜按者,重用人参以补虚缓急而止痛;而如属中寒明显,腹中冷痛,手足不温者,宜重用干姜以温中散寒止痛;若陽虚寒凝致气滞不行,腹中胀满不舒者,应去白术之壅,增附子辛温通陽以散寒除满。

辨证论治:

1.病偏于表

主症:吐利兼作,伴脉浮发热,头痛身疼,小便不利,渴欲饮水。

成因:表邪不解,里气不和,清浊相干,升降失序。

治法:外疏内利,表里两解。

方药:五苓散(猪苓、茯苓、泽泻、桂枝、白术)。

2.病偏于里

主症:吐利频繁,发热头身疼痛不甚,不欲饮水,伴见腹中冷痛,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缓弱。

成因:中焦陽虚,寒湿内阻,清气不升,浊气上逆。

治法:温中散寒,健脾胜湿。

方药:理中丸(人参、白术、干姜、甘草)。

庚子年二月初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