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文 | 徐峥文 | 那一年,在上海自制年夜饭

 香落尘外 2020-03-14
 

那一年,在上海自制年夜饭

文:徐峥文 / 版式设计:玉丽 / 图源:网络

上个世纪90年代,我们一家人正在上海打工。那时的上海,依旧处于物资匮乏的时期,经济上远没有今天的繁荣,市容上远没有今天的现代,生活上远没有今天的便利。所谓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小康生活,还停留在人们的想象之中。

1991年的春节,我们是在上海度过的。作为来自四川的打工家庭,我们痴迷品尝川味火锅,那种又麻又辣又烫的滋味,既满足了口味的需求,又滋养了身体,还带来了“家乡的味道”,怎能不令人感到回味无穷呢?所以,1991年的年夜饭,我们选择的就是品尝川味火锅。

近30年前的上海,川味火锅店难以寻觅,只能自己动手制作“家乡的味道”,这也并不是容易的事情。首先面临的难题,就是缺乏原材料。四川人称川味火锅为“麻辣烫”顾名思义,“麻味”就是其中最为鲜明的特色,而“麻味”的提炼,依靠的就是花椒。问题是,当时的上海,别说花椒,就连辣椒也十分难找。

由于缺乏花椒和辣椒,我们只能舍弃红(汤)味火锅,做起白(汤)味火锅。白味火锅,就是烧开一锅猪骨头汤,再在骨头汤里烫各类食材。与红味火锅相比较,它的口味清淡,做起来也不怎么复杂,并且可以少用,或者不用花椒和辣椒,从而达到减少原材料用量,减轻工作强度的目的。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缺乏原材料。这一次,缺的是牛油。白味火锅的特点就在于,煮开一锅猪骨头汤后,需要随时添加几块牛油,待固体块牛油慢慢融化,就可以保持骨头汤的“油气”。如果只添加白开水,骨头汤就会变得淡而无味,吃起来就少了火锅正宗的味道,使得口感大受影响。牛油确实很重要,可是我们跑遍了上海的大街小巷,也不见有一块牛油出售啊。

1991年的年夜饭,为了能够品尝到可口的川味火锅,我们可谓是费尽了周折。为解决原材料缺乏的难题,我们动脑筋想办法,使出了浑身解数:没有买到花椒和辣椒,就用白胡椒粉来替代;没有买到牛油,就用猪油来替代;又不惜体力,骑着自行车,满世界地采购食材。终于,当“春晚”拉开序幕时,我们家自制的年夜饭也正式上桌啦。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如今在上海,想品尝川味火锅,早已不再是什么难事,或者去火锅店就餐,或者去叫外卖,或者去网购火锅底料,真可谓是“实惠多多,选择多多”。时过境迁,当年我们在上海自制年夜饭的往事,已然成为一个“笑谈”,而上海,这个代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大中心城市,通过新中国70年的建设,尤其是历经40年的改革开放后,有如凤凰涅槃一般,焕发出全新的活力,成为世界闻名的“魔都”……

作者简介

徐峥文,1970年生,平生痴迷写文章。现为四川省散文协会会员、成都市金牛区作家协会会员。

香落尘外书斋——香落尘外平台团队

总编:湛蓝       

名誉总编:赵丽丽

总编助理:无兮     特邀顾问:乔延凤  桑恒昌

顾问:刘向东\蒋新民\李思德\王智林\张建华\李国仁\杨秀武 \骥亮

策划部:

总策划:崔加荣      策划:白晓辉

主编:烟花    编辑:莲之爱 朱爱华  

美编:无兮    ETA    玉丽   路人

编辑部:

总监:徐和生         主编:清欢

编辑: 风碎倒影   连云雷  

播音部:

部长:魏小裴 

主播:自在花开   过往云烟   眉如远山   西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