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天地 | 田永明 | 难忘记忆之我的父亲

 香落尘外 2020-03-14
 

难忘记忆之我的父亲

图文 / 田永明

版式设计 / 湛蓝

 打开空间,“父亲节到了,你想对父亲说点什么?”赫然醒目的提示触动了我。我该向父亲说点什么呢?猛然间我有了要写写父亲平凡人生的冲动。只想用这片语只言来记述他平凡辛苦的一生,以寄托我对父亲的感激与祝福。

我父亲今年已经71岁了。他身体健康,硬朗。看上去一点儿也不像是已过古稀之年的老人。见过我父亲的同事、朋友都羡慕我有这样健康结实的父亲,感慨地说:“老人有这般的身体是儿孙的福气啊!”每当这时,我心里很是欣慰。我父亲的健康与他一生离不开劳动和豁达的性格分不开。

父亲生育我们兄弟姐妹七个,四男三女。我大哥现已过50岁,最小的妹妹也已40岁了。父亲的一生很平淡,没有干出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他最大的贡献就是将我们兄妹七个拉扯成人。该供书得供书,该娶的娶、该嫁的嫁。就这一点而言,他也算得上是一个称职的父亲了,尽到了做父亲的责任。我该感激父亲!

父亲虽说很普通,但他人生也曾经历过一些曲折和坎坷。                       

父亲1942年生于河北省尚义县的一个小村庄。大概一两岁时丧父,后我奶奶改嫁,随母迁到内蒙古化德县黄家营村。读完高小后,曾考入锡盟师范七号分校,(当时化德县归锡盟管辖)1960年毕业后分派到化德县文教局任扫盲协会做干事。可工作还不到一年,就赶上了一次运动(用今天的话说,大概就是机构改革)。当时正值国家最困难的时期,精减人员。父亲被精减下放到七号乡六棚村当了一名民办代课教师,与同是毕业于锡盟师范七号分校,有着相同命运的我母亲结为夫妻,开始了他艰辛而平凡的生活。那时,民办教师不挣工资,只挣工分。年底和农民一样按工分来分口粮,分红。和普通农民相比,并没有任何特殊的待遇,仅仅只是不用下地干活。过着和普通农民一样的清苦生活。后来随着我大哥,二哥,大姐的相继出生,使原本就清贫的生活更加窘迫。再加上六棚村是出了名的穷村子,连年欠收,连解决口粮都成了大问题。我爷爷说,在那样的破村子教穷书还不如回咱村当农民强,咱村地又好,生产队里分红又高,起码饿不着。就这样我父亲辞教务农,由教书匠变成了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依本老实的农民。

 大概是1977年或者是1979年吧,那时我还小,记不大清楚了。父亲也有过重回教书行业的机会。当时国家有政策,要给当年首批被精减的人员复职。可其时我家人口增至九口,我大哥也已经读高中了。假如复职,以父亲一个月30元左右的工资是万不能养活这一大家人的。父亲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最终还是放弃了,重回教育岗位的事就搁浅了。1982年农村开始了土地承包责任制,大集体解散了。生产队里的田地按人口分到各户。我家分得了近100亩地。那时,父亲正值壮年,身体也强健,人又勤快,起早贪黑精心侍弄土地。忙里偷闲还搞一些养猪,养羊等副业,我家的生活一度也有了起色。在村里也算得上是比较富裕的人家了。

不久,我大哥、二哥都到了成家的年龄,三哥上了卫校,我上了师专。我家的生活又一次陷入了困境。但父亲并没有被沉重的生活负担压垮。他还是咬紧牙关给我大哥、二哥成了家,也供三哥和我完成了学业,也因此欠下了数额不菲的外债。为了还清债务,1996年冬父亲不得不带着母亲背井离乡,远到巴盟乌拉特中旗去放羊,打工挣钱(其时我的姐姐和俩个妹妹都已出嫁)。从此就再也没有返回他辛苦奋斗了半生的故土。直到2000年才回到了我先前工作的地方化德县朝阳镇,这时父亲已近花甲之年了。现在父亲和母亲都领到了社保工资,晚年的生活有了保障,日子过得也还滋润。但他仍然闲不住,种地,养羊。劳动干活已成为了他的生活习惯。

在我的记忆里,印象中,我父亲是一个勤劳的人。他辛苦忙碌了一生。但他也很坚强、豁达。记得我大哥相亲那一年,经人介绍,外村的一位姑娘看上了大哥。按当地的习俗,订婚前双方父母是要见面的。(我们这里叫“相人家”)可当女方的家长看到我家只有俩间低矮的破土房,且孩子又多。这门亲事最终因女方嫌我们家穷而荒了。这件事很是刺激父亲。相亲后的不几天,父亲就毅然决定要盖一处全村最好的新房子。他利用农闲的日子,带着我大哥,二哥、姐姐、妹妹,刨石头,脱土坯,不到半年就盖起了五房宽敞明亮的新房子。现在这处院子已经易主,但那里曾洒下过父亲的心血和汗水,也见证了父亲要强的个性。

父亲今天的康健,还得益于豁达的心胸。他大半生困顿,但并不苦恼。记得有一次,我曾问起他,对当年作出辞教务农和不再复职的决定后不后悔时,(因为,当时和他一起代课的民办教师后来大都转正,吃上了皇粮)他只笑了笑说:“不种地,你们几个早已饿死了,更甭谈今天能成家立业,读书考学了。这没什么,现在不是活得挺好吗?”今天想来,我总觉得父亲为了我们而牺牲了自己的事业。他为我们兄弟姐妹付出的太多了。我们愧对父亲!

父亲很孝顺。这里再提一提他的身世,也许作为子女是不应该提及这些事的。父亲本不姓田,本是河北省尚义县吕姓的子孙。一两岁时随母改嫁过继改姓为田的,但父亲从来不向我们提及。这个隐私我还是从我那两个同母异父的大爷口中得知的。我爷爷和奶奶也都是尚义县人,搬迁到我们村不久,就又迁回去了,只留下了父亲,后双双去世于尚义县六十庄。每逢清明,我常常随父亲回去扫墓。我那俩大爷家族观念很重,常向我提起我父亲的身世。回来的途中,我也曾不止一次问起过这件事,父亲总是坚决地说:“你只有一个亲爷爷,一个亲姑姑,那俩大爷是我同母异父的哥哥。”从他坚定的话语中,我读懂了父亲的孝心,读懂了他对我爷爷养育之情的感激。

近几年,我们兄弟姐妹大多已搬到县城居住。有几次我们商量要接父母上来。毕竟他们都年事已高,万一有个病痛也好照料。可父亲总是说:“到县城去没事干,闲得慌,住不惯。不如乡下住的踏实。”今年大年初二那天,我们接父母上来,一家人团聚。可父亲只呆了一个多小时,吃了中午饭就匆匆忙忙回去了。说是家里养的羊要下羔了,得回去照料。我看父亲饭量很好,气色也不错,只是脸上的皱纹日渐加深了,心里既欣慰又酸楚。不由得感慨:岁月无情,人生易老。父亲毕竟还是老了!

想想父亲辛苦忙碌了一生,为子女操劳了一生,付出了一生。而我们却又能回报、给予他什么呢?只能心里默默地祝福他:健康平安!

仅此而已。

作者简介

田永明,男,汉,1970年7月16日出生。1991年毕业于乌盟师专中文系。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化德二中语文教师。潜心教育教学,爱好写作。

香落尘外书斋——香落尘外平台团队

总编:湛蓝       

名誉总编:赵丽丽

总编助理:无兮     特邀顾问:乔延凤  桑恒昌

顾问:刘向东\蒋新民\李思德\王智林\张建华\李国仁\杨秀武 \骥亮

策划部:

总策划:崔加荣      策划:白晓辉

主编:烟花    编辑:莲之爱 朱爱华  

美编:无兮    ETA    玉丽   路人

编辑部:

总监:徐和生         主编:清欢

编辑: 风碎倒影   连云雷  

播音部:

部长:魏小裴 

主播:自在花开   过往云烟   眉如远山   西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