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天地】张圣洁 | 洼地红薯情

 香落尘外 2020-03-14

本文已授权本平台发布

洼地红薯情

文:张圣洁 | 图源:网络

版式设计:仓鼠姑娘

下班回家,门口堆放着一袋刚出土的红薯,一根新鲜的红薯藤紧紧缠住袋口,散发出幽幽的清香,编织袋眼里还散落下几粒湿润的土屑。同事告诉我:“你爹给你送红薯来了,你不在家,他放这儿就走了。”我谢过同事,看着硕大饱满的红薯,思绪又回到了很多年前……

记得那年,生产队分地,很多人都预留出一块地种红薯。因为红薯不仅好活苗,产量高,而且省化肥,成本低。我也央求父亲种点红薯,父亲在田间背着手踱来踱去,犹豫不决。理由是大块地应该种粮食,栽红薯可惜了。我怏怏不乐起来。
 几天后,父亲发现与柳林村搭界的西河沟,有一大片没人要的洼池地。那荒地形状极不规则,各种杂草交织横生。父亲说:“就种这儿吧!”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父亲就起床了,披着衣服,挽着裤腿,背着粪叉,去西河沟翻地。天边晨星时隐时现,空旷的田野刮过阵阵微风,夹杂着些许凉意。父亲那双只剩半截鞋底的布鞋,走在坚硬的土路上,“啪嗒啪嗒”直响。夜宿草丛中的鹌鹑,被脚步声惊醒,“扑喇”一声飞到远处去了。我跟在后面,挎一只大竹篮,顺便捡些野草回来喂猪。

到了地头,露珠像一面碎成千百万块的明镜,晶晶发亮。或粘在叶片,或隐匿草心。下脚走两步,鞋子的尘土与露水混合,滑腻腻的,走一步掉两步,让人很不舒服。父亲干脆甩掉了破鞋,那双沟壑丛生的大脚踩在地面上。扎牢步伐,躬着腰,高高地抡起粪叉,猛力扎向地面。“啪”,叉齿嵌入泥土,一片草地松动了,再顺势往怀里一拉,篮球大小的泥块被翻了个底朝天。这片水洼地,常年洇着积水,翻出的新土水光滑亮。父亲用齿背捣几下,“篮球”分成几块拳头大小的坷垃。这个清晨,强壮的父亲抡圆膀子卖力地翻着,单薄的衣衫被汗渍印成模糊的图案。父亲索性撂下衣服,“呼哧呼哧”喘着粗气,拄着叉柄稍微休息一下。有时从地边的渠沟里找一块棱角尖利的石块或瓦片,“刺啦刺啦”地刮着叉齿间的泥土,把沾满泥泞的粪叉擦得锃亮。新翻过的草地,草根一律向上,叶子被压在泥块下面。这片草地,多的是抓地龙、灰灰菜,都是猪爱吃的野草。我抖掉叶子上的泥土,聚拢成堆,在水塘淘净,沥干水,放进竹篮。父亲休息的时候,我最喜欢翻茅草根,它状如集市上的白皮甘蔗,不过茅根只有毛衣的织针般粗细长短。放在嘴里嚼着,甜丝丝的。

太阳渐渐升高,阳光把广袤的田野照得半明半暗。村边几户人家烟囱里升腾着袅袅的白烟,我似乎闻到了饭菜的香味,肚子“咕咕”地叫起来了。父亲捡了衣服,在泥塘里涮了鞋子,拿上粪叉,背着猪草,向家走去。
 

一连几天,父亲翻完了地,丈量一下,约摸有七、八分。父亲说红薯不吃复合肥,撒了只会长叶子,只有上农家肥才好。自此,父亲又忙着攒肥料。挖一个深坑,把腐烂的碎叶子垫在最下层,倒入猪圈的粪便,铺一层从臭泥沟里挖来的青泥,再铺,再倒,反复如此。                

过些时日,洼池地土质疏松了,父亲把沤好的肥料装满车。田间的土路高低不平,我在前边用一根绳子拉住车辕,父亲架住车把,车轮吱呀吱呀的转着,我们一齐用力向田地拉去。散开粪,父亲用锄头把地搂成大小均匀的十多条畦。泥土几经翻晒,扑蹚蹚的,黄中带黑,常引来路人啧啧称叹。父亲憨厚地笑着,笑容里是一个农民勤恳劳作的自豪。

开春了,母亲翻过几道山岭,在村民家中买回半箩筐红薯芽。那芽瘦瘦的长长的,密密地排列着,我暗想:这瘦小的芽儿能结大红薯吗?

开始插秧了,父亲挑着水桶,葫芦水瓢与桶壁碰撞,一路“咣当咣当”地响着。母亲背着红薯芽,我拿着撅头,向地里走去。母亲用撅头在地畦上刨开一个个小坑,我把红薯芽小心掰开,放在小土坑里。父亲负责担水,一坑一瓢,待水洇干,左手扶住芽,右手把周围的泥土推到坑里,摁瓷实。不知不觉,太阳已过正午,红薯终于栽完了。

此后,我去柳林初中上学的路上,总要留意那片红薯地。春日蛰虫涌动,蜷伏了一冬的地蚕,常把苗根咬断,再补再种,终于绿莹莹的一片。

几场春雨过后,根茎分枝了,藤条窜到一尺来长,渐渐将黄土铺平。叶子愈发葱茏,一律向上伸展,像崖壁上一串串碧绿的藤萝,给大地带来绿色和希望。但根茎下细微的触手,总喜欢往泥土里钻,如果不加管理,力量都长在根须上。因此,下一场雨,全家都要到地里翻红薯穰,这次翻一个方向,下次再翻相反方向,如此反复,直到刨红薯为止。

猪时常饿得嗷嗷叫起来,家里没有太多的余粮。麦麸子,玉米皮,花生糠也所剩无几。每天放学,拽满一大口袋红薯穰,扛回家去。找半截厚木板,拿一把破菜刀,把红薯藤剁碎,倒在猪槽里,猪高兴地哄抢食物。剩下几根好看的茎,掰成小节,用针线穿了,戴在手腕,像玉镯,似翡翠。

要做晚饭了。把摘下新鲜的红薯叶放在开水里淖一下,捞出。水“咕噜咕噜”冒着大泡,下大半碗玉米糁,滚好。放入刚擀好的面条,撒上红薯叶。野葱小蒜也腌得入味了,倒入拌匀,浇一勺菜油,一大锅香喷喷的红薯叶面条做成了。父亲总爱用家里的粗瓷大碗,盛了满满一碗,剜一大筷头韭花,拿两个玉米面馍,去门外最热闹的饭场吃饭。我们几个坐在小院的石桌边,闻着清新扑鼻的红薯叶,品着柔韧劲道的面条,边吃边讨论着学校的见闻。幼小的弟弟端着木碗,蹲在门墩上,无忧无虑地唱着:“饭冷冷,我等等,比比谁的饭儿香,只有我的面条长。”唱一句,“哧溜”喝一口,常惹得我们哈哈大笑。

两个月后,红薯畦裂开一道道细缝,趴在地上仔细观看,缝隙深处有鹅蛋大小的红薯,我不禁雀跃起来。

收获的季节终于到了。地里的人们拉着架子车,脸上写满了丰收的笑意。放眼望去,家家户户,老老少少齐上阵,那场面真可谓壮观。母亲麻利地割穰,父亲刨,我们拾。一嘟噜一嘟噜的大红薯让人爱不释手。穰子铺在板车上,倒上红薯,用草栅子围拢拉回家。红薯穰晒干,打成糠喂猪,比豆杆、花生皮糠要好得多。红薯卸在屋檐下边,晾晒几天,挑出完整均匀的窖藏。那些被虫子钻洞的,被撅头挖断的,趁着秋风送爽,艳阳高照,刨成红薯干,撒在地里曝晒;也有磨成红薯面的,或做凉粉,或蒸花卷馍,或用擦子摁成“黑蝌蚪”,滚熟,用凉水激一下,淋上蒜汁,夏天吃格外解馋,但吃多了也会伤胃;也有做成红薯粉条,过年时端一盆嫩滑油光的猪肉白菜炖粉条,蒸一锅热气腾腾的红薯豆沙馅包子,那绝对是北方农村待客的盛宴。

可别小看了廊檐下不起眼的小红薯,几经风吹日晒,变得软绵绵的。洗净,切块,放在玉米糁锅里,用文火熬出一锅香甜浓郁的玉米红薯粥。在红薯丰盛的时节,多半是不蒸馍的,一碗软甜的红薯填饱了饥饿的胃。即使没有炒菜,夹两根芥菜丝,一顿也能喝两三碗。半晌,扒开灶底下温热的草木灰,里面是母亲做完饭埋在火里的小红薯。吹净,剥皮,忍不住大咬一口。紫皮红薯的瓤多半是银白色的,像白玉,细腻甘甜;粉皮红薯的瓤多半是焦糖色的,像玛瑙,酥醇软香。夜市上烤的红薯我不大爱吃,最怀念的还是灶膛捂熟的小红薯。

难忘冬天的夜晚,天空簌簌地落着雪花,灯光摇曳的屋子格外温馨安详。忙活了一冬的父母,也有空闲和我们围坐在一起。那时,慈祥善良的外婆还健在,每到冬日总来家里住一段时间。身板硬朗的奶奶,和蔼可亲的伯父都常来家里坐坐。煤炉烧得通红,屋子暖烘烘的。从窗棂里透出的火光,照在门前雪地上,映出绯红的一片。

簸箕柳编的大簸箩,搁着几串从墙壁上摘下的玉米,锥子在玉米穗上穿沟,不一会儿便“哗啦哗啦”剥成颗粒。他们兴致勃勃地谈论着田地的收成,或是贫困年代红薯救命的往事。笑语追逐着雪花,在夜空里飞翔。

小孩子是最耐不得寂寞的。从厨房里找来鏊子,放在炉火上,拿几块红薯,切成两三厘米厚的圆片,贴在鏊面上。抓几把花生放在火焰旁边。不多时,红薯饼滋滋地冒着热气,散发出香甜的气息,翻过来再烤,等两面烤成金黄色,夹几块递给长辈。轻咬一口,皮焦里嫩,含在嘴里,舌尖轻摇,瞬间俘虏了挑剔的味蕾。花生也“啪啪”地炸开了花。糯甜的红薯饼,香脆的花生仁儿,滚烫的白开水,寒冷的冬夜显得不再那么漫长。

后来,生产水平日益提高,很少有人再攒农家肥了。从供销社拉回大车的化肥,小麦、玉米、大豆产量翻了好几倍。可每逢雨季,周边田地的化肥顺水渗透到洼池地,造成泥土板结。最后一年刨红薯,只割下长得枝繁叶茂的茎藤,红薯只有拇指大小。从此,再也不种红薯。

如今,农家米面满囤,粮食满仓。鸡鸭鱼肉,新鲜果蔬已是司空见惯。许是吃腻了山珍海味,愈加忆苦思甜。春节集市上偶遇卖红薯的,一问一元左右一斤,令人不禁咋舌,这难道比两个白面馍还金贵?不买!但耐不住馋虫涌动,狠心买几斤,细细咀嚼着,回味红薯遍地的时光!

今年,已近七十岁的父母,又把荒芜多年的洼地重翻一遍。布满老茧的双手该是摸索多少棵杂草,弯曲的脊背该是流下多少滴汗水?该是怎样艰难地抠掉湿泥,才种出香甜的红薯,再不辞劳苦地给我送来?那片红薯地,累年承载的,是父母对儿女殷切的深爱。我想:我就是那根长长的红薯藤,父母是深扎泥土的红薯根,无论向何处生长蔓延,生命永远连结着剪不断的根!

晚饭,我特意做了玉米红薯粥,给爹打了电话,告诉爹种的红薯真甜!还没等我说完,爹开心地大笑起来:“闺女,你老忙,回不来。你妈还嫌我给你送得少,等你吃完了,我再送。”

作者简介

张圣洁,喜欢有生命的文字,唯愿常读诗书,不负岁月,不负韶光!

 

香落尘外书斋——香落尘外平台团队

总编:湛蓝       

执行总编:风剪云  

总编助理:无兮     特邀顾问:乔延凤

顾问:刘向东\蒋新民\李思德\王智林\张建华 

策划部:

总策划:崔加荣      策划:白晓辉

主编:烟花    编辑:莲之爱 朱爱华  

美编:无兮    凤尾    婉静   灵子

编辑部:

总监:徐和生         主编:清欢

编辑:铜豌豆   风碎倒影   连云雷

播音部:

部长:魏小裴 

主播:自在花开   过往云烟   眉如远山   叶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