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好!
今天是四大经典打卡速背营第六天!
建议同学们把这几天不会的问题总结一下
留待明天公开课现场提问~
参与方式在文末,快来吧!
【DAY 6】四大经典打卡背诵营 From 青医说执医考试 00:00 04:46 “凡痹之客五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1],暴上气而喘,嗌干, 善噫,厥气上则恐。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2]。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 脊以代头[3]。脾痹者,四支解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4]。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5],时发飧泄。胞痹[6]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7],涩于小便,上为清涕。”
【词解】
[1] 心下鼓:心下鼓动,即心悸。
[2] 上为引如怀:形容腹胀大,状如怀孕。《说文》云:“引,开弓也。”
[3] 尻(kāo,考)以代踵(zhǒng,肿),脊以代头:指足不能行走、站立,以骶尾部代之;头俯不能仰,背驼甚,脊高于头。尻,尾骶部。踵,脚后跟。
[4] 大塞:痞塞。大,“不”字之形误。《广雅·释诂四》云:“否,不也。”不”与“否”古通。“否”又通“痞”。
[5] 中气喘争:指腹中有气攻冲,肠中雷鸣有声。[6]胞痹:即膀胱痹。胞,通“脬”
[7]若沃以汤:形容热感,像用热水浇灌。沃,《说文》云:“溉灌也。”汤,《说文》云:“热水也。”
【按语】
根据邪气侵袭人体部位的不同,又将痹证分为五体痹、五脏痹、六腑痹。其中五体痹是由外邪在不同季节侵袭人体不同部位而得,如肾主骨通于冬季,冬季感受风寒湿外邪则易发骨痹;肝主筋通于春季,春季感受风寒湿外邪则易发筋痹等等。若五体痹“病久而不去”,或兼有“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则可向其在内所合之脏传变,形成五脏痹证。若风寒湿气中于脏腑之俞 穴,兼内有食饮伤及脏腑,可“循俞而入,各舍其腑也”,形成六腑痹证。说明痹证的传变规律总体是由表向里、由浅入深、由轻到重传变,多是由外感受风寒湿邪气,内有脏腑功能失调,病久不愈而致。
“阳明者,五藏六府之海,主润宗筋[1],宗筋主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揔宗筋之会[2],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3],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词解】
[1] 宗筋:指众筋,即全身之筋膜。
[2] 阴阳揔(zǒng,总)宗筋之会:指阴经阳经总聚于宗筋。揔,会聚。宗筋,指前阴。张介宾曰:“宗筋聚于前阴,前阴者,足之三阴,阳明、少阳及冲、任、督、跷九脉之所会也。九者之中,则阳明为五脏六腑之海,冲脉为经脉之海,此一阴一阳总乎其间,故曰阴阳总宗筋之会也。’
[3] 阳明为之长:指阳明为诸经之主导。
【按语】
本节主要论述痿证的治疗原则。足阳明胃为五脏六腑之海,气血生化之源,有润养宗筋作用,而宗筋主束筋骨利关节,人体的骨节筋脉需要得到阳明胃气血之润养才能正常发挥;冲脉、阴经、阳经等总会于宗筋,合于阳明,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将来自阳明之气血渗灌溪谷,故“阳明之气血渗灌溪谷,故“阳明为之长”。一旦“阳明虚”,气血生化不足,则“宗筋纵,带脉不引, 故足痿不用也。”故本节提出“治痿者独取阳明”的治疗原则。其中“独”字体现出从阳明论治痿证的重要性。虽然在本节原文中“取阳明”是采用针刺治疗的方法,但在临床中亦是方药论治痿证的重要原则。
“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地势使然也[1]。”
【词解】
[1]地势使然:张介宾曰:“地势不同,则气习有异,故治法亦随而不一也。”地势,指东、南、中、西、北五方的地理形势。
【按语】
《素问·异法方宜论》所论的各种治疗方法,是从东南西北中各地人民劳动实践中总结而出,由于居处环境、气候条件以及饮食习惯、起居劳逸各有不同,影响着人体的体质,也影响了人们所患疾病的性质。因而总结出针刺、灸焫、毒药、导引等不同的治疗方法,各有它所适宜的不同病情。《内经》告诫医者,治疗疾病不仅要着眼于疾病本身,还要注意地理环境对人生理病理的影响,必须结合不同的自然环境及人的个体差异的具体情况,突出了因地制宜的论治思想。
1. “神不使”的含义及其临床意义
【原文】
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立[1]者何? 岐伯曰:神不使[2]也。
帝曰:何谓神不使?
岐伯曰: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3]。今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收。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荣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词解】
(1) 形弊血尽而功不立:形弊,形体疲惫衰败。血尽,气血耗竭殆尽。功不立,指医生治疗不能获得满意效果。弊,通“敝”。
(2) 神不使:即神机丧失,谓病人的脏腑气血等功能不能对各种治疗作出相应的反应。使,役使。(3)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甲乙经》无三“不”字。《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云:‘精神进,志意定,故病可愈。’”参以下文,“不”字疑衍。
【按语】
“神不使”的原因、是因患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导致“精气弛坏,荣泣卫 除”,于是患者神机丧失,不能对治疗作出反应,强调了人体形神统一的思想。汤液、醪醴、毒药、针石、艾灸等只是医疗的手段、工具和方法,是否产生治疗作用,关键是患病机体神机的作用。所谓神机、是以人体血气营卫、精气为物质基础的生命力,它包括人的精神活动、抗病能力以及针药的治疗效应等,其与邪气相对时则称“正气”,如《灵枢·小针解》云:“神者、正气也。”所以,《灵枢·本神》强调“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明·张介宾对“神不使”的理解 是:“凡治病之道,攻邪在乎针药,行药在乎神气。放施治于外、则神应于中、使之升则升,使之降则降,是其神之可使也。若以药剂治其内、而脏气不应,针艾治其外,经气不应,此神气已去, 而无可使矣,虽竭力治之、终成虚废而已、是即所谓不使也、”
2. “平治于权衡[1],去宛陈莝[2],微动四极,温衣,缪刺[3]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4],洁净府[5], 精以时服[6],五阳已布,疏涤五脏[7]。”
【词解】
[1] 平治于权衡:吴崑曰:“平治之法,当如权衡,阴阳各得其平,勿令有轻重低昂也。”
[2] 去宛(yū,郁)陈莝(cuò,锉):除去郁久的恶血。《素问·针解篇》云:宛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陈莝,即莝陈。去、莝同义,即除去。宛,通“郁”。宛、陈同义,指恶血。
[3] 缪刺:病在左而刺右,病在右而刺左的刺络法。《素问·缪刺论》云:“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此缪刺之数也。”
[4] 开鬼门:即发汗。鬼门,汗孔。又,一说“开鬼门”,意为通大便,可参。
[5]洁净府:洁净府,即利小便。净府,即膀胱。
[6] 服:运行。
[7] 五阳已布,疏涤五脏:五阳,五脏阳气。布,输布宣达。疏涤,疏通荡涤。张介宾曰:“阴邪除,则五阳布。”
【按语】
在治疗上,阳虚者宜温阳利水;阳郁者,宜通阳利水,故本节提出其总的治疗原则是协调阴阳,恢复阴阳平衡,具体治疗可使用开鬼门、洁净府、去宛陈之法,消散水邪之蓄积,去除血液的瘀结,畅通阳气,并辅以缪刺络脉,通络行水,温暖形体,顾护阳气,活动四肢,助阳行气。这些理论为后世认识水肿的机理和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今天的学习结束啦
大家都很棒!
明天可以小小休息一下
记得来听
四大经典讲解答疑公开课哦
扫描海报下方二维码就可以
免费听课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