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我国古典文化的确立先秦时期是一个主要阶段,在诸多文人的推动与构建下,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的框架开始衍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坛盛况为后来我国古典文化的形成与我国传统学术思想的建立开辟了道路。先秦圣人学术活动不仅仅局限于文学领域,他们著书立言的根本涉及了哲学,政治,经济,军事,文学,历史,教育等方方面面。可以说百家争鸣的局面不仅仅是一个思想的盛世,文学的盛世,同样是一个科学的盛世。 各方面的繁荣离不开文学的支撑,文学作为先秦诸子记录思想的载体,在思想交流,文化传承中扮演着至关紧要的作用。对于先秦思想的研究早就已经鞭辟入里,硕果累累,不过这也是由于先秦的思想所具有的价值有关。人们在忙于对先秦思想的光辉探究的时候,往往忽略了承载它的载体,也就是语言。先秦时期的语言学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直到今天我们的语言学发展依旧是对先秦语言学的一种继承与发展。 一、先秦语言学中的概念(一)名与实 语言的诞生是人与动物区别的一个重要原因。语言的起源是千百万年来我们的祖先共同创造出来的。语言架起了人与人之间的桥梁,为社会文明的诞生筑起了基石。同时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和交际工具,语言的建立与发展也形成了一系列属于自己的规则。规则的形成有利于语言的规范,在一定程度上语言的规范化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表征。作为沟通交流的方式,语言首先就要求在思维和交际的时候要明确求词义概念的明确,这是语言使用的第一步。 对古汉语的研究书籍 在语言之中,对于一个词的概念表现在它的指称具有特定的内涵和外延,这是交际之中交流的第一步,如果说这种概念没有得到明确的话,那么在交流时候后,语言就出现了错乱,缺少了这种规范,那么以最简单的例子来说,任何一个简单地词组都可以代替任何的事物。如果这样的话那么先秦时期的'经典和诸子立论'也将不复存在。毕竟这些也都是必须建立在语言概念明确的基础之上。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使得先秦典籍对名与实的关系,也就是概念与概念指称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概念词的分类'有着许多的论述与实践。 (二)概念与概念范围的探究 墨家对于语言学的发展与创新可谓首屈一指。就以墨子《经上》中:'名,达,类,私 ',为例这就是墨家对于名实关系的一种分类。墨子有在说《经上》:'名,物达也,有实必待名也命之;马,类也,若实也者,必以是名也命之;藏,私也, 是名也,止于是实也;声出口,俱有名,若姓字俪。' 墨子画像 墨子的思想观念中名实关系是十分重要的一面,名对实具有指称作用。名的作用就是指称实,即'告以之名,举彼实也'。在这个过程中举就是指称,而拟是模拟,这句话说明了名对实的指称,是个模拟的过程,名不等同于实,两者是有区别的。名的性质就如同一幅画的性质是一样的,它是一种符号,可以用来表示这一类东西。墨子这种将名与物视为同一范畴的观念,从哲学的层面上来说,这是客观事物在人头脑中的反映这就是名。对于物而言,名指称的客观事物就是物,这是两者不可分离的表现。 《墨经》 从对《墨经》研究还可以看出来,墨子的名实观念之中还把名进行过分类为,这其中包含了'达,类,私'三类。对于这三个的关系,从内涵大小上,达大于类,类大于私,达是通,类是类名,私是个别名。'一言以蔽之',墨经中的这种三者是上下从属的关系的一种典型代表,它用一种严密的方法从较普通的概念到较不普通的概念。这些概念之间层层递进。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这其中分别区分了名词的类别和谓词的类别,这是墨子察觉到的语言学中少有人察觉的一点。 对于这一关系最为著名的便是'白马非马'的讨论,在《公孙龙子·白马论》中:'白马非马,可乎? 曰:可。曰:何哉。曰:马者,所以命形也,白马,所以命色也! 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 ' 公孙龙白马非马的辩论 百家之中对于'白马非马'讨论也十分的激励。以名家为首的,主要是在逻辑学范畴探究名与实的关系,从而在这样的关系中发现语言和逻辑紧密关系。'白马与非马'同样是古人诡辩的一个典型代表。白马非马其实是古人在语言学与逻辑学上的一种诡辩,他们利用语言学与逻辑学中范畴的规定,来得出这样一条结论。虽说是对是对事实的一种狡辩,但他是一种合情合理的狡辩,具备理论的基础。从逻辑学上说马是类名,白马是个别名。从语言学上说,马是词,白马是词组。马和白马的内涵和外延都不相同,这也是造成白马非马的原因。 二、先秦时期的语法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中,虽然语法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也就是'没有独立的语法学',但是先秦的先哲们对于语法的重要性却有深刻认识,即使他们没有对语法做出约定俗成的规矩。先秦各家在著书立言的同时都会讲求不仅要求词义准确,在用词上准确,还要求语言要有顺序,要讲究语法。先秦古籍之中语序语法结构虽然不像今天这种有所规矩,但他也有着自己相应的规则。例如《易·艮六五》'艮其辅,言有序',《诗经·都人士》'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有章,言有序'。在这些句子中'言有序''言有章'就是要求说话要讲究顺序,要讲究章法。虽然没有明确的语法概念,但是'言有序''言有章'却深刻揭示了汉语语法主要依靠语序来表达语法意义的特点。反映出明确的语法观念。 出土的甲骨文碎片 在最早的甲骨文中,其实就已经出现了一定的句式特点。比如否定句,疑问句中经常使用代词作宾语,而代词做宾语的话因为位置比较灵活,所以可以置于谓语动词前面,也可以置于谓语动词后面,在这一点上就和我们今天有着一定的差别,这也是为何今天如果你不了解古文的句式,那么先秦古籍就难以理解的一个原因。后来到先秦时期人们更进一步地认识到宾语前置语序的强调作用,将否定句,疑问句,代词宾语前置于谓语动词前面,成为一个普遍的语序,这也逐渐成为了人们的共识,并且少有例外。这体现了人们对语序的语法作用的正确认识和自觉运用。 甲骨文记载语句的部分拓片 句子的主语是说话人所要陈述的对象,谓语是对主语的陈述,从意义上看,主语发出动作,有时是谓语的受事。宾语主要指动作、行为的对象,这是它和谓语的动词的关系,宾语与主语之间又有施受的关系,主语施事,宾语就受事,主语受事,宾语就施事,所以宾语的存在,既决定于主语,也决定于谓语,还决定于主语和谓语的关系。主语发出动作,自我完成或谓语只描述主语的状态时没有宾语。比如例句:'齐师(主)伐(谓)我(宾),内食者(主)谋(谓)之(宾)'。上述例句可以看出古汉语的主语、谓语、宾语的一般关系与现代汉语并无区别。其相同处表现在: 第一,主,谓,宾的一般次序相同。充当主语的可以是名词、代词、名词性词组;充当谓语的可以是动词、形容词充当窦语的可以是名词、代词、名词性词组和主谓词组还有一类句子,它们的主语与谓语的关系无所谓施事者与动作的关系。如:'夫战,勇气也。''忠之属也' 其中的第一句的'勇气'是谓语,第二句应认为它的主语'此'或'是'已经承前省略了。《曹刿论战》作为先秦典籍中语句,语法的典型代表,其中全文我们按主语、谓语、宾语这三种成分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有的句子主、谓、宾俱全;有的句子只有主语、谓语,不需要宾语,也不句者,这是先秦典籍中的一大特点。 曹刿论战插画 另外,虚词也是先秦语言系统中十分重要的一点,从人们对甲骨文的发掘,以及上面的文字考证下来。在商周以及之前的时代中,那时候虚词的运用十分罕见,虽然有虚词的存在,但是没有形成系统。到了先秦典籍中,虚词的数量呈现了一种快速的发展,也趋于十分丰富,并且各种意义和用法都出现了。特别是助语词的使用可以说是先秦典籍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先秦文献里的虚词是反映一种形态变化,依靠语序和虚词来表达语法关系。先秦的先哲们对汉语语法的这一 特征认识如此之早,如此之深刻,这是足以令我们感到自豪的 ! 三、先秦语言中美的构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沉淀,为我们留下了无数光辉的文学遗产,其中诗歌为最。从诗经到楚辞再到汉赋唐诗宋词,诗歌作为汉民族最早形成的文学体裁,发展十分充分。语言的优美,生动,自然离不开的是语言的合理使用与修辞的恰当,而这恰恰也是先秦典籍所具有的共同特点。'言以足志!文以足言!','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这是作为至圣先师的孔子所说,语言的重要性早已不用多言,而如何使得自己的言语,文章有深度且行文优美,这是先秦诸位圣人所关注的。 (一)修辞的使用 《论语》之中记载了这样一句话,子贡曰:'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革享犹犬羊之革享!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子贡的话变现出了在他所生活的年代中,修辞的使用早就已经在文章中占据了重要位置。'虎豹之革享犹犬羊之革享'就是修辞的一种诠释。从先秦的典籍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他们早就能自觉运用各种手段来增加语言的文采。以庄周的《逍遥游》为例,'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这是典型的夸张与比喻的修辞手法,鲲鹏的翅膀向天空中的云,扶摇而上九万里,天有多高庄子的心就有多远。这就是修辞所传达出来的魅力,如果缺少了修辞的作用,那么我想庄子的逍遥游也不可能真的逍遥。 《论语·序章》 这种光怪陆离的想象与比喻是这篇在先秦文学中不在少数,但是对于比喻,想象等修辞这些手法的探究,或者说名词是在六朝时期才开始出现。先秦文人却早就已经认识到了修辞在语音的重要作用。以《诗经》为例,人们发现其中的诗歌句尾都用相同相近的音节,这也是诗经中的诗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律和谐的原因。诗经中的绝大部分诗篇都是押韵的,除此之外叠字在《诗经》中也常见。叠韵词韵律比较舒缓双声词韵律比较急促,运用于诗歌中可以增强节奏美。在句式上,重章叠句的选用也可以使诗经具有回环往复的音乐美。 (二)虚词参与美的构建 在其他散文里也有许多韵语,他们的存在是音乐美的一种体现。先秦文人人们充分利用这些语音手段来进行修辞,既增强了语言声律美,音乐美,同时也使得先秦典籍,古文古诗具有了朗朗上口的特点。而这一特点还体现在先秦经典,诸子文章的虚词使用上。虚词也是构建音韵美的一大助力。 清朝刻本《诗经》 《诗经》虚词的丰富程度不亚于任何一本诸子文章。即使它们没有词汇意义,但是在语法,结构上充当了重要成分,这也是古文与白话文相比简介省略,言简意赅的一大特点。不过在这些虚词中有部分,既没有实际的意思,他也没有语法意义。它可以出现在句首.句中.句尾。现代语言学中这类词被叫做发语声,发语之音,助声之辞。简单点来说这类词并非可有可无之词,他是用来构建文章美感的一大助力。《诗经·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 式字就是一个虚词,本来没有实意,在语法中也不充当特殊结构,但缺少了式字这句诗就显得缺少了一种韵律美感。 《诗经·关雎》 这样的词在诸子典籍中并不少,历来诸家对这类虚词的解释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仔细对比下来这些词的作用只是完足音节!使句子音律铿锵! 富于节奏美!也是从语音方面增强语言美!是一种 修辞手段罢了。诗经等先秦诗歌广泛运用赋.比.兴等艺术表现手法,其目的当然是为表情达意.塑造艺术形象服务,但也是为使语言富有文采。这也就是先秦文献品读起来语言典雅优美的原因。这大概也是'不学诗!无以言论'的来源,孔子必定是了解到了这一点才说出的这句话。 修辞手法的广泛运用,增加了先秦典籍语言的形象性和美感,为后世修辞立下了范式。 四、对雅语与方言的重视先秦是对西周礼乐的直接继承者,西周礼乐制度下讲求雅乐与俗乐,而到了先秦时期,雅与俗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学自然如此。先秦时人们对雅言与方言的差异有明确认识。孔子是西周礼制思想的最大追随者,在《论语·述而》中,'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这是孔子对于雅言的提及。此外在《礼记》中还记载过,当时中原分为五方,而五方又有自己的语言各不相通。这是古代历史上对雅言和方言的最早论述。 蜀中一带文化 从《论语》和《礼记》可以看出的是即使在先秦时,中原尚未统一,且各派林立的时代中,中原地区表明早就已经有了一种通行于中原各地的共同语,这种语言被称之为雅言。不过也表明当时各地方言差异十分明显。比如在先秦时期孟子将从南方楚国来的农家代表人物 许行称为南蛮鴂舌之人。这是记载在孟子个人传记中的故事。'南蛮鴂舌之人'体现的就是雅语与方言之间的关系。 记载雅言的《礼记》 雅言与方言观念的明确使得自汉朝开始,就有人对各地的方言展开研究。其中比较有名的有西汉时期的扬雄。杨雄通过自己的实地考察与文献探究的,专门解释各地方言,异语,。在他之后的方言著作更是蔚为大观。《尔雅》《说文》中还将对方言的探究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来探究。 雅言与方言在某种程度上就像古语与今语的差异,实际上这是是语言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发展变化。 结束语:先秦时期语言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语言研究尚无独特的方法,更无专门的研究成果。但是先秦时期仍有不自觉的语言研究,有不自觉的研究成果。虽然先秦表面上指代的是秦朝之前的一段时间,但是这个时间是中华传统文化大厦的筑基阶段。在此期间诞生的先秦经典和诸子文学在蕴含人生哲理思考的同时也把十分丰富而系统的语言学思想包藏在内 ,弄清先秦人们的语言观,对后世语言的发展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 诸子集成 2. 十三经注疏 3. 尔雅说略 4. 梁启超,墨经校释 5. 黄侃,黄侃论学杂著 6. 黄侃,文字声韵训诂笔记 7. 陈会兵,虚词在先秦诗歌里的修辞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