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然》子刊:免疫系统喊你按时吃饭!

 姜太公人生如梦 2020-03-15

俗话说病从口入,吃下去的病可真不少。除了三高等等代谢相关的疾病,不少传染病也是吃出来的。毕竟对各种病原体来说,消化道里娇弱的粘膜可比皮肤好突破多了,甲肝、霍乱等等,都是通过消化道传播。就连最近这个新型冠状病毒,也被发现存在消化道传播的可能。

为了应对这些病原体的入侵,我们的肠道粘膜里驻守了大量的免疫细胞。但过强的免疫不但浪费,本身也会对身体造成损伤。幸好我们的身体非常聪明。

近日,澳大利亚沃尔特和伊丽莎霍尔医学研究所的Cyril Seillet 和Gabrielle Belz等研究发现,小鼠肠道里的固有免疫功能,会在一天中波动,在每天该吃饭的时候增强,进食后还会进一步增强,预防可能发生的感染,其它时间则保持一个较低的水平,避免免疫过度激活的副作用。这一研究发表在Nature Immunology上[1]。

(来自pixabay.com)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只是这饭里除了有各种营养外,还可能有着各种病原体。吃了不干净的东西后上吐下泻、胃肠绞痛的经历,估计不少人都有过。

为了应对食物中可能存在的种种病原体,肠粘膜里有着不少免疫细胞驻守,比如先天淋巴细胞(ILCs),尤其是其中的ILC3亚群,一面杀死病原体,一面分泌细胞因子招募免疫细胞[2]。它所分泌的IL-22还作用到肠粘膜上皮,维护粘膜的屏障功能,促进损伤修复,应对细菌感染等造成的炎症[3,4]。

要是ILC3过于活跃,持续地分泌IL-22,免疫反应太过强烈,却也会导致肠道的慢性炎症,破坏屏障功能,增加炎症性肠病的风险,甚至还会增加肠癌的风险[5-7]。

(来自pixabay.com)

既要最大程度的保护肠道,抵御病原体入侵,又要避免ILC3过度激活的种种副作用,对它活跃程度的调节就十分重要了。至于机体是怎么调节ILC3活性的,研究人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昼夜节律。

研究人员把小鼠养在了一个严格控制光照周期的环境里,每天开始光照的时间记为t0,12小时后的t12时结束光照,进入12小时的黑暗。也就是t0~t11这段相当于白天,而t12~t23相当于夜晚。

在这样的环境里,研究人员发现,小鼠肠道中ILC3的IL-22表达,在夜晚的t16时明显高于白天t4时。而其它地方,比如肺和肠系膜淋巴结,其中的ILC3并没有这样的昼夜活动差异。

小鼠主要在夜间进食

小鼠是一种夜行动物,在晚上更为活跃,也主要是在晚上吃东西。这样,小鼠夜间进食的同时,ILC3也更为活跃,能更好的抵御食物中潜在的威胁。不过进一步的试验中,研究人员发现,敲除了肠道里的生物钟基因Arntl后,ILC3的昼夜活跃程度差距有所减小,但依然存在

还有别的调控ILC3的机制。

研究人员接下来限制了给小鼠提供食物的时间,让小鼠只能在白天或晚上进食。这样一周下来,小鼠昼夜节律还没有出现显著变化,但在t4时,相比刚开始吃饭的日间进食小鼠,刚吃过饭的夜间进食小鼠的ILC3明显更为活跃,分泌IL-22的细胞比例多了2倍左右

而如果把小鼠从t12时开始禁食16小时,直到第二天t4时进行检测,也会让小鼠肠道里的ILC3相比自由进食的小鼠更不活跃,更少分泌IL-22

禁食后(白色)小鼠肠道ILC3s中IL-22阳性的比例明显低于自由摄食(灰色)的小鼠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小鼠肠道中的ILC3细胞上有血管活性肠肽(VIP)受体的表达,空间上也和分泌VIP的神经元十分接近。正是进食过程中食物的摄入,刺激了肠神经系统分泌VIP,激活了负责肠道免疫的ILC3细胞

这样,每天到了该吃饭的时候,肠道免疫就会先在生物钟的作用下预先激活,为迎接食物做好准备。等到真的开始进食后,食物的刺激又让肠道免疫进一步激活,更好防范食物中可能存在的病原体。同时,这也有效地避免了免疫过度激活可能造成的种种问题

但如果进食规律被打乱,根据生物钟预先上调的免疫就起不了什么作用了。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能解释,为什么打乱昼夜节律和进食规律会增加肠道慢性炎症

虽说这还只是一个小鼠研究,小鼠跟人的进食规律也有很大的差异,但每天按时吃饭总归还是没错的。

接下来,研究打算进一步探究哪些食物能更好的启动这一进食相关的免疫保护作用,开发能更好的产生免疫保护的食谱。

编辑神叨叨


全体奇点糕呕心沥血呕心沥血呕心沥血打造的重磅音频课程《医学趋势50讲》终于上线了。我们一口气帮你同步了全球医学前沿领域最重磅的进展。只需500分钟,让你彻底搞懂最重磅的医学前沿进展。

课程亮点如下:

1、全面:一网打尽最重磅的医学前沿进展。

在这套《医学趋势50讲》中,我们囊括了免疫治疗、干细胞、微生物、人工智能、二代测序,抗癌新药研发等15个重要的前沿领域,帮你将全球最顶尖的科研成果一举收入囊中。

2、紧跟趋势:帮你无缝同步全球认知。

奇点跨学科专业知识团队,依靠强大的自有数据库系统,每天跟踪全球3000多本医学与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期刊,实时把握医学前沿科技最强劲的脉搏。和全球认知同步,你不需要费心费力,我们把全球脉动送到你的耳边。

3、有趣易懂:不用绞尽脑汁,就能理解全球医学顶尖难题。

医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的论文往往晦涩难懂,再加上语言的隔阂,导致很多人对此望而却步。这一次,我们帮你把艰深晦涩的前沿学术调制成清新爽口的科学小品,让你在享受科学之美的同时,轻轻松松理解医学顶尖难题。和全球最聪明的大脑思考同样的问题,你也可以。

参考文献:

1. Seillet C, Luong K, Tellier J, et al. The neuropeptide VIP confers anticipatory mucosal immunity by regulating ILC3 activity[J]. Nature Immunology, 2019: 1-10.

2. Sonnenberg G F, Monticelli L A, Alenghat T, et al. Innate lymphoid cells promote anatomical containment of lymphoid-resident commensal bacteria[J]. Science, 2012, 336(6086): 1321-1325.

3. Mortha A, Chudnovskiy A, Hashimoto D, et al. Microbiota-dependent crosstalk between macrophages and ILC3 promotes intestinal homeostasis[J]. Science, 2014, 343(6178): 1249288.

4. Mortha A, Chudnovskiy A, Hashimoto D, et al. Microbiota-dependent crosstalk between macrophages and ILC3 promotes intestinal homeostasis[J]. Science, 2014, 343(6178): 1249288.

5. Wang Y, Mumm J B, Herbst R, et al. IL-22 increases permeability of intestinal epithelial tight junctions by enhancing claudin-2 expression[J]. 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 2017, 199(9): 3316-3325.

6. Peters C P, Mjösberg J M, Bernink J H, et al. Innate lymphoid cells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J]. Immunology letters, 2016, 172: 124-131.

7. Huber S, Gagliani N, Zenewicz L A, et al. IL-22BP is regulated by the inflammasome and modulates tumorigenesis in the intestine[J]. Nature, 2012, 491(7423): 259-263.

头图来自pixabay.com


本文作者 | 孔劭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