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沈丘专栏(9) | 张杰民 | 槐花飘香

 香落尘外 2020-03-16

槐花飘香

文 & 图源:张杰民

人间四月芳菲尽,唯有槐花暗香来。

在广袤的大地上,身着沧桑衣衫的槐树,把根深深地扎进泥土里,紧紧地拥抱着大地,在一片崭新的绿意里绽露出洁白的笑靥,迎来了她一年之中最繁华灿烂的光景。

沈丘是槐树之乡,槐树是沈丘的“县树”。洁白的槐花在醉人的春风里尽情地散发着迷人的馨香,而镶嵌在槐花深处的却是槐之根、槐传说、槐故事等文化元素。

俗话说:“吃葫芦要刨根。”如果追根究源,沈丘县槐店镇古时的一棵大槐树与中国最为著名的山西洪洞大槐树,有着不解之缘。一个代表移民输入地,一个代表移民输出地,都是根祖文化的代名词,承载着古代迁民怀祖的寄托,共同形成以黄河为纽带的根文化氛围。

时间追溯到600多年前的元末明初。黄淮地区兵荒马乱,加之瘟疫流行,致使民不聊生、人口锐减,到处是“草莽弥望,狐兔出没”。而位于中原腹地的山西省却得以幸免,经济繁荣,人丁兴旺。明朝建立后,为开发土地,发展经济,开始从山西向周边移民。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多年的时间里,大规模的移民就有八次之多。那时,官府在洪洞县广济寺设立中转站,派员进驻,移民无论来自何方,移向何处去,皆汇集在广济寺边的大槐树下。领取川资和安家费用,办理签证手续,然后按官方指派的方向,分赴河南、山东、河北等地。临行之时,迁民们故土难舍,凝眸高大的古槐,听到树杈间老鸹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潸然泪下,忍不住频频回首。一首民谣唱到:“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表明这棵大槐树和老鸹窝已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成为一代又一代移民后裔的祖居地。

其中的一支移民,车拉肩挑,拖儿带女,千里迢迢来到如今的沈丘县槐店镇。他们见这里紧靠沙颍河,荒无人烟,河边一块高地上长着一棵大槐树,便依树而居,在这里盖房造屋,开荒种地。后来又建设了埠口,开通了沙颍河水运,并在居住地兴建了商铺、客栈、作坊等,形成了集市,南来北往的行人和船家常常在这里歇脚留宿。因为这里有棵大槐树,人们就称这个地方为“大槐庄”,“槐树店”,“槐坊店”,后来又简称为“槐店”,一直延续至今。近年来,沈丘县一些人编修族谱,纷纷查询自己同大槐树的血缘关系。

槐树,在沈丘人眼中是一个繁华祥瑞的树种,当地广泛流传着“家栽土槐,繁华三代”、“门前三棵槐,福禄寿俱来”等说法。人们喜好栽植槐树,几乎村村都有槐树,老百姓房前屋后总要栽上几棵。

每当花期到来的时候,洁白的槐花挂满树枝,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素雅的清香。人们喜爱食用槐花,有蒸菜、生吃、凉拌等等吃法。但是,如今生活好了,吃槐花吃的是稀罕,而在上世纪三年困难时期,吃槐花却是为保命。那时,我国由于受国内、国际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粮、油、蔬菜、副食品等极度匮乏,摆在人们面前的头等大事就是如何填饱肚子。作为替代品的瓜菜,槐花、榆钱以及荠菜、苦菜、苋菜、马齿菜等,都成了美味佳肴。但是在麦收前这个青黄不接的日子里,除了地里偶然冒出来苦苦的野菜,槐花就给我们打了牙祭。小时候,看到大人勾槐花,我曾学着做勾槐花的工具,把一根细竹竿的一端用绳绑住一把镰刀,伸到槐树上勾槐花。由于刚开始不会绑,伸上去勾时一使劲,镰刀与竹竿就松开了,后来又绑了几次,才算绑好。那时我身材矮小,也或许是槐树太高的缘故,有时翘着脚、仰着头才能勉强勾下几朵。我把槐花摘了一筐,带回家以后,母亲把槐花淘净,与玉米面和在一起,放到篦子上去蒸。我在地锅前,一手拉着风箱,一手填着柴禾,灶屋里烟雾缭绕。槐花蒸好以后,没有香油调拌,没有蒜汁可蘸,不知是母亲蒸的好吃,还是饥不择食,吃到嘴里是又香又甜。当时,临村一个小姑娘冒险爬到树上摘槐花,脚踩的树杈突然“咔嚓”一声断裂,她随树掉杈落在房屋上,尔后又从房屋上跌落在地,昏迷不醒,头上摔破了皮,起了一个大包,胳膊腿有几处青紫。一家人哭声阵阵,喊叫半天,她才苏醒过来。这个小姑娘不是别人,就是我现在的老伴。一晃六十多年过去了,她头上、身上至今还留有伤疤,每当提起这个事,她总是心有余悸地说:“那时生活苦啊,为吃槐花差点丢了性命!”我开玩笑地说:“你的命大,这是上天安排的,你要是走了,我这辈子上哪找你啊!”

沈丘本来没有山、没有湖,由于传奇的大槐树根祖文化的影响,2011年,县委、政府利用宁洛高速公路出口东面的一个废旧坑塘和林带,开发建设了以槐树为主题、以山水相映为基调、以文化名人周兴嗣塑像广场为节点的生态园—中华槐园。从全国各地引进刺槐、黄金槐、龙爪槐、金叶刺槐、毛刺槐、香花槐、五叶槐、金枝国槐等槐树品种20个,槐树2万多株。

槐园大门口,有两棵树龄上千年的把门树,其中右侧的一株被誉为“中华槐王”,胸径达1.53米。这两棵古槐,都是从山西与陕西两省接壤处的深山里移栽过来的。当时,正是隆冬时节,槐树斩枝只留主干,由十多名园林工人历时3天多时间才运到沈丘。可能是“中华槐王”巍峨壮观、香味弥漫的缘故,到槐园游玩的人,总会到这棵树下合影留念,并摸一摸树干,希望防病健身,获得心理上的安慰和精神上的寄托。

槐园内,处处凸显一个“槐”字。浓郁葱葱的槐香山,是槐园的标志景点,站在槐香山顶的观槐亭上,可以饱览槐园的全景以及沈丘县城新区的新貌。槐园的东部莳植着面积约200亩的紫花槐树,远远望去好像是一片落霞,紫红的槐树花蔚为壮观;槐园的西侧莳植有面积100多亩的国槐,微黄的槐花就像碧绿的湖水中翻卷着的浪花,让人好像置身于花海中;槐香山的南面是一个面积达10万平方米的槐香湖,湖内碧波荡漾,一艘艘游艇掠过,飞溅出洁白的浪花;湖中心有一个栽满槐树的“七星岛”,它与槐香湖西岸相连的拱桥,名为“三槐桥”。

中华槐园集生态旅游、园林文化、自然景观为一体,被确认为国家948项目槐树品种研究基地,中央美院、中华美院两个学院的写生基地,河南省生态文化示范基地,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基地,并与京城槐园、山西洪洞大槐树公园齐称三大“槐园”。

当外地友人来沈丘或故人回沈丘的时候,我常常领着他们到中华槐园游古槐胜境,揽槐乡风情。在双休日、节假日闲暇之余,我也会约几个老同学、老同事到槐园游玩散心、畅叙友谊。2018年6月24日,几位大连、丹东、郑州的同学,在高中毕业50周年之际回沈丘聚会,我们一起到槐园游玩,虽然年已古稀,仍然兴致勃勃。槐香山不是太高,但是攀登起来,有些人还是气喘吁吁,他们一边攀登,一边仰天大笑,我迅速跑到前面用手机录下了这个美好的瞬间。登上槐香山,站在观槐亭极目远眺,花木葱笼,山水倒映,美不胜收。一位老同学感慨地说:“以前光听说沈丘槐园建得不错,今天一看真是名不虚传啊!”

“桂子花开,十里飘香”,这是人们对桂花的赞美,但沈丘的槐花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它那沁入心扉的芳香,让人回味无穷,已深深地温润了我的心灵!

#沈丘专栏主编:鹿斌(露白)

#副主编:刘彩珍,王倩倩

作者简介

张杰民,河南省沈丘县人,沈丘县政法委退休干部,现为周口市作协会员。多年从事机关文秘工作,曾多次在省、市、县级报刊杂志发表作品。

 

香落尘外书斋——香落尘外平台团队


总编:湛蓝       

名誉总编:赵丽丽

总编助理:无兮     特邀顾问:乔延凤  桑恒昌

顾问:刘向东\蒋新民\李思德\王智林\张建华\李国仁\杨秀武 \骥亮

策划部:

总策划:崔加荣      策划:暖在北方 胡迎春

主编:烟花    编辑:莲之爱 朱爱华  陈风华

美编:无兮    ETA    玉丽   路人

编辑部:

总监:徐和生         主编:清欢

编辑: 风碎倒影   连云雷  

播音部:

部长:魏小裴 

主播:自在花开   过往云烟   眉如远山   西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