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某,女,8岁,1965年3月7日初诊。 昨夜突然发热畏寒,头痛项强,喷射性呕吐,吐出宿食、痰涎,周身出现紫色淤斑,神志时清时昧。体温40.1℃,血检:白血球28700,中性93%,淋巴7%;脑脊液检查:浑浊,乳白色,白血球1200/立方毫米,中性96%,淋巴4%,糖10毫克%以下,蛋白(+++)。初步印象: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其家属要求中药治疗。 刻诊:上证依然,无汗心烦,口渴欲饮,咽喉红痛,肢冷,舌赤,苔薄白、脉浮缓。 证属太阳少阴两感,拟大青龙汤加附子。处方: 麻黄(去节,先煎,去上沫)9克,桂枝9克,炙甘草9克,光杏仁9克,生石膏45克,熟附片6克,红枣6枚,生姜3片,水煎,每隔2小时服1次。 服2帖,头痛项强、发热恶寒等症减退,肢冷转温,呕吐亦比,体温降至39.4℃,但紫斑末消。血检:白血球15,100,中性88%,淋巴12X。 原方加石膏30克。再服2帖,诸症基本消退,但头仍有阵发性轻度疼痛,原方再服1帖,诸症消失,神情活泼。 体会: 本例头痛项强,发热恶寒,心烦,为太阳中风;由风邪袭表,致上焦不通,玄府闭塞,卫气不得泄越;当此之时,惟取汗法,若以发热、项强误认为肝风内动或阳明积热而以牛黄丸或紫雪丹遏之,则反致邪热内陷而病更重。口渴,呕吐宿食痰涎,咽痛,肢冷,为寒伤少阴。因其太阳少阴同病,故以大青龙汤加附子,一以解表清里,一以温少阴之寒。
大青龙汤加附子治愈流行性乙型脑炎_翟冷仙 一、刘xx,男,7岁,门诊号:37613 患儿发热,头痛,昏迷,抽搐已1天,于1958年8月10日初诊。 体温40.3℃,大便秘,小便失禁。 检查:急性病容,昏迷嗜睡,呼吸深,有鼾声,瞳孔反射消失,颈项强直,呼吸音粗糙,肝、脾未扪及,布氏征(+),克氏征(+),巴氏征(+),血象:白血球15400,中性88%,淋巴12%;脑脊液:白色,透明,凝固物(+),潘氏试验(+),蛋白(+),糖10-50毫克%,白细胞总数135/立方毫米;涂片:细菌(一)。西医诊断为“流行性乙型脑炎”。 中医诊治:头疼剧烈,项背强直,壮热无汗,两目上视,烦躁谵语,神识昏迷,手足妄动,频繁抽搐,四肢微厥,大便秘,小便自遗,唇干口渴,舌质红、苔白薄,脉浮数。 诊为“太阳与少阴并病”。治以解表清里温经为主,予大青龙汤加附子。 处方: 麻黄6克(去节,先煎去沫)、桂枝6克、光杏仁10克、生石膏60克、炙甘草6克、熟附片10克、红枣六枚、鲜生姜三片。一剂。 8月11日二诊: 服上药后半小时许。周身漐漐汗出,热稍降,神识清醒,头痛已止,项背强直、谵语抽搐亦解,舌质渐淡、苔白薄,脉浮数。原方减麻黄、桂枝,加薄荷6克、连翘10克,继服一剂。 8月12日三诊:服上方后,证情复剧变如初,舌质红、苔白薄,脉浮数。原方互去连翘、薄荷,仍加麻黄、桂枝,一剂。 8月13日四诊:进大青龙汤加附子后,头痛、项背强直和壮热抽搐又止,神识清,略可饮食,舌质红、苔薄白,脉浮数。继进一剂。 8月14日五诊:药后诸证消失,大便畅通,小便自主,饮食渐增,已能下地行走,舌质转淡、苔白薄,脉浮数。又服原方二剂,病愈出院。 二、于,男,10岁,门诊号:0272110 患儿于1974年7月24日上午因发热(体温38.8℃),昏迷,抽痉而来院急诊,经西医诊查并通过脑脊液检查确诊为:“流行性乙型脑炎”而收住入院。西医治以抗菌素、激素、补液,至下午3时,患儿家长要求中药治疗。 余诊时证见头痛项强,壮热无汗,口渴烦躁,两目上视,痉挛,神识昏迷,不省人事,大便秘,小便自遗,口虽不太噤,但舌卷不能言,看不见舌苔,脉浮数。 诊为“太阳与少阴并病”。 治以解表清里温经为主,予大青龙汤加附子。 值余处方之际,见西医嘱取冰块遏颈、电扇煽风,作物理降温之举。余即止之曰:“且请从缓,余正取汗法,须避风,待服中药后,观察3小时,再作措施。” 处方: 麻黄10克(去节,先煎去沫)、桂枝6克、光杏仁10克、炙甘草6克、生石膏60克(碎)、熟附片10克、红枣六枚、鲜生姜三片。 配二剂,每剂煎2次,合并药汁,每隔3小时服1次,以待周身漐漐,微似汗出。 服药后15分钟,患儿家长向余告知:身有汗润。余即嘱其避风,放下帷帐,加覆单被。 7月25日早晨二诊:己得漐汗,体温37.8℃,神识稍清,舌卷已伸,舌质赤、苔薄浑,脉浮数。原方如法再服二剂。 7月26日早晨三诊:体温37.5℃.神识清,能言语,说头不疼,舌质淡赤、苔白薄尖红,脉浮数。原方如法再进二剂。 7月27日旱晨四诊:体温37.1℃,神识清醒,额头热退,略可饮食薄米汤,舌质淡赤、苔白薄,脉浮数。原方再进一剂,分早晚各服1次。 7月28日早晨五诊:体温36.8℃,诸证若失,大便已通,略可饮食,苔脉如前。继续服用3天,痊愈出院。 按:特流行性乙型脑炎属祖国医学“暑温”范畴者恒多,然亦有属“太阳与少阴并病”者。盖头痛项强,壮热无汗,烦躁抽搐乃寒邪伤及太阳之表,郁热不得宣泄之证;口渴肢冷为寒伤少阴之象,故以大青龙汤加附子,一以解表清里,一以温少阴之寒,药后汗出漐漐,热退神清,诸证自除。余救治30余例本病患者,无一失败。总结用方经验,应掌握的主证为:壮热无汗,舌润苔白,脉浮或细弱,肢冷。若见壮热汗多,烦渴引饮,苔干黄糙舌绛,脉洪大者,则非本方所宜,当用白虎之属。所举两案,以示用方大略。
|
|
来自: 新用户12766941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