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在诊脉病位不同年代的医书对于脉诊的描述都是有出入的,比如《伤寒论》、《脉经》以及《中医诊断学》中,对于寸关尺的脉位描述是有差别的。 《伤寒论》中寸关尺对应的是“上焦、下焦、中焦,”并没有出现具体脏腑对应的关系,《中医诊断学》中寸关尺对应的是“左侧心肝肾,右侧肺脾命”。 《伤寒论》脉位 《诊断学》脉位 实际位置 难在脉多复杂很多人学习了脉诊之后,勤加练习,指下也有了脉感,但是就是把不准,脉无法对症,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生病时的脉,多是复合脉,脉象复杂变化,并非简单的1+1。 所以,初学者,不需要面面俱到,抓住重点——“浮沉”,也可分辨一二! 浮沉为把脉第一位 最常见到的脉诊症状
对应胸隔以上部位的疾病,包括心、肺、气管以及五官官窍等。
寸脉7字歌诀
关脉对应胸膈以下部位,一般候中焦,包括肝胆和脾胃等等。
关脉7字歌诀
尺脉一般侯下焦,男子尺脉常弱,女子常盛,肥人常弱,瘦人常盛。
尺脉7字歌诀 以上脉象,只是从“浮沉”总结归纳出最常见的病症。 人是复杂的,生病千种,脉象千种,把不出脉象的“弦滑豆细”,轻重总是可以的,所以,初学脉诊者,应抓住一两个重点,可着重体验“浮沉”。了解“浮沉”主病更容易入门。 每次诊脉,必满五十动,即每次按脉时间,每侧脉搏跳动不应少于五十次实际运用之中,候脉时间以3~5分钟为宜。不可以拘泥于脉位对应的脏腑和脉象对应的病症,脉还有“春弦夏洪秋毛冬石”。 中医把脉 病史复杂的,应该通过四诊合参特别是患者的临床症状,做出最正确的判断,不管是人手还是机器,都有出错的时候,医学没有100%的事情,它的正确率总是建立在丰富的脉诊经验之上。 以上脉象,参考于《伤寒论》、《脉经》、《濒湖脉学》、《妇科秘书》、《四诊抉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