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步满经方验案举隅

 华华YHBH0207 2020-03-16

第 1391 期

作者 / 李雪民 杨曼 庞磊 李步满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中医科

编辑 / 段瑞 ⊙ 校对 / 许红

1 乌梅丸治疗久利

郑某,男,52岁,病历号:1201287801,2013年9月27日初诊。主诉:大便溏泻多年,加重1月。病史:患者有高脂血症、慢性结肠炎病史,大便溏泻多年,反复服用抗菌消炎西药(具体不详)及人参归脾丸、参芩白术丸等中成药均未见明显疗效,近1月来前症加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遂来诊以求中医辨证治疗。刻诊:大便溏泻,便意频频,一日大便4、5次,为不成形稀软便,伴口干口苦、神疲乏力、脘腹胀闷不适、腰部及下肢畏寒、足部冷感明显,纳呆,夜寐可。舌胖质黯、苔腻微黄,脉沉细。查体无特殊,大便常规检查无异常。西医诊断:慢性结肠炎;中医诊断:久利,证属胃热脾寒、寒热错杂。治以温脾清胃、寒热平调,方用《伤寒论》乌梅丸加减。处方:乌梅30 g,细辛3 g,肉桂5 g,党参15 g,炮附子(先煎1 h)10 g,炮姜5 g,黄连10 g,黄柏10 g,当归10 g,石斛30 g,砂仁10 g,炙甘草6 g,荷叶30 g,炒麦芽10 g,7剂,水煎服。二诊(2013年10月11日):药后大便次数减少,一日3~4次,为不成形稀软便,脘腹胀闷感消失,守前方,7剂,水煎服。三诊(2013年10月23日):诸症大减,未诉腹泻,大便一日2次,为成形软便,精神体力及食欲转佳,口干口苦减轻,仍觉腰部及下肢畏寒,足部冷感,夜寐可。药中肯綮,效果明显,前方减荷叶、炒麦芽,增炮姜用量至8 g,续服7剂。四诊(2013年10月31日):大便正常,每日1次,为成形软便,精神体力佳,食欲好,无口干口苦,唯觉足部轻微冷感,前方去黄芩,加吴茱萸2 g,续服7剂收功。

按:本案临床表现在腹疼、腹胀、下利等消化系统症状基本上,既有手足厥冷、畏寒、冷汗出、大便溏泻等寒证表现,同时又有心中烦躁、目赤、小便黄等热证表现,病位涉及众多脏腑(肝、脾胃、肾),病机复杂多变,寒热错杂是其病机关键。舌胖质黯、苔腻微黄为脾寒胃热之象。乌梅丸出自《伤寒论》,为厥阴病之主方。厥阴病为寒热错杂、虚实互见、气血失调等疑难证候的综合概括,正如《医宗金鉴》云;“厥阴者,阴尽阳生之腑,与少阳为表里者也。邪至其经,从阴化寒,从阳化热,故其为病阴阳错杂、寒热混淆也。”而乌梅丸方是寒热并用、攻补兼施、融酸甘苦辛四味为一体的综合方剂,凡寒热夹杂、上(胃)热下(肠)寒之证,都可考虑施以乌梅丸法。方中以乌梅之酸收,椒、姜、桂、附及细辛之辛热,黄连、黄柏之苦寒,人参、当归、白蜜之甘缓和而为一,辛甘酸苦合用各有所得。乌梅丸配伍独特,寒温并用,辛开苦降,刚柔共济,有收有发,邪正兼施,体用同调,和水火而顺阴阳,契合厥阴病的基本病机。另外,临床使用本方时,病情缓者可用丸剂,病情急剧者多作汤剂。

2 射干麻黄汤治疗风咳

李某,女,67岁,退休人员,病历号:0805154028,初诊日期;2013年9月18日。主诉:咳嗽、咽痒3年,加重1月。现病史:患者近3年来反复出现咳嗽,多为阵发性干咳,咽痒即咳,夜间咳嗽明显,遇冷风、烟雾或刺激性异味则咳嗽发作或加重,多次就诊于附近诊所,反复服用左氧氟沙星片,孟鲁司特钠片,羧甲司坦口服溶液、复方甘草合剂等抗菌消炎、止咳化痰药物对症治疗、治疗时症状稍好转、停药数周后咳嗽复发。近1月来,咳嗽明显加重,咳剧不能自止,服前述药物无效,遂寻求中医诊治。刻下症;阵发性咳嗽,咽痒即咳,痰少色白黏稠,伴咽干口燥,胸闷气急,无喘促及喉间痰鸣,纳可,寐欠安,大便干。查体: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舌淡红,苔白腻,脉弦细。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清IgE及胸片无明显异常,支气管激发试验结果为阳性。西医诊断:咳嗽变异型哮喘;中医诊断:咳嗽(风咳),属风邪犯肺、肺失宣肃、气道挛急证。治法:疏风解痉,宣肺止咳。

方药:《金匮要略》射干麻黄汤加减。处方:炙麻黄6 g,射干10 g,牛蒡子12 g,荆芥10 g,蝉蜕9 g,白僵蚕12 g,地龙10 g,五味子10 g,乌梅15 g,清半夏10 g,炒菜菔子15 g,黄芩15 g,紫苏子15 g,生甘草6 g,7剂,每天1剂,水煎服。二诊(2013年9月25日):咳嗽、咽痒、胸闷气急症状减轻,咽干较前加重,痰少质黏难咯,纳可,寐欠安,大便干。舌红、苔腻微黄,脉弦细数。咽干加重、痰黏难咯为肺燥之象,守上方加芦根、生海浮石各30 g,以清肺润燥化痰。14剂,每天1剂,水煎服。三诊(2013年10月11日):咳嗽、咽痒、胸闷气急症状减轻,偶发阵发性痉挛性咳嗽、轻微咽痒,但不引起咳嗽、胸闷气急解除,仍觉咽干、咽喉痰滞感,纳可,寐安,大便略干。舌红、苔腻微黄,脉弦细数。患者平素性情急躁易怒,喜叹息,加之咳嗽久治不愈,更增焦虑,而致肝气郁滞,肝郁化火,木火刑金,故见咽干、痰滞咽喉、咯痰不利,守上方加黛蛤散12 g,薄荷12 g,以疏肝解郁、清肝泻肺。10剂,每天1剂,水煎服。四诊(2013年10月21日):无咳嗽,咽痒。无胸闷气急,咽喉痰滞感解除,心情舒畅,纳可,寐安,二便调。舌淡红、苔白微腻,脉弦细。复查支气管激发试验结果为阴性。病情痊愈,予菊花3 g,麦冬3 g,玫瑰花3 g,桑叶3 g,代茶饮以善后调理。随访6个月,咳嗽未再发作。

按:本案患者表现为发作性、刺激性、痉挛性干咳,咽痒即咳,咳剧不能自止,少痰或无痰,夜间或晨起咳剧,遇冷空气或异味则咳嗽发作或加重,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诊断为咳嗽变异型哮喘(CVA)。CVA是指以慢性咳嗽为主要或惟一临床表现的一种隐匿型哮喘,反复发作,迁延难愈,失治误治可转化为典型哮喘。著名中医学家晁恩祥教授指出本病当按“风咳”论治,其辨证要点为咳嗽具有阵发性、挛急性、突发突止、变化莫测,同时多伴咽痒一症,咽痒即咳,不痒不咳,越痒越咳,遇异味或冷空气即加重,类似“风善行数变”“风性挛急”“风盛则动”“风胜则痒”等发病特点。本病病机为风邪犯肺、肺失宣肃、气道挛急,风证特点突出,而寒热之象不显,治当疏风宣肺、缓急解痉利咽,本案选用射干麻黄汤治疗,以射干、麻黄、荆芥、紫苏子为君,僵蚕、蝉蜕、地龙为臣,佐以牛蒡子、五味子、乌梅等清咽润肺之品,共奏疏风解痉、利咽止咳之效。且随访发现,本方可有效预防本病复发,值得临床推广。

3 小柴胡汤治疗不明原因发热

梅某,女,70岁,病历号:1103298898,初诊日期:2013年9月23日。主诉:咳嗽,低热2月。现病史:患者近2月来反复出现咳嗽,伴有低热,于我院呼吸科就诊,血常规正常,胸片示肺部小结节影,痰结核菌(-),其他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予消炎、止咳药物治疗后咳嗽减轻,但仍有反复低热,遂求中西医结合治疗。刻下症:阵发低热,T 37.2~37.8℃,晨起热退,午后及夜间发热,干咳少痰,痰黏滞咽喉,咯吐不利,伴失眠、口干苦、胸胁胀闷不适,纳可,大便干结。患者平素性情多疑,焦躁易怒。查体: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舌边尖红、苔薄黄,脉弦细数。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正常,胸片示肺部小结节影,痰结核菌(-),其他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既往史:高血压病史10年。西医诊断:急性支气管炎,发热待查;中医诊断:咳嗽,不明原因发热,证属少阳郁热、木火邢金。治法:解郁清热、润肺止咳。方药:《伤寒论》小柴胡汤加减。处方:醋柴胡24 g,黄芩24 g,赤芍15 g,地骨皮15 g,青蒿15 g,醋鳖甲15 g,法半夏10 g,太子参10 g,全瓜蒌15 g,生地黄20 g,生甘草6 g,7剂,每日1剂,水煎服。二诊(2013年9月30日):发热频率减缓,2~3日出现一次发热,咳嗽减轻,仍咯痰不爽、口苦、心烦不寐、大便干结。病药相应,继前治疗前方加僵蚕15 g,生大黄(后下)6 g,夏枯草15 g,14剂,每日1剂,水煎服。三诊(2013年10月14日):药后未觉发热口苦减轻,夜寐可,大便一日2次,仍有痰滞咽喉感,前方减大黄为3 g,加黛蛤散6 g,14剂,水煎服。四诊(2013年10月28日):无发热,咳嗽显缓,痰易咯出,大便正常,睡眠可,守方续服7剂停药。随访3月未再发热。

按:《伤寒论》中“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称为小柴胡汤之“四大主证,”“口苦、咽干、目眩”二三症称为“提纲证”。临证经验发现,小柴胡汤证之“寒热往来如疟状者”典型热型并不多见,多数病例每每出现“热势按时起伏”,呈周期性变化。寒热有规律之周期起伏,似可认为是“寒热往来”的一种形式。本案患者反复低热,但发热休作有时,与少阳病“寒热往来”相符;且患者症见干咳、痰黏滞咽喉、口干苦、胸胁胀闷不适、心烦易怒等,均为少阳证表现;舌边尖红,脉弦细数为少阳郁热之象。仲景云:“有柴胡证,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纵观本案患者证候、舌脉,病机当为少阳郁热、木火邢金。患者平素多疑易怒,致少阳枢机不利,肝失条达,气机郁滞,郁久化热,病在少阳半表半里,故表现为反复低热、休作有时、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等症。木火邢金,肺热津伤,故见干咳、痰黏滞、咯吐不利、大便干结等症。故用疏肝解郁、清肺化痰之法治之,在小柴胡汤的基础上加用青蒿、鳖甲、生地黄、地骨皮等养阴透热之品,方证相应,收可靠之疗效。《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少阳之枢,通达阴阳,人身表里、脏腑上下气机枢转,有赖少阳之枢,即胆的功能贯穿于五脏六腑之中。小柴胡汤可和解少阳之郁,燮理气机。本文患者皆气机升降失常所致,且为规律性发作。故用小柴胡汤稍作加减,用治“休作有时”之病而获良效。

4 侯氏黑散治疗发作性眩晕

刘某,女,64岁,退休人员,病历号:0708024525,初诊日期:2014年1月15日。主诉:眩晕、不寐1月。现病史:患者近1月来反复发作头晕恶心伴入睡困难,于西医内科就诊,服用降糖、降压及镇静安神药后未见明显缓解,患者痛苦不堪,遂求中医治疗。刻下症:头晕头沉,恶心欲吐,心烦不寐,彻夜不眠,耳鸣目胀,口干口苦,咳嗽痰黄,气短乏力,纳呆,大便稀溏。查体:血压140/90 mmHg,未见其他阳性体征;舌质黯,苔腻微黄,脉滑略数。实验室检查:FBG 7.6 mmol/L,LDL-C 4.6 mmol/L,TG 2.8 mmol/L。既往史: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病史5年。西医诊断:高血压病、高脂血病、2型糖尿病、失眠;中医诊断:眩晕,证属脾虚肝旺、风痰上扰。治法:温脾平肝、化痰宁风。方药:《金匮要略》侯氏黑散加减,处方:太子参20 g,炒白术20 g,茯苓20 g,干姜3 g,细辛3 g,桂枝6 g,防风20 g,甘草3 g,当归6 g,川芎10 g,炒僵蚕15 g,黄芩15 g,菊花60 g,珍珠母40 g,白前15 g,白矾3 g,7剂,每日1剂,水煎服。二诊(2014年1月23日):服前药后,头晕显缓,入睡容易,无恶心欲吐,精神体力转佳,仍纳呆,口干口苦,大便正常。舌质黯、苔薄黄,脉小滑。症情大减,药中肯綮,守方调治,减菊花至40 g,加石斛20 g以养阴清热,14剂,每日1剂,水煎服。三诊(2014年2月6日):头晕未再发作,睡眠佳,血压、血糖均平稳,唯觉口苦、便干,前方去珍珠母、白矾,加决明子30 g,续服7日收功。

按:眩晕一证,或从风论治,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有阴虚动风、血虚生风、阳亢化风等证;或从痰论治,丹溪云“无痰不作眩”,有痰热、痰湿之别。但本案患者反复发作头晕、恶心,伴心烦不寐、耳鸣目胀、口干口苦、咳嗽痰黄、气短乏力、纳呆便溏等症,结合舌脉特点,可见此证包括了土虚、肝风、痰热等证候表现,既非单纯肝风上逆,又非单纯痰浊上蒙,且脾虚之象明显,病在肝脾,“土虚木胜,内风动跃”(《柳选四家医案·评选环溪草堂医案》),此证病机关键为“土虚风动”,清代医家王旭高治肝十三法中“培土宁风法”即为此证而设。故本案治法以培土补虚为本,同时兼以平肝潜阳熄风、化痰清热宁神,选用仲景方侯氏黑散化裁。侯氏黑散出自《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侯氏黑散全方集培土补虚、平肝熄风、清热化痰于一体,其玄机主要在于培土补虚、宁风散邪。方中重用菊花平肝熄风为君,白术、茯苓、人参、干姜培土补虚,细辛、桂枝、防风、白矾燥湿祛风,牡蛎、桔梗、黄芩清热化痰,当归、川芎养血活血,此“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全方药味虽多而不杂,配伍虽繁而严谨,可谓步步为营,丝丝入扣。目前临床将本方广泛运用于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多种以“眩晕”为主症、与风邪有关的疾病,疗效卓著。

5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失眠焦虑状态

张某,女,63岁,退休人员,病历号:1206084271,初诊日期:2017年9月4日。主诉:失眠多年,加重1月。病史:患者有抑郁病史,入睡困难多年,平素服用奥氮平 10 mg每晚1次、度洛西汀60 mg每日2次等药均未见明显疗效,近1月来前症加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遂来诊以求中医辨证治疗。刻诊:入睡困难,烦躁焦虑,头晕乏力,手足汗出,偶恶欲吐,口干口苦,大便溏泻,一日大便2~3次,不成形稀软便,腰部及下肢畏寒,纳呆。舌胖质淡、苔厚腻微黄,脉沉细。西医诊断:失眠焦虑状态;中医诊断:不寐,证属胆热脾寒。治以清肝胆热、温补脾阳,方用《伤寒论》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处方:柴胡30 g,黄芩15 g,桂枝30 g,白芍15 g,干姜片6 g,生龙骨30 g,生牡蛎30 g,炙甘草10 g,菊花30 g,防风10 g,生麦芽30 g,茯苓30 g,吴茱萸6 g,炒白术30 g,生黄芪15 g,天花粉30 g,瞿麦30 g,合欢皮丝30 g,高良姜10 g,手参3 g,7剂,每日1剂,水煎服。二诊(2017年9月11日):药后焦虑状态好转,烦躁减,手足汗出较前减轻,口干口苦症状消失,大便次数减少,一日1~2次,为不成形稀软便,脘腹胀闷感消失,自觉晨起咽中痰多,遂于前方去手参,加灯心草10 g,竹节参9 g,布渣叶30 g,7剂,水煎服。三诊(2017年9月19日):诸症大减,睡眠转好,自述晚间度洛西汀可停服,精神体力及食欲均转佳,仍觉腰部及下肢畏寒。效不更方,遂于前方去竹节参、布渣叶,加荜茇15 g,四季青20 g,续服7剂。现患者自述停服度洛西汀仍睡眠大好,精神状态转佳,守原方续服7剂收功。

按:《灵枢·大惑论》中记载:“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病而不得卧者,何气使然……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明确指出若阳不入阴,则致不寐,即失眠。本案患者入睡困难,烦躁焦虑,可见即是阳不入阴,外扰于心的症状表现,而患者同时伴有口干口苦、头晕目眩的少阳热证表现及纳少、便溏的太阴虚寒症候,可见患者并非单纯的肝火扰神所致的不寐,而是兼有脾胃虚寒的胆热脾寒证,临床治疗应以清肝胆热,温补脾阳为原则,选用仲景柴胡桂枝干姜汤打底,兼顾少阳之火与太阴寒湿之邪。柴胡桂枝干姜汤出自《伤寒论》,方中三味主药相合,主要治疗兼具少阳、太阴症状者。在原方基础上加生龙骨、生牡蛎潜阳安神,以助睡眠;茯苓、白术健脾祛湿,吴茱萸、高良姜更助温补太阴脾阳之功;合欢皮丝味甘、性平,入五脏,安心神,使志合;菊花、防风疏肝清热,助柴胡、黄芩和解少阳。二诊时考虑患者痰湿较重且睡眠仍欠佳,便加入灯心草清心安神,布渣叶、竹节参祛湿化痰;三诊时考虑患者中焦虚寒较重,遂调整前方,加辛、温之荜茇入中焦胃经以温中散寒。柴胡桂枝干姜汤全方用药精准,面面俱到,且肝主情志,临床可广泛应用于情志不疏、焦虑抑郁的患者,均有显著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