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故纸堆里的人们中国书法,帖学之风自魏晋南北朝始呈现繁荣,由王羲之、王献之将它带入到一个十分旺盛的时期。实际上,这也是中国书法的高峰期!随后的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颇有造诣的书法大家涌现、隋唐五代时期也成就了第二个书法史的高峰。 到了宋代,作为一个专门学科-帖学应运而生。古人云:汉之碑,宋之帖,可以只立千古。
受《淳化阁帖》深远的影响,让我们看到了苏轼、黄庭坚、米芾以及赵孟頫这些冠绝古今的书法家。到了明代,尊崇帖学之风较宋元时期更是有过之而不及,唐伯虎、文徽明、董其昌首当其冲,只是这时帖风在发生扭转,转为追求自己的格调。直到清代中期,延续了千年的清逸婉丽的帖学之风渐渐被碑风取代... 帖学是在宋代这一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兴起、发展的。在随后近千年的帖学的故纸堆里,耗费了多少人的心血和青春:惠及了天下的达官贵人、平民百姓;记住了冠绝古今的书法大家;却唯独没有人记得起故纸堆里讨生活的古人。终归没能阻挡帖学没落,从情感层面上“故纸堆”里的帖学何尝不是“很差劲”呢! 感受帖学之风之前,我也是始终觉得,有一本好帖供自己练习、就足够。管它是哪里研究出来的。直到有一天看到一篇关于书法“帖学”的文章、被里面“故纸堆”这个词吸引。最初还以为是现在的网络词,但随后慢慢的知道了,故纸堆凝结了历史和岁月的积淀,是古人理想的追寻、更是古人精神的“伊甸园”,这让人浮想联翩。 那么多人愿意钻进故纸堆里、并以此讨生活?是帖学太有魅力吗?“故纸“一词,在古代汉语词典里这样解释:指古书或文牍。”帖学“就是研究考订法帖的源流和优劣、拓本的先后好坏以及书迹的真伪和文字内容等的一门学问。故纸堆不是故事堆,是真切的书籍、林林总总的文献。 检索发现,近代帖学研究不多。曾经辉煌的帖学最终是被碑学替代,尽管这多少显得有些悲壮。但这是事实。我自己的学书法的经历为例,在最初也是选择了碑帖的!毕竟那些真迹的帖,要么价值千万难得一见、要么是翻刻逐渐走样、越来越严重,与最初的版本完全不能相提并论,几乎丧失了临学的价值。所以还是碑拓来的实在、也安稳还保真! 这个时代,枯燥也意味着“差劲”、没人愿意看。但是帖本身的魅力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因为经典!先上几张北宋时期的《淳化秘阁法帖》(简称《淳化阁贴》)。该帖最为著名,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官刻丛帖,被称为“帖祖”。 《淳化秘阁法帖》 《淳化秘阁法帖》 《淳化秘阁法帖》 《淳化秘阁法帖》
为什么去研究帖学?因为有艺术!帖是古人写的,碑上也是古人写的(写碑)。它们共同谱写了书法的悠久辉煌的历史。钟情于故纸堆里的研究、恐怕不光是帖学的经济价值,最看中它的还是艺术价值。我们的先人-那些故纸堆里讨生活的人们最终为我们带来了一部部经典。这值得点赞。这其中最具代表的当然王羲之。东晋的王羲之在永和九年创作了流传千古的行书《兰亭序》。是属于帖学墨迹。 《神龙兰亭》 《兰亭序》的许多版本中,有墨迹的也有碑石的,其中墨迹的有冯承素本《兰亭序》 和褚遂良临《兰亭序》;碑石形式存在的是欧阳询临的定武本《兰亭序》。这三种最为杰出。 冯承素临本《神龙兰亭》局部 褚遂良临本《兰亭序》局部 欧阳询临的是碑石形式,人称定武本《兰亭序》。它确实是刻在碑石上面的,所以按形式归类,应该属于碑学书法。就定武本《兰亭序》的本身书写情况来说,它却是帖学书法的再现,是帖学书法碑石化的结果。 《兰亭序定武本》局部 《兰亭序定武本》局部 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钻进“故纸堆”里?也是一种荣誉先看一个例子:唐太宗喜欢王羲之的书法,当时大量派人在”故纸堆“广泛搜罗,还好整理了很多出来。于是将它们全都粘在一起。有十几米长。最前面的一张是王羲之给四川的一个官员写的信,前面三个字是“十七日”,然后就以这个命名,叫做《十七帖》,其实应该叫《十七日帖》。 郗司马帖1 郗司马帖2 郗司马帖3 十七日先书,郗司马未去。即日得足下书,为慰。先书以具,示复数字。吾前东,粗足作佳观。吾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方复及此,似梦中语耶?无缘言面为叹,书何能悉!
王羲之的影响力、成为古代书法艺术的典范,在此后的一千多年时间内,其艺术地位一直非常牢固,人们将他尊为“书圣”和中国书法文化的代表。以王羲之书法为主导的帖学书法是中国书法的主线、正脉,或者说是基础。“这就意味着巨大的荣誉!也就能够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钻进“故纸堆”里研究帖学。这些古人也是在追求一种无尚的荣誉,这些爬格子的古人的境界不比我们差到哪里去! 帖学并不差劲!是我们太过功利。
我们现在常用的古代的字帖基本是这样一种情况:就具体的书法内容而言,它是帖学的,就具体的存在形式来说,它是碑学的。照启功老先生所说的:学碑大致更利于掌握结构,学帖则更利于掌握运笔,结构不立,再好的笔画也写不出来好字。所以,帖学严谨的法度、碑学朴素雄强的风格。在书法的艺术上面它们并不矛盾,它们相辅相成。 我开始练字时,是以欧、颜、柳体的入手的,清楚地记得字帖上面的字是在碑刻上拓下来的。 当时是按照爸的意思,应该是练习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帖》最久。这个本子如今已经找不到了。本来我应该这样一直坚持的走下去,但是后来,慢慢的内心躁动,认为这本本框框的练能出来什么成绩,放弃了,继而转向去无序的模仿那些被奉为经典的《兰亭序》《十七日贴》,结果可想而知。你没有基础、没有”故纸堆“里的沉淀。不但写不好、更无法谈写得像。这就是一个普通人的功利心、或者说,急于求成的心态。 练字与故纸堆里的古人相比,已经是轻松许多了,不需要兼顾其它 只要摆正心态好好练习,慢慢的练一个自己心目中理性的字的模样,让它成为自己的。这不是不可以实现,我相信,每一个热爱书法的人士,在书法练习中慢慢的都会写出一个自己的影子,无论这是好看的、还是不好看的,你尽可以把它理解成为个性! 有个性的书法,在时间的磨砺、不懈的努力之下、最终会有一个好的展示。应该是这样的。 帖学的弊端不容回避,但通过学习可以接受它、学习它1.客观原因:有这样一个现实,我想是造成帖学逐渐被碑学取代的原因。
这之前,学书法都是以帖为主,到了清朝,由于岁月变迁,留下来的王羲之原作极少了,有少量藏在皇宫里面。拓印出来的阁帖失真度非常严重。渐渐失去了实际临摹价值!但是列代的碑,没多少人去拓印,没有见过真正王羲之字帖的人,就会觉得碑上的字比帖漂亮。实际上,普遍认为碑上的字是最好的,完美无缺。这个是古人也赞成的。就比如杨守敬、康有为。当然,现在说的碑,已经远不止魏晋、两汉时期的这些碑刻。清代末期碑学兴盛使得碑刻的种类更加丰富。 2.帖学都学啥:“学晋”、学晋(人之帖);写晋唐以来行草、小楷;还有就是学阁帖。这是”故纸堆“里的研究者给出的建议。
3、接受帖学-碑帖融合的代表颜真卿 现实的情况往往是比较复杂的,因为有些书法作品并不能完全归入“帖学”或者说是“碑学”的阵营。碑学书法和帖学书法的分界线往往不会那么清楚。颜真卿的书法在风格和法度上是承接了二王一派书法的风格。但是,他的书法造就是在碑学之上: 《蔡明远帖》局部 《蔡明远帖》局部 它和帖学一派又有本质上的区别,至少在风格上我们可以明显体会到颜真卿书法有帖学秀美之外的朴素雄强,这些恰恰是帖学书法缺乏的,是碑学书法的根本特质。
钻进故纸堆里、以此讨生活的人现在还挺多现在,依然钻进”故纸堆“里,训诂考据,以此讨生活的人也不少。显然他们不会去研究帖学。与几百年前那些研究帖学的古人不同,这些人更多的是搬运、摘抄;古人是想将最真和纯粹的找出来,而这些人却是想将原本的真实虚构成假象!可真是将故纸堆当成了“故事堆”了。一味地杜撰、戏说改了初衷! 想写写“悲壮”的帖学历史,却自愧知识浅薄而纠结了许久。不是专业人士,对帖学的内涵理解片面,局限。又怎能说的清楚呢!想来想去,还是将目光转向故纸堆里的那些古人吧!权当是我理解的另一层面的帖学 。同时,在此想表达一份对古人的致敬。“帖学”,你的确也考验着我的认知和耐心!... 自己内心会始终会记着这样一点:忘记了初心的钻进“故纸堆”里,为自己虚幻出的繁盛欢呼窃喜,那是最差劲的! |
|
来自: mengk4fz0yyf5h > 《书法欣赏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