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思维结构问题--一种分析、认识事物的工具和方法;一个透过结构看世界的生活习惯。 结构思考的核心理念来源于芭芭拉.明托的《金字塔原理》,结构思考力是指以结构的视角从多个侧面全面而清晰的、强调“先总后分”的分析事物的一种方法。结构思考力不仅是一种工具和方法,更是一种可以透过结构看世界的生活习惯。养成这种习惯,会让我们的表达更有力、生活更有条理、工作更高效。 思维结构用于解决下列问题: 解决问题时,思维混乱,无法把握问题关键;在做决策时,瞻前顾后,犹豫不决,无法取舍;在写作时,找不到主题,结构混乱,文章写的像流水账;在沟通表达时,很难一下子把要表达的思想说清楚,汇报工作时老板不知所云。它的实质是,从无序到有序的思考过程。 观点1:思考存在某种结构,它决定一个人看待问题的角度和视角。 思考结构有时可以帮你快速找到答案,有时可能会禁锢一个人的思维和想法。而结构思考解决的就是:当面临复杂问题的时候,如何从结构的角度把这件事看清、看全,从而有效地应用我们的思考,表达、解决问题,甚至是商业创新。 答案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思维方式的变化。 整个的思考过程,实际上经历了三个环节:理解、重构、呈现。 理解:觉察到现有思考结构的存在,开始独立思考。隐性思维显性化。 “当你面临纷繁复杂信息的时候,一定要先从结构的角度把信息整理清楚,再做判断”。 重构:如果发现你想问题的方式不清晰,把它变得更清晰叫重构。显性思维结构化。 论:结论先行,最难的不是先行,最重要和最难的是找到或者给出结论。 找到结论有两个共识: 第一,从表达角度来讲,不只标题要结论先行,每一级都要是下面内容的结论先行。 找到结论的基本方法: 第一方法,基于共性找结论,寻找要素之间的共性。 从下往上找共性的结论有两个前提。其一,你要先保证类别清晰,是同一类别,才能找出共性。 其二,每个要素必须是结论。 第二方法,基于目标去找结论。它是从上往下基于目标找结论,最上边是目标,主题要为目标服务。一件事可能有好多共性,到底选哪个共性则跟目标有关系。 观点:在要开始一段结构化思维之前,我们先要学会的是,甄别信息中哪些是结论。把结论作为最顶层的观点或者说中心思想,一步步向下一级推演。结论和理由是主观的东西,可能会错,但事实却是一定正确的。 证:以上统下。以上统下,即上面有结论,下面有理由,结论概括理由,理由支撑结论,上下对应。 观点:证的目的是为了判定结论的真实性与否,一般来说有两个关键点,一是是否有客观事实来支撑主观得出的结论和理由;二是事实、理由和结论三者之间,能否有完整的论证关系。 类:归类分组。 观点A:“人类大脑有自动的将某些具有共同特点的事物进行归类组织的能力。换句话说,相近的事分类就容易记”。 MECE原则:这套划分标准原则有两个要点:第一,相互独立(清晰);第二,完全穷尽(周全)。MECE的分类法有五种分别为:二分法(即一分为二的方法),过程法,要素法,公式法和矩阵法。 观点B:MECE就好比一把尺子一样,当你面临问题或你要表达一件事情以后,你的这三个方面得是相互独立,完全穷尽的。 观点C:在日常对话中如果你不得出一个结论来,那么听的人就需要得出一个结论,换句话有可能他得的结论跟你得的结论正好是相反的。 观点D:类的存在,则是为了方便我们的整理和记忆。 比:逻辑递进(顺序)。顺序不一样,结构就不一样;结构不一样,事物的性质就不一样。好比石墨跟钻石,这俩个东西元素是一样的,但是价格差得特别多。 逻辑结构不清晰分横向不清晰或者纵向不清晰,纵向是结论不对,或者证不符合;横向是分类不对或者排序不对。所以,顺序是结构当中的一个重要维度。 一般依据三种逻辑顺序进行排序。 注意一个前提,在同一个层级的同一个分支,只能选择同一种排序方式,即一个问题一个标准。 观点:比的目的是为了清晰的表达自己思考后得出的信息。 呈现:最后把它表达呈现出来。结构思维形象化。 让结构思维形象化的最好办法就是画图,用一张图讲清楚所有内容。这就叫形象化表达,形象化表达是结构化思考最有力的一种输出方式。结构化思考是形象化表达的基础。 如何使自己的思维越来越结构化? 观点2:事实和观点最大的特征是,事实存在真假,观点不存在真假,只有赞同和反对之说。区分事实和观点的标准,主要看,它是否具备可被证明性。不具备可证明性的为观点,具备可证明性的为事实。 譬如:很多别有用心的人(也可能无心之失),总喜欢将观点包装成事实,或是在一堆事实里夹杂着某些观点,给人造成误区。比如,你的室友看不惯你,你最近又沉迷游戏,他找了个机会要好好损你,“你最近每天晚上玩手游都玩到一两点呦,这样长期熬夜下去,人会变得越来越猥琐,也难怪你的女神不喜欢你。”这段话很明显..玩手游是事实,会不会变得猥琐后面,显然是观点。 … … … … … … … MECE的分类法有五种20200316 MECE的分类法有五种分别为 1、二分法(Bisection method) 即一分为二的方法. 设[a,b]为R的闭区间. 逐次二分法就是造出如下的区间序列([an,bn]):a0=a,b0=b,且对任一自然数n,[an+1,bn+1]或者等于[an,cn],或者等于[cn,bn],其中cn表示[an,bn]的中点. 2、关于过程方法的定义: “过程”是指:任何利用资源并通过管理,将输入转化输出的活动。“过程方法”是指:系统地识别和管理组织所应用的过程,特别是这些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用中文通俗易懂的近义词解释的话,“过程”即“流程”,“过程方法”即“识别流程”,ISO的八项管理原则之一,同时也是IATF认可的汽车行业审核技巧的“过程方法”是要告诉我们,管理应以“流程”为线索,这样可以确保: 1、输入都被识别了, 2、五M都明确了, 3、输出都满足输入了。运用“过程方法”时可以使用“乌龟图”、“PDCA”等工具。 过程方法的运用中最要注意的事项是: (1)、 不应按部门划分审核,这个是过程方法的禁忌。原因是,按部门划分非常容易产生管理的遗漏。这就是为什么你的审核计划都是以每个“过程”为主文库线,审核时,请相关部门到场接受审核的原因了,而不是以部门为主线,审到那个部门看哪个“过程”了。举个极端的反面例子,用ISO/TS16949的条款作为审核项目,然后确定每个条款的责任方,审核时,就直接到相同责任方的部门,查这个部门是否都满足了ISO的条款。最终ISO的条款将“被支离破碎”。 (2)、 利用PDCA/乌龟图等工具。 (3)、 最后,谈一下使用“过程方法”的缺点,一个是由于是以公司的“流程”为主线,往往稍微有些规模的公司的流程又非常长,责任部门和相关部门划分很细,审核计划不一定能那么细致,于是小组在审核时很容易出现在相同时间需要同一个部门科室被审。要避免这个缺点的方法就是,过程越是复杂的企业,审核计划越是要根据过程做得细致。另一个是当几个过程的被审部门重复,不同小组会反复跑一个部门的情况也不在少数,这将产生更多的工时,增加人力成本。但综合来说,过程方法的利远远大于敝。 3、要素法,一个问题的结构就是要素。 常见的要素划分还有很多例子,比如说:高效人能士的七个习惯,要素也就是习惯,公司有七个部门,部门也就是要素 ,书的组成部分(目录、书名、内容、作者、出版社)每个部分也就是要素。例如 剧组的要素:演员、导演、编剧 手机的要素:系统、硬件、软件 做菜的要素:食材、调料,菜刀,炒菜的方法,火候的把握等等 火车的组成部分:车头、车身、车尾;内部组成人员:列车长、驾驶员、送餐人员、送零食人员、乘客、等等 4、公式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种方法,也指套用公式计算某事物。 5、矩阵法(Matrix Methnod)是指通过矩阵及运算来进行经济预测和决策的方法。 在经济管理领域中,有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归结为带有线性特征的数学模型处理作为由m×n个数按一定次序排列的m行和n列特殊形式数组的矩阵,通过合理规定的矩阵运算,便可求得线性问题的预测、决策值。比如,对产品需要量、成本等进行多元线性回归预测分析时,可采用矩阵法求得回归系数,并建立预测数学模型,确定预测值;在线性规划问题决策分析时,可将线性规划问题数学模型转化为矩阵形式,通过矩阵运算,求得目标函数最大(或最小)值。 … … … … … … … 品:一个人说另一个人是“猪队友”,另一个人反驳道: “杨家人想对你下手,而你又天天和她出双入对,你让其他人怎么看你们的关系?你难道不怕她是因为使美人计才呆在你身边吗?杨家人想置你们于死地,他们会采取任何手段,你难道不怕自己哪天不明不白地死掉吗?哼,我们欧阳家的人无怨无悔地帮你们,但在你眼里就成了猪队友,你是不是太让我们寒心了?” 这个反驳存在什么问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