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在基层呆了二十年,从一个毛头小伙子变成了稳重有余的中年人,期间亲身经历了中国人口政策三次大的调整,分别是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和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决定,中国的综合生育率由三点几下降到官方的二点一,出生率也有千分之二十左右下降到了十三以内,人口由12.5亿增加到了13.8亿。且不说工作目标的递变,工作重心的转移,单说说我能感受到的生育率稳步下降到断崖式下跌的原因。 起初人口高增长的根本动因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早年间之所以出现越生越穷、越穷越生的局面不单单是群众因生个男孩传宗接代的影响,现在回头看是忽略了人口数量在生产力发展、经济增长方面的本质作用,一个家庭他要在村庄上乃至社会上站稳脚跟,靠什么,靠实力,靠财力,靠影响力,这些都离不开人的本质因素,有人才有这个前提,人多了才会提高相应的几率,试想那一个声名显赫的家族离开了多元化的人的因素。而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八九十年代,靠什么发家致富,靠劳动力,相对于抚养一个孩子无非是锅里多加一瓢水的成本和其长大成人后后可以挣更多的公分,在社会上赚取更多的钱财,创造一个家庭或者家族更多发达的机会而言,这绝对是当时一部分家庭多生孩子和生育率居高不下的主因。 而后来发生稳步下降更是生产力高速发展的结果。那些年人们普生二孩、最想儿女双全的时代不仅仅是生育政策的法制化,现在看是忽略了生产力高速发展带给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生儿育女数量的影响,进入二十世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特别是改革开放、私有企业的的迅速推进,使的靠土地为主要收入的农民摆脱了以体力赚取财富的单一途径,靠智慧、靠技术、靠文化逐渐占领了主导地位,大部分家庭因着儿女双全、有儿有女的幸福在生育一男一女后放弃再生育,而把主要精力放到了发家致富上,最终导致综合生育率的普遍下降。 进入新世纪后,生育率却明显走低,是生育政策没有调整到位吗,普生三胎能改变现状吗?答案是否定的。那是因为我们再次忽略了经济高速,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增加,受教育水平普遍提升,个人精神层面追求日益提高这个根本因素,随着80后90后进入婚育年龄,专家预计的2000万左右的生育高峰怎么就没有出现呢,因为这一代人他们为生活所累不愿生了,我们单纯的认为是抚养费成本高,孕期保健、优生幼教、上最好的学校享受最阳光的教育,这都不是主因,因为即便生育了二孩,这些支出并不会真正影响父母的生活质量,真正让他们不愿再生的是他们现在所受的教育和社会发展给他们价值观、生活观的影响,再生一个孩子,他们会失去现在的烂漫、安逸、理想的生活质量,他们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去陪孩子成长,一晃他们就老了,什么也没有享受过? 试问,内心深处,你是这样想的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