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岑吳大宗祠簡史

 八面山人 2020-03-17

南岑吳氏大宗祠,俗稱“吳祠堂”,始建於明初洪武十三年(1380)前後。元房始祖伯修偕次子西莊居士吳德建祠於孝順鄉西莊,即今湖溪擎天丘。

明宣德八年(1433),禮房世祖、兵科給事中吳澤回鄉祭掃,見祠宇傾圮,命從侄孫吳昉修治。吳昉認為西莊地偏路遙,擔憂子孫不能按時祭祀,乃擇於祖居地之南(祖居地為愷悌坊,位於縣廨前即原市府前,其南或在南門外),按照西莊祠堂之規制建祠。宣德九年秋動工,次年春落成。三邊總督、邑人盧睿作《吳氏重修祠堂記》。盧睿並有詩云:“康肅祠堂何處尋,南山山下樹森森。雨餘芳草增春色,鶯語翹林逞好音。六歷專城多政績,三遷禁閣總詞林。雲仍歲歲敦禋祀,遐邇咸稱世澤深。”知縣黃仲芳也有“祠前古木排青闥,垣外清煙罩綠楊”之句描繪其景。

經歷八十來年,祠宇呈頹敗之像。正德八年(1513),由禮房世祖吳宋倡導,會集吳杲、吳桐、吳集、吳檠、吳滋等,相陰陽、度原隰,擇地(今南寺路南側,雙峴路西側,大寺路北側,城南西路東側,佔地近百畝。祠宇位置約在今南市路65-71號,雙峴路98-128號)建造新祠。其時族眾已逾七百,財力較前豐裕。正德十四年春,新祠落成,建造時間長達六年半。規模較前擴大了數倍,前堂後寢,門面七間,左庫右倉。左右兩廂各有十間,分祀各派之祖。左廂外為庶母祠,右廂外為義塾及齋宿之所。隆慶年間又由希純玄孫天德倡建御書閣於正寢之後。此規制歷五百來年變動不大。方誌纂修大師、南京禮部尚書、國子祭酒、楓山先生蘭溪章懋有《吳氏重建祠堂記》。

御書閣“傑棟翬飛,埤丹相絢”,為吳大宗祠特有之建築。二千餘年之封建社會,皇帝賜予臣下金銀珠寶、綢緞綾羅、田地房產乃至姬妾侍女等不絕於史,但特賜一車書給臣子極為罕見,其意義遠勝於其他賞賜。御書閣珍藏宋元明清皇帝之誥敕,“奎畫輝煌,照耀寰宇”。鎮閣之寶當然是景泰皇帝賜予時任文淵閣經筵講官翰林學士希純之御書、通典、勸善、五倫諸書。均為皇家珍藏,民間無緣得見。東陽知縣趙善政於隆慶六年(1572)春夏之交蒞臨御書閣觀書,打開金匱,首見希純手書“誥敕御書”四個大字,其下御賜之書“素泥蟠蔚,雲藹芬芳,若未嘗觸手”,而其時已距御書之賜兩輪甲子一百二十年之久。趙善政於萬暦三年(1575)作《誥敕御書閣記》。

宗祠兼有學堂功用,族中弟子和東城俊彥就學其中。萬暦四十三年(1615)前後,一代名臣張國維就在吳大宗祠讀書。張國維撰《仰齋翁吳隱君傳略》云:“余弱冠從少父懷敬公,偕吳氏諸譽耄,習業於吳之家廟中。”此家廟即吳大宗祠。明末清初著名學者、安文陳士章作《己丑吳祠館課序》,內有“托棲南岑,濫邀西席”之語。丁憂回籍被邑人聘為西席之清乾隆壬辰會元榜眼、翰林院編修孫辰東,任吳寧書院山長,在東三年間,也曾光臨宗祠講學。

清康熙十二年(1673)底,“三藩之亂”發生。次年,福建耿精忠叛軍由永康入東陽,除御書閣外,大宗祠均被焚毀。康熙四十八年(1709)始得修復,有祠屋三十二間,由大門而進,第一進為齋室,第二進為中堂,堂前左右設鐘亭鼓閣。堂後寢閣如故。“丹楹刻桷,畫棟雕題,赤文綠字”,頗為壯觀。大門外東西空地建廣孝堂與庶母祠。從煌董其事。康熙癸丑進士、邑人趙衍有《吳氏祠堂重建記》。

乾隆十七年(1752)七月,遭狂風暴雨,正寢倒塌,中堂也傾斜危殆。義房峴畈(今寫作錦坊)承鴻及弟承泮、承淇三人慨然承修中堂。從煌之孫承鈺助銀八十兩。義房里仁學垓曾於乾隆十年(1745)建造宗祠大門,此時其子彜孫、慎孫等捐田助款以完成正寢之修復。全部工程於乾隆二十年(1755)秋告竣。董事者義房里仁學埏。

嘉慶二年(1797),堂寢尚存,而御書閣被白蟻蠹壞。承縉、應棠、國濂、應梁等人捐資監工,歷時七載,嘉慶八年竣工。爾後升正寢造兩廡,又一年,全部工程吿蕆。裔孫國鴻有《重建大宗祠碑記》。

道光五年(1825),宗祠圮於白蟻之蠹。於是中廳及穿堂用石柱替換,修葺兩楹門樓及御書閣,道光九年完成。國洋董其事。

同治元年(1862)冬,祠遭太平軍焚毀。義房里仁國經等主持重建,同治六年春動工,同治八年冬竣工,歷時三年。本族外孫、告老還鄉之二品大員、資政大夫李品芳在《南岑吳氏重修宗譜序》中有“鳩工庀材,建復寢廟。敞重檐之巨制,壯孔碩之舊觀”之語。門樓五間,上懸“延陵世家”橫匾,兩側楹聯為“東婺勛垂青史筆,南岑秀接赤城霞”。中為中廳,有楹聯五副,其中贊吳芾、吳洪父子之楹聯為“扶南宋之乾坤,功同韓范,官如己,公如私,亙古沿為家法;紹東萊之文獻,學彚周程,義則宗,仁則祖,至今鞏作孫謀”。後為穿堂,有楹聯三副。再其後為正寢,也有楹聯三副,正中楹聯為“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字。最後為御書閣,閣有兩層,三副楹聯,主聯為“恩賜御書兼誥敕,寵修玉牒侍經筵”。兩廂各七間,廳前東西鐘亭鼓閣兩間。自南宋初年以來,科舉時代南岑吳氏有功名者計五百四十六人,包括四名進士、六名舉人、二百七十五名庠生、六十六名貢生、一百九十五名太學生(以上獲功名者不重計);不完全統計,自南宋迄清末,出過二至九品官員一百四十三名,其中二品一人、三品三人,四品五人、五品十一人、六品十六人、七品十二人、八品四十八人、九品四十七人。中廳和正寢懸有各種旌表匾額七十余塊,另有節孝匾額七十二塊懸於他室。祠前則有為承寧妻華氏和應銓妻王氏所立之貞節牌坊。又中廳東三間為廣孝祠,西三間為庶母祠。(《吳大宗祠平面示意圖》係據宗前輩福昌老師、友法老翁敘述繪制,因年代不同,與此處描述略有差異。曾看守宗祠之友法夫婦說,不計御書閣,宗祠有各種用房一百二十間。)修職郎盧正珩有《南岑吳氏重建祠堂記》。

光緒十八年(1892)重修堂寢,易以石柱。光緒二十二、二十三年,重建正寢及兩廡,也換用石柱。應琳等主持修理。

吳大宗祠位置優越,環境幽雅,風景秀麗。南對勒馬峰,北枕雙峴門(南門)。東西峴峰環拱,蒼翠欲滴;南寺寶塔巍峙,玲瓏挺秀。沃野彌望,阡陌縱橫。非城非鄉,地扼南北咽喉;襟山帶水,景屬東城翹楚。王士經有《宗祠八詠》,題為《青巒疊嶂》《綠野鋪裀》《長松環翠》《古柏垂芳》《碧溪流雨》《高閣淩雲》《桂枝競秀》《棲鳥聯鳴》。細品標題,不難想見大宗祠環境之美。裔孫承斐有《御書閣八景》,則是描寫吳大宗祠特有之御書閣,題為《雙峴排青》《一泓流碧》《喬松拂翠》《飛瀑含虹》《三丘積雪》《畫浦朝雲》《甑山夕照》《別院書聲》,聲形光色、陰晴雨雪、動靜變化、四季景色盡寓其中了。

上世紀上半葉之吳氏宗祠,東外側與中堂前明堂平行處有五間雜用及守祠人居住之附屬用房,其中兩間南向,三間西向,有旁門進入宗祠,守祠人先後為王金善、王林清父子。附屬用房之外為圍墻。圍墻外為“文秀水”,一脈細流蜿蜒北流,注入泮池。昔人認為此水關乎東陽文氣之盛衰,極為神聖,不得褻瀆。文秀水外為南門直通南午嶺之大道。附屬用房隔道相對處有一塊高逾一米之大石碑,鐫有“呂成公講學處”六個大字(宗前輩福昌老師言,此碑厚約三十厘米,極有可能被埋在該處附近之梅花塘底),該處為友成書院舊址。當年東萊呂祖謙在此講學,始遷祖吳洪即為其高足。水面甚廣之“梅花塘”在碑之東南側。宗祠西側墻外為南溪。宗祠大門左側矗立青石牌坊,古樸雄渾,上鐫“南岑吳氏家廟”六字。宗祠前方為大片空地,廣有十餘畝,供族人聚會之用,千余人在此盤龍燈綽有餘裕。空地正前方大道之旁,有棵大樟樹,亭亭如蓋,樹旁有井,井旁有亭,亭旁有廟。空地右前方數百步即為南寺塔,塔下有崇正書院。宗祠後面有兩畝水田,水田後面為人工堆築之小山丘,其上古木參天,濃蔭蔽日。由於東城地勢南高北低,有前實後空之弊,於是營此小丘以彌補宗祠地形之缺憾,客觀上則造就了宗祠環境之勝。(此段文字依據福昌老師及友法前輩口述整理而成。

民國三十年(1941),日寇盤踞東陽,宗祠成為駐東日軍之大本營。抗戰勝利,東陽中學高中部及初中畢業班計十四個班遷於祠內。1949年5月8日,東陽解放。5月22日,縣城各界人士在祠前東中操場(即祠前空地)隆重舉行慶祝東陽解放聯歡大會。其後作了解放軍營房。土改後,成為東陽汽車保養場之用房。1998年,舊城改造,宗祠被徹底拆毀。自此,東陽境內最為宏偉壯觀、設施最為齊全之宗祠不復存在,南岑吳大宗祠也成為歷史名詞。(全文原載《東陽祠堂》

              三十世孫立梅撰於己丑仲夏

         原载《南岑吴氏宗谱》2017续修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