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前公司来了个新人小红,同事和我打赌她会不会选择留下,同事说希望不大,她这个岗位离职率特高,光是试用期就已经走了好几个人了,我看了一眼小红的办公桌,跟同事说她绝对会留下来。 结果试用期过了,小红真的决定留下来了。 同事问我咋知道的,我说你看她办公桌呗。 最后半个月,小红一直在往办公室带私人物品,什么小枕头,饭盒,毛毯,甚至还有毛绒玩具,就差在这儿安家了。 其实,你的工作状态是什么样,看办公桌就知道。 一、你的工作状态如何,看办公桌就知道 (1)极简主义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办公桌上东西越少的人,通常与公司的关系越疏离。 这类员工一般来讲有三种情况: ①刚来公司还不熟悉的新人。这种情况相信大家都经历过。 ②即将要离职的员工。据我自己观察,我身边有离职意愿的同事,办公桌会在不知不觉中变得越来越干净,最后至只剩下一台电脑一支笔,简直就是将极简主义贯彻到底。 ③还有一种是边界感较强的员工。这种人对待工作会很负责,但绝对不会在工作上放额外的精力,更不会把工作带回家。 大家可以看一下身边有没有这样的同事。 (2)私人物品多 前面说了,办公桌越干净的人与公司关系越淡薄,那么与之相对的,工位上私人物品越多的人,越有可能重视当下的这份工作,甚至于将生活的重心都放在工作上了。 因为在一个区域放上自己的私人物品实际上是建立归属感的一种表现,它将你与这个环境进行了进一步的连接。 比如我会在办公桌上放一小盆从家里带来的绿植,我旁边的同事会把键盘换成自己喜欢的粉色键盘,我对面的同事会放一盒零食。 还有一点,如果咖啡是你办公桌上的常客,我猜你大概率会经常加班。 不过私人物品多并不代表杂乱,因为他们往往是可以在第一时间找出需要的物品的。我下面要讲的才是真正的脏乱差。 (3)脏乱差 有一类人,他们同样喜欢在办公桌上堆满东西,但区别在于,这些都不是必须物,而是没来得及扔的垃圾。 比如喝了一半的饮料,早就废弃了的会议资料,或者零食包装袋之类的。 这种情况肯定是算不上乱中有序了,只能用“脏乱差”来形容。 这类人的工作状态通常比较差,工作懒散,让他找个文件半天找不到。 我们公司的小王就是这样,有好几次经理让他带着工作策划来找他,但他都要手忙脚乱地找,甚至搞丢过一份重要的资料,后来他果然上了裁员名单。 毕竟,如果连自己的一方小天地都打理不好的话,又怎么能把工作做好呢? 二、高效工作者都是这样整理办公桌的 究竟什么样的办公环境才能帮助我们提高工作效率呢?只要足够整洁就可以了吗?来看看下面这3招你就知道了。 (1)断舍离 “断舍离”是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提出来的一个概念,它主张让人们舍弃不必要的物品,脱离对物品的迷恋,轻松生活。 对于我们的办公桌,我们也应该积极进行“断舍离”。 《南方周未》曾经采访过李嘉诚,他们是这样描述他的办公桌面的:“偌大的办公桌上,只有一沓很小的便笺纸,两支笔,一副放大镜。” 李嘉诚说自己喜欢“今日事,今日毕,桌上不留纸”。 有时候东西越少,越能诱发人的“洁癖”,促进自己把事情全部做完,做干净,不留遗留任务,就像不在办公桌上留下一张纸一样。 而且,环境越简洁,越能促使人安静思考。 学习“断舍离”,是为办公桌减负,为工作减负的必备技能。 (2)标签化 在工作整理当中,标签化是很重要的,而标签化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善用便利贴,这一点我深有感触。 就拿我们公司举个例子,我们公司专门购买了很多便利贴,员工可以自行领用。 虽然它们只是几张小小的纸,但却能派上很大的用场。 比如我会把不同的资料贴上不同颜色的小便利条,给他们分门别类,这样他们堆到一起的时候,我也能轻松找到自己需要的那个。 这也是许多人办公桌虽然乱,但也能迅速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的原因。 再比如,我会把每天的工作任务写在便利贴上,然后贴在电脑旁,完成一个就用笔勾掉一个,这样会在心中形成很强烈的目标感。 (3)不过度整洁 虽然前面提到,简洁的办公桌利于人们安静地思索与工作,但其实也不能一概而论。 因为,尼苏达大学卡尔森管理学院的心理学家和副教授凯瑟琳·沃斯研究表明杂乱的办公环境是有利于人的创新思维的。 举两个例子,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办公场所就是乱糟糟的,像刚刚发生过宇宙大爆炸一样。 据他自己说:“如果杂乱无章的桌子说明了一个人思维乱七八糟的话,那在空桌子上办公的人脑袋里装的是什么呢?” 还有《海贼王》作者尾田荣一郎的办公桌也是出了名的乱,但这并没有妨碍他创作出厉害的作品。 所以,如果你的工作更偏向创造性,或许可以试试把自己的工作环境打乱一点,当然,前提是乱中有序。 三、写在最后 人改造环境,环境也在塑造人,对于每天都在公司工作的我们来说,一个小小的办公桌对于我们的工作效率也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所以,赶紧行动起来为自己布置一个合适的办公环境吧,毕竟,你的环境是什么样子,你的工作就是什么样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