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张斌(1920年1月21日—2018年3月31日),男,汉族,1920年1月21日生于湖南长沙。1943年毕业于国立师范学院,中国著名语言学家,20世纪50年代就在上海师范大学从事汉语语法教学与研究工作,辛勤耕耘半个多世纪。曾任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语言研究所所长、九三学社上海师范大学主委、上海语文学会副会长等职。 句子由词或短语构成,可是句子跟它们的性质迥然不同。词和短语是备用的单位,句子是使用的单位。这里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有无表述性上。所谓表述性是指通过主观反映客观,也就是说,句子既表达主观意图,又叙述客观实际。句子表达主观意图的必有方式是全句的语调(intonation),书面上用句末点号表明。语调是一种手段,用来表达说话人的语气(modality)。语气可以分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通常称为句类。一般语法书认为不同的句类表示不同的用途,或者说,句类是依据句子的用途归纳的类别。这种是把句类的基础和句类的分类标准混同了。用途是句类的基础,句类的分类标准是语气。每一种语气不限于某一种用途。例如疑问句也可以不表示疑问,例如下面的句子并不要求回答。 词和短语是备用的单位,句子是使用的单位。这里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有无表述性上。所谓表述性是指通过主观反映客观,也就是说,句子既表达主观意图,又叙述客观实际。 (1)你知道他是谁吗?(你竟敢对他如此无礼。) (2)(顾客对店员)你能不能把那件大衣拿给我试试? (3)(孩子对他的母亲)妈妈,今天是星期日了。 (4)(母亲对她的孩子)你这双手多脏啊! 从听话人的角度说,为什么不把(1)和(2)当作一般的问句,为什么把(3)和(4)当作促使行动的祈使句呢?这是因为语境提供了补充的信息。语境提供的信息是多方面,有社会背景方面的,有人际关系方面的,有个人文化修养和心理素质方面的,情况十分复杂。通常我们谈信息量,是就语句本身来说的,重点在语句如何反映客观实际。 客观实际反映在我们的头脑中的是命题,复杂的思想由许多命题复合构成。每个命题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指称,二是陈述。指称和陈述互相依存。一个词也指称事物,例如“汽车”指称一种交通工具,它概括了不同形式、不同用途的内燃机车,由个别归为一般。在“汽车来了”这个句子中,受到“来了”的制约,指称的对象由一般归为个别。句子中的指称和陈述有种种表现形式。例如: 每个命题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指称,二是陈述。指称和陈述互相依存。 (5)天气多好啊! (6)多好的天气啊! (7)他饿得两眼直冒金星。 (8)饿得他两眼直冒金星。 (9)我们为今天的合作干杯! (10)为我们今天的合作干杯! 指称不一定是主语,陈述也不一定是谓语。 一个句子如果只出现指称,提供的信息量显然不够,通常由语境(包括上下文)加以补充,例如: (11)钱! (12)到站了。 (13)太棒了! (14)别说了。 (15)随手关门。 (16)下雨了! (17)星期一了。 常见的句子,大都既有指称,又有陈述;而且主语表示指称,谓语表示陈述。这里要说明的是:指称(re-ference)有两种含义,一是对陈述(statement)而言,它们相互依存。一是对所指(referent)而言。所指是指称表示的具体对象,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先看例句: 常见的句子,大都既有指称,又有陈述;而且主语表示指称,谓语表示陈述。 (18)他是这篇小说的作者。 (19)鲁迅是《阿Q正传》的作者。 主谓句中的主语表示指称,字面上可以有所指(如例(19)),也可以无所指(如例(18))。在具体的语境中,无所指的当然也成为有所指了。谓语表示陈述,不论是抽象的句子还是具体的句子,在表达和理解方面,有一些基本的要求。不同类型的谓语又有所不同。动词性谓语句的基本要求是提供时间信息。试比较: (20)他起床了(?) (21)他起床了。 (22)他六点钟起床。 (23)他起了床(?) (24)他起了床,马上去开窗。 汉语里的时间表达,有两种方式,一是以说话人的时间为基准,或表已然,或表未然。 另一种方式是以事件为基准(即参考点),或表同时(与参考事件同时),或表异时(在参考时间之前或之后)。 形容词性谓语句要求有“量”的表达,包括主观量、客观量和比较量。 形容词性谓语句要求有“量”的表达,包括主观量、客观量和比较量。表主观量的如: (25)这碗汤的味儿浓浓的。 (26)茶太浓了。 (27)这院子干干净净的。 (28)这种鞋底硬硬的。 (29)他的声音细细的。 表客观量的如: (30)这里的水很深。 (31)他的主意真多。 表比较量的句子如: (32)他比我高。 (33)这道菜咸。 以上谈了动词谓语句和形容词谓语句对信息量的一些基本要求,还须补充说明几点。 第一,上边谈的是一般情况。特殊的句式在表达方面还有特殊的要求。例如“把字句”和“被字句”除了要有时间信息之外,还须有结果信息。 第二,信息量的问题是从交际的角度分析语句,重点在使对方理解。通俗一点说,就是听得懂听不懂的问题。这个问题很复杂,可以划分若干层次。首先要区分语言因素与非语言因素,非语言因素包括社会背景,文化修养,心理素质等等,我们要讨论的是语言因素。语言因素又有不同层次。最表层的是语音问题,发音不准确,当然影响信息的传达。里层是句子意义问题。句子的意义是许多因素的综合,包括词义、语义、句法关系,结构层次,等等。这些都对信息的传达有影响。再里层是内容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所指对象上边。同一个语句用于不同的所指对象,往往由语境决定。从寻求规律的角度讨论,重点可以放在不同句型或句式对传达信息的不同要求上边。我们所谓信息量的问题指的是这方面的问题。 首先要区分语言因素与非语言因素,非语言因素包括社会背景,文化修养,心理素质等等。 语言因素又有不同层次。最表层的是语音问题,发音不准确,当然影响信息的传达。里层是句子意义问题。句子的意义是许多因素的综合,包括词义、语义、句法关系,结构层次,等等。这些都对信息的传达有影响。再里层是内容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所指对象上边。 第三,信息噪声与信息量的问题密切相关,但属于不同性质的问题。信息噪声不但表现在语音方面,而且也表现在语句结构方面,那就是歧义问题。某种句型或句式须有哪些信息,这是信息量的问题。句子中出现多余的信息,干扰信息的传达,通常认为属于信息噪声的问题。 参考文献——摘自 张斌 《现代汉语语法十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