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波澜壮阔,在这一部历史舞台剧中,涌现了众多旷世奇才。在这个风起云涌的战乱时期,文武双全的魏延,虽然名声不如刘备、关羽、张飞、孙权等人显赫。但也是三国时期一颗不可忽视的将星。 只可惜,在《三国演义》这部历史长篇小说中,曾经为了蜀国立下汗马功劳的魏延,最后以反叛之名被诸葛亮的亲信马岱所杀,结局令人唏嘘。不过小说与影视剧,有时候不一定和真实历史相符合。那么,正史中的魏延,到底是怎么死的呢,魏延真的想谋反吗? 魏延 罗贯中是一个小说家,他在写《三国演义》的时候,给这些人物带上了太多的个人色彩。比如被神化的诸葛亮,还有被冤枉的军事奇才魏延。 按照《三国志·魏延传》记载,魏延是一位在沙场上所向披靡、骁勇善战的将军,他面对的敌人,能够与他相匹敌的,除了司马懿之外几乎再无对手。而且,他也深得刘备信任,毕竟能够放心的让他担任汉中太守一职,足以看出魏延在刘备心目中的重要性。 诸葛亮 根据《三国志》中记载,魏延确实是死于马岱之手,只是关于他的真正死因,并非是犯了谋逆之罪,而是另有冤情。 第一点:魏延的人生价值观与蜀国当时的统治集团不相容。魏延在《三国志》中,是一个有计策,并且敢于冒险之人,因此,他频频提出了一系列极为大胆,结局不是大胜就是打败的用兵策略。然而,这种用兵方式与谨慎小心的诸葛亮完全相悖,这让他一直无法受到重用。 魏延的一身才华,因为与诸葛亮的意见相左而无法施展。诸葛亮也害怕此人在自己去世以后,打乱他生前的全盘计划,所以魏延在他死后,如果没有被重用,死几乎是必然。 第二点:魏延之死,与他自身的性格有关。《三国志》中有记载,魏延虽然“勇猛过人”,但是他“又性矜高”,由此看来,他是一个有野心,并且自负的人,这是他性格中的不足。 但是,魏延又并非单纯的目中无人,他极有能力,的确有自负的资本,这就导致了他在得不到重用时会牢骚满腹,这也必然导致诸葛亮对他心生不满。他的这种性格,自然不会被当时的蜀国内部政治集团所容忍,所以他的命运悲剧,极大的一部分原因是由他的性格缺陷所造成的。 杨仪 第三点:诸葛亮的临终遗言。魏延与杨仪素来不和,也注定了他的悲惨结局。正史中记载,魏延和杨仪二人犹如水火之敌,二人不和之事,就连孙权都有所耳闻。 诸葛亮病逝以后,他们二人的矛盾必然成为祸乱蜀国的开端,想要保证蜀汉安稳,必然有一人要面临着被杀的结局,这是阶级内部斗争无法避免的一场厮杀。诸葛亮极为清楚他们二人的秉性,尤其是魏延,绝对不会听姜维、杨仪等人的话。 所以,诸葛亮在临终之前就做好了准备,一旦魏延不同意退兵,不甘于受杨仪控制,就可以给他扣上“谋逆”的罪名。而魏延确实是按照诸葛亮的设想走下去的,最后被马岱砍了首级,甚至被灭了三族,然而这一切并不是因为他真的有谋反之心,只是不得不死罢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