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续命汤小议(6)

 大爱无疆寻易堂 2020-03-17

    有一个网友看了我那本《经方亦步亦趋录》,他说这本书很好,但是续命汤用黄芪是这本书的一大败笔。我问他怎么理解呢?他说张仲景从来设有麻黄跟黄芪一起用的,所以我这样用不对,他说我是受到王清任补阳还五汤的启发,所以用黄芪。

    后来我的学生就跟他的帖子,说黄芪是固表药,麻黄是解表药,当然不会一起用啦;防己黄芪汤证是汗出而肿,所以用黄芪固表;越婢汤是无汗、腰以上肿用的,所以就用麻黄解表消肿,从水肿来说也可以。一个是固表、一个是解表,没有同用之理。但是续命汤不能从发汗机理来看啊,徐灵胎有一句话说:“药之功用,不止一端。在此方,则取其此长,在彼方,则取其彼长。”就是说一味药有几个功能,在这个方里面发挥这个作用,在那个方里面发挥那个作用。我说仲景有7首方是用黄芪的,有3首方是黄芪跟麻黄一起用的,那就差不多一半了,所以不是没有的!就是防己黄芪汤,方后加减法里面也有喘者加麻黄的加减,不过那个不是发汗,用麻黄是平喘。有汗到底能不能用麻黄?这是值得探讨的,表证有汗就不用,杂病有没有汗不用管,都用的。防己黄芪汤就是有汗的,为什么仲景还要加麻黄呢,用来平喘嘛!那位网友很有意思啊,读很多书,他说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是跟续命汤相对的,续命汤是中风而无汗,补阳还五汤是中风有汗。我说这是他想出来的,中风很少有汗的。三首麻黄跟黄芪一起用的方:防己黄芪汤、乌头汤、千金三黄汤。千金三黄汤也是中风篇里面的,我用续命汤加黄芪是受千金三黄汤的启发,不管有没有汗,千金三黄汤也是中风用黄芪的一个先例,所以我不用外风来理解续命汤证。

    麻黄与桂枝相配是这个方的一个特点,也是仲景用麻黄的一个特点。仲景麻黄剂里面,有14首是与桂枝同用的,其实它不是像我们方剂学里面说的,桂枝助麻黄发汗,其窦是监制的作用,不是单纯协同的作用。那监制的作用我从哪里领会来的呢?从《伤寒论》的第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为什么发汗会心悸啊,肯定是麻黄用得过多,其他的发汗方法不会心悸。那时发汗方法是温针,以火熏之,火迫发汗的那些方法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中医是从仲景开始重视汤药的。仲景反对那些强行发汗方法,因为病人会心悸,这其实是“心因性”的发汗,不是发汗造成的心悸。为什么会出现奔豚?都是“心因性”的,不是发汗引起的。但发汗过多也是会心悸的,用桂枝甘草汤治,说明桂枝能治心悸,另外一方面能够减少麻黄发汗过多的副作用。我问过一些西医的老师,我说西药里面发汗最厉害的药吃了会不会心悸。“不会,没有一种药会!”也就是说只有麻黄会。所以《伤寒论》里面大多的麻黄剂都有桂枝相配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桂枝配麻黄应该是起到监制的作用。

    麻黄配补益药。从麻黄可以配补益药,我们得到启发。很多方都可以看成是续命汤,比如后世的阳和汤,就是一首很好的方,麻黄配补益药。我也曾经用阳和汤治过一例脊髓瘤手术之后脊神经受损的瘫痪病人。这人下肢不能行走,2年都不好,结果我们治了2个月就好了,到现在几年了都不用吃药。

    麻黄配清热药。其实麻黄配清热药就解释了这个方子为什么有石膏。很简单的道理,也不用升降浮沉去解释它,我认为一是要忌燥,防止那些温燥的药;第二,清里面的郁热。我们看看《千金方》里面的竹沥饮子也是治中风的,孙思邈就是这样治的,徐灵胎学来了,但是叶天士批评他了。叶天士对人说,有一个姓徐的医生,用药很杂,爱用一些石头的药。过了不久,叶天士找到一本《外台秘要》看,叶天士又对人说,这个徐医生原来是学了《外台秘要》的,他原是学有所本的。叶天士还看了里面的风引汤等等,他以后说介类潜阳就从这里来的。《临证指南医案》里面有这个故事记载,大家可以看。这说明经方给后世的启发是无穷无尽的,但是用后世的方,不能抛弃经方,因为经方总有它的道理,尽管我们的理解可能只是一方面。

    我想到了已故名医姚荷生老先生。抗战期间,姚老遇一患者,男,近酒色,炎夏外出,中途步行,双足灼热难忍,就在小河边洗脚,突然间双脚不能着地,抬回家请妣老诊治。姚老看到他床前有很多毛巾,频频擦汗,尤其是双下肢汗多,但是双脚不冷,无恶风,口微渴,姚老根据季节、病史判断其属《内经》所谓“湿热不攘”所致。但据患者的生活史,有肾虚,就用苓桂术甘汤合二妙散,结果连服6剂,毫无起色。患者又请了一个草医,这个草医用药很猛,患者就请姚老主持判定。姚老因自己没有治好一半虚心,一半好奇地去了。草医对患者说,“你这是冒暑赶路,又着了凉水得的病啊!”姚老觉得这个草医很有经验,就接着看他开方,二十多味药,也就是麻杏苡甘汤加减。患者也略懂医学,见到其中麻黄用了二两,就有疑虑,草医说:“照本意该用四两,你们害怕,才用了二两,决不可再少!”

   患者要姚老做主,姚老考虑再三,觉得草医能够想到其病因,想必用药也无大碍,就叫患者买些人参备着,以免过汗亡阳,草医还开了一些外敷的草药。结果病人服药后,大汗顿减,还能下床行走了。姚老惊叹,就把功效全归于外敷的草药上。后来姚老又碰见一个患者,也是冒暑营生,突遇暴雨,两脚痿废,汗出淋漓。姚老就开了麻杏苡甘汤合三妙散(麻黄连根节用24g),患者吃了l剂,就能步行了,姚老这才明白原来草医用药准确啊,并非是外敷药的功劳!

    防己地黄汤是这几个中风方里面最有代表性的一个方,原文说:“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就是养阴,其主症有肢体的摇动或者是抖动,这才叫风,没有摇动就不是这个方证。妄行,“妄”就是不由自主乱走乱动。《伤寒论》里身体摇动的有真武汤、苓桂术甘汤,但是这是水气、是阳衰,防己地黄汤是阴虚不是阳虚,关键在这里。第二是地黄的问题,仲景用地黄有10首方,其中有3首是用鲜地黄,包括炙甘草汤、百合地黄汤、防己地黄汤,仲景从来没有用熟地,所以生地黄就是鲜地黄,干地黄就是我们现在的生地黄,我们现在没有鲜地黄,所以就用生地黄。

    这三个用生地黄的方,都有与“神”有关的症状,就说明生地与“神”有关,这是一个启发;第二,防己地黄汤用生地非重用不足以为功,一定要重用,我就用909以上,甚至1509,如果用几克,那是没用的,也息不了风,我们介绍的病例都是909。当然了,用生地黄太重的时候,病人会拉肚子,这是一个问题。还有仲景凡是用地黄剂,部是与酒同用的,这是个定律。但不是说酒能行气、酒能散行,酒对地黄起到一个溶媒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地黄作用的话,不妨跟酒一起煎。当然为了方便,有时候就不用了,但是有些典型的我们还是应该用酒一起煮。但是用酒的话成本就高了。

    我们用黄酒,用肇庆的黄酒。如果是炙甘草汤,那起码要两瓶到三瓶,因为炙甘草汤量大,八升水七升酒。我开炙甘草汤,典型的病例生地要用到90g,煎煮方法是用七碗水,煎到剩三碗的时候就放酒,那就节约一点了,放半瓶肇庆的黄酒,不放酒跟放酒疗效明显不一样。但是一般时候门诊人多,吩咐这么长时间是不容许的,所以非典型的我们都不用。

(《名师经方讲录第四辑》李赛美主编,中国中医药版,p153-16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