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辛:把鱼送回水里

 分享快乐360 2020-03-18

  前记

极端情况下,这种生命力会有一种迸发,让这个人成为社会的危害,或者也有的会让人成为社会的“楷模”。但是在古代来说,都是一个失“中”的状态。

                                                                                                                               —— 李辛

“偏  力”


星期日:不过得病的感觉……

李辛:是很痛苦,但没办法。我经常跟过度紧张的病人开玩笑,我说你心脏好着呢,比我好多了。我还忍着疲劳给你看病,实际上你不用看这个病也不用吃这个药。

星期日:这是一个玩笑还是真的?

李辛:不是玩笑,我小时候得过心脏病。所以我看心脏病看得也不错。

星期日:呵呵呵呵。

李辛:当一个人在生活中没有找到原点,可以让他的生命力均衡发展,有所建设,那这股力量总会在某个时间某个点迸发出来。

(李辛的这个回答非常有意思。值得每个人细细品尝。换句话说,他站在一个身心医生的立场上,把“人为什么会生病”讲清楚了。)

星期日:你说的非常重要。可以举些例子吗?

李辛:一个人如果过分关注自己的“问题”、孩子的“问题”,财产的增值……他的生命力就会有某种不均衡的投射。极端情况下,这种生命力会有一种迸发,让这个人成为社会的危害,或者也有的会让人成为社会的“楷模”。但是在古代来说,都是一个失“中”的状态。

星期日:失去均衡。

李辛:对。但我们现在的文化和教育,会赞赏某种迸发。

星期日:的确是这样,而且我们都在其中。所以,你看到了什么?

李辛:其实,有一阴必有一阳,有一正必有一反。不均衡的生命力投射在某处,就会形成某种偏好,比如,对某人、某物、某环境、某情绪、某食物……产生特别喜欢,或特别不喜欢的状态。心理学叫“偏力”,佛学里叫“执着”。然后我们开始评价:这是好的,那是不好的。

星期日:所以这个也可以解释癌症的来源?

李辛:对,这可以解释身体疾病和心理问题的来源。

星期日:所以要真正解决这些疾病,它的秘密是要引导这股力量?

李辛:引向一个平衡。先了解自己这只“水桶”的状况,是不是有些“板”已经很长了还在补,有些“板”短了,水都从那里漏光了,却视而不见。自己的问题最后还得靠自己,不能只靠医生。

星期日:你是一个健康教育工作者。

李辛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老师,现在又转回来了。

星期日:你刚刚已经开了一个“方子”——建议那些独立性不足、意志模糊的人去上中医课,然后去学习静坐?

李辛:通过学习中医,接触传统文化,反观自身,回归原点。这个部分,目前的教育提供不足。而且,一个人如果有机会参加一个团体,团体的一些作用有点像心理学的小组治疗。有时候我们的生活中缺乏支持的力量,光靠某个医生的力量是有限的。不如把一个人放到某个合适的团体中,那样大家会有交流。

星期日:还有什么药方?

李辛:还刚刚说到意志磨砺的部分,我会建议他们建立运动的习惯。

星期日:你指的运动是?

李辛:比如长跑,或者武术、瑜珈,需要肉体稍微辛苦一点。肉体的磨练其实就是内心和意志的磨练。我们现代人太不爱运动了,一个没有运动习惯的人,也是意志力缺乏的人,行动力也会差一些。

星期日:你一定有很多这样的案例。

李辛:比如抑郁症。抑郁症其实就是“失去行动能力”。我那会儿治疗抑郁症,有一个要求,就是“你要找我看,必须要跑步”。如果你不跑步,我把脉就能看出来。自己不动,光靠医生给你开药,效果不会太好。

星期日:跑步在你看来,是在做什么?

李辛:一个人如果能跑步,通过运动带动肉体内的阳气均衡输布,同时精神方面的“阳气”也就恢复正常。跑步是他回复正常生活的第一步,只要能跑,就能够从那个状态里出来,慢慢就能恢复全部的正常生活。

星期日:你还会给他开药吗?

李辛:有时候他开始跑步了,我稍微开一些药,效果就很明显。有些比较严重的,原来需要吃三种到五种精神类药物,吃了好多年的,通过运动加中药调理的方法很快见效,而且没有副作用。

星期日好聪明的方法啊。

李辛:一条在自然环境中才能健康的鱼,你把它移到了一个小小的脸盆憋在那里,无法动弹,你给它设计再好的环境、喂饵料、换空气、吃药……都不如把它送回水里,给它一个正常的环境。

真正地去生活

一切都会过去的

星期日:如果你发现水质本身有问题,令这条鱼生病,那怎么办?

李辛:总的来说我们现在的生存环境还是美好的,还没有到阿富汗、巴基斯坦的水平。最近三十年其实是我们中国人的幸福时代,近百年难得的太平盛世。

星期日:没想到我们的生活在中医眼中这么美好。

李辛:这和着眼点有关。那会儿我对一些心理病人、还有一些长期的慢性病病人说:“你现在是被这个病关在一个小房间里了。要是我被关在这么小的诊室里,关上一年,我能看到的、接触的只有这个小房间里的东西:角落没扫干净、光线不够好、空气不新鲜。如果我不跳出这个环境,一直纠结在里面,时间长了,谁都会生病。”着眼点很重要,不管是生理病还是心理病。只要能够真正地去生活,一切都会过去的。

星期日:所以病根是,人们不在真正地生活,或者正常地生活?

李辛:这是其中一个很大的因素。没有相对正常的、自然的生活,是一个很大的原因。《黄帝内经》说:“以妄为常”。意思是妄想妄行成为常态的时候,怎么会不生病?疾病是生活中各种力量累积后的一个综合结果。有生理的、心理的、教育的、历史的、国家的、文化的等等原因,是各种因素最终的一个结果。

星期日:精彩!

李辛:不管是什么病,都是如此。比如甲亢,其实就是一个人在生活中遭遇的那么多力量最后挤出来的一个结果。因为每个人的心身特质不同,在这个人身上是甲亢,在那个人身上可能是乳腺增生,再换一个人可能是胆结石。

星期日:本质都是多余的力量,不同比例,在不同的地方爆发?这就是你说的“病相”不同而已。

李辛:这一点,不管是中医,还是心理学,剥开一个个“病名”、“病相”、“症状”的外衣,看背后的力量。这股力量在生理上,就是生理上的这些“病”。

星期日:病名就是为这些病相起的名字。

李辛:在心理上也同样如此。我们的现代医学看到的还只是生理和心理,如果大家再仔细留意一下,其实我们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甚至生活中的一切面向,都是被这么一股力量在影响着。

星期日:所以,一个真正的中医,他的努力不仅仅是精进医术?

李辛:你看《黄帝内经》、看孙思邈的书,你会发现里面不光是讲病、讲药,更多地在讲生活、思想、行为、对人对事对生活的态度和意愿……

星期日:一个普通人,如何判断面前的中医是不是一个真正的中医?一般人们去医院,挂一个中医专家门诊,他可能不会问你吃了什么,生活得怎么样。

李辛:医生和病人都需要同步提升。医生的视野如果相对全面、完整,就能够把病人带动到更大的精神空间。我们只能给出我们已经有的东西。比如,你所拥有的,就能给你的孩子,就能给周围人。那会儿很多小朋友很喜欢我,很多家长对孩子管束太严,小孩子的活动空间不够,我把完脉对他父母说:“小朋友最近玩得不够,下了课你把他轰到楼下去玩,然后每周要到公园去玩一次”。小朋友的眼睛一下子就亮了,心病立刻好了一半。

李辛太太:李辛的某些特点,很大方面得益于我公公婆婆从小给予他的肯定、鼓励、适度自由,又充满爱的成长环境,从小他内心的某些方面是相对饱足的,所以他能给周围的朋友传递这些东西,能在无形中帮助他们填补某些缺失。有时候有些老病人没有什么不舒服也去看他,说:“我已经好久没来看你了,挂个号跟你说几句话。”

星期日:这是看心理医生还是看中医?

李辛:其实他是需要有一个能够跟他正常交流的人,有一个理解他、肯定他、知道他好在哪里的人。

星期日:人们生活得都很孤单。

李辛:这在心理学叫社会支持系统或者深度交流。很多人都没有。

(本文文字根据李辛老师接受《上海晨报星期日周刊》采访整理。图片来源于摄影书《你好小朋友》,摄影师秋山亮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