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藏曌本草·黄芪》

 369蓝田书院 2020-03-18
《藏
下面介绍黄芪在临床应用中的认识、理解、体会,特别是验案中的应用,希望给我们刚刚学太毉的入门者一个明确的思路。

1.黄芪的形状
1.1黄芪的颜色
首先从黄芪的颜色来分析,黄芪颜色发黄,并非正黄,是黄白色,黄色属土,白色属金,因此光从黄芪的颜色上,我们就可以知道黄芪是入肺经和脾经,自然就有补肺气,健脾益气的效果。很多人觉得中药的功效很难记,其实是因为自己孤陋寡闻,如果认识黄芪,那么你自然就能理解我今天讲的黄芪为什么入脾肺经的问题。
1.2黄芪的气味
取一片黄芪在口中咀嚼品味,会发现黄芪有豆腥味,微甘略有苦。当然不一定要尝,如果抓一把黄芪来闻,甚至离很远就有强烈的豆腥味儿,那么这是正宗上等的黄芪,不管是人工种植的还是道地药材。这也是鉴别黄芪好坏的一种方法。首先有甜味,甘入脾,有健脾益气养血的效果;而腥味,我们知道血是腥的是正腥味,所以但凡有腥甘味的东西,都可以补脾益气、健脾生血养血的效果,同时腥味还可以直入气分和血分,气味很窜。所以我们想到健脾益气养血,可能是黄芪的一个重要功效。事实上黄芪的补气生血效果非常好,我们有一个补血汤,效果非常明显,就是黄芪和当归两味药,一般黄芪的量是当归的2~3倍。古代老百姓常用黄芪和当归炖老母鸡治疗产后血虚,如果是乌鸡的话,效果会更好。这个方子我在临床上用了很多,当年在农村当医生时,老百姓没钱看病就少包一点黄芪和当归回去把老母鸡一炖,补血效果非常好。对于脾气血亏虚的症状,用黄芪当归两味药即可取得很好的效果。该方至今我仍在用。俗话说一味黄芪相当一只老母鸡,说明一根黄芪就相当于一个老母鸡的的补气养血效果。
1.3黄芪的形态
从黄芪的横切面来看,中间是黄的,外围一圈也是淡黄色,外围与中心之间有轮状松散的组织,就像我们人体的骨骼和经络一样,有很多小管道。从这特点可以知道黄芪具有通经活络的效果,尤其运行气的效果,比一般的药物效果更好。
通过黄芪性状来推测其功效,目的是启发刚学中药的人的思维,学中药一定不能去死学、看死书,一定要把药拿到手中反复观赏、观摩,亲自品尝,从口尝、咀嚼品味,泡水品味,煎熬品味等。只有这样认真体会每一种中药的特性,才能为成为名医打下扎实的基础。如果不去做这些基本功,就只能像中医院校的学生一样,中药学考试100分,但遇到中药不认识,不懂性状和功效,其用量用法只是依据经方而来。这种读死书,就像纸上谈兵,也像刻舟求剑一样,势必在使用中药上显得很呆板,效果会大打折扣。
1.4黄芪的分类
黄芪的根(可能很多人都没有见过黄芪的实物,可以搜索一下相关的图片)非常长,有一米甚至两米长。常规的正常年份的黄芪一般一米左右,很直,像箭一样,头径比较粗,尾端很细,一般没有分叉分支,而且新鲜黄芪比较硬的,就像一把箭一样,所以也有时也会把黄芪称为箭芪。箭芪是黄芪质量比较好的一种,比较粗长。箭芪一般产于北方,多见于甘肃,一般笼统地称为北芪。
黄芪现在全国各地均可种植,南方的黄芪一般根须比较多,也没有那么长,有些比较大,或颜色不那么淡黄、或豆腥味不纯正、或心不那么黄等。这些都是引种以后种植,物性变种所致,药效降低,疗效也大大降低。
还有一种黄芪咀嚼后,因有大量的纤维,就像棉花一样绵软,对这些粗大的黄芪我们称之为绵芪。绵芪一般糖分比较足,补益相对强一些;而箭芪腥味重,补气速度快,通经活络的效果也比较快。

2.黄芪的应用
2.1补气、通经活络的功效
黄芪常用于补气,气虚的人都会用到黄芪。黄芪补气的作用是十分明确的,为历代名医所证明。黄芪与人参、党参的补气是不一样的,各有各的特征。
黄芪的通经活络与活血化瘀的通经活络不一样。类似于气筒给小气球打气,通过气筒气压使气球很快充盈,黄芪的补气也很快使经络里的气充盈,从而达到通经活络的效果。
2.2治疗感冒和咳嗽
黄芪还是治感冒的用药。对经常性感冒的人,一般卫表不固、肺气不足、气虚不固,还有伴随气虚自汗等症状,这时用黄芪补脾胃之气是最快的。对于气虚型感冒,会经常无缘无故的感冒,无精打采、神疲乏力,可以用黄芪来治,或在治感冒的方剂中多加一味黄芪,效果会事半功倍。
黄芪不仅对长期感冒有作用还对长期咳嗽也有很好的效果。经常咳嗽的人会咳嗽无力、肺功能很弱、甚至气喘,稍微一动就会感到气不足,这是肺中大气不够的表现,需要用生黄芪。这时候使用生黄芪效果比较好,能直接入肺。
2.3托毒生肌
黄芪还能辅助清热解毒的药物,起托毒外泄的功效,防止毒气再次污染。在中医外科中,黄芪是托毒生肌,防止外邪再次复入的药物。一些痈疽后期长期不愈合,就可以用黄芪,达到气足生血生肌的作用,同时加速毒邪外排。一般使用黄芪后,会发现痈疽处流水流脓增多,但不久就会收敛结痂,慢慢就康复痊愈了。这就是黄芪托毒生肌的妙用。
经我临床实践中发现,在外科中,黄芪和天花粉是绝佳配伍,对于久治不愈、很难愈合的疮疡,效如桴鼓。
2.4利水消肿
黄芪的利水消肿作用,它的机制一方面是黄芪具有通经活络作用,加速气血运行,也就加速了病理物质水湿之气的运行;另一方面黄芪能加强脾肺的功能,脾肺为水之上源,脾为运化水湿之根源,脾肺功能加强了,湿气自然也就化解了。所以黄芪既能内消水湿之气,也可以通过经络来消水湿之气。故黄芪是利水消肿的要药,在治疗慢性肾炎水肿中效果是比较明显的。

3.黄芪用量
3.1常规用量
黄芪一般常规补气用量为15~30克,本文介绍的用量都是对成人而言。
3.2小剂量
小剂量一般用量为3~6克。
有点气虚,又要生清阳,一般选用小剂量黄芪。对于一些需要补阳气,但又不要补气药量太大,防止产生气壅,或补气过多而产生湿热现象。尤其是有湿热、浊气又伤阳的症状,一味去化湿浊就会伤阳气,如果补阳气又会加重湿热,此时可酌加小剂量黄芪,从而达到生清阳降浊气的效果。
用量3~6克是根据经方或试验的效果规定的。具体用量要根据病人的体重、禀赋、体质以及当时诊断病情病机来确定。这是确定药物具体数量的诀窍。比如一个人胖大体重大,那么用7克、8克、9克就相当于和常人的3~6克一样,但对于瘦小的人可能3克都已经偏大,用2克即可。
3.3中剂量
中剂量一般为30g以上,30克到60克。
主要应用于①气虚比较严重;②达到益气生血的效果,而不是补气养血的效果;③为了达到更快的祛风除湿,通经活络的效果。
具体用量要根据病情,体质以及辨证实际情况来确定。初学者会对用量极其不定,这时应遵循药物用量的三个基本法则:第一病人体重;第二病情;第三根据病机治法、辨证论治要达到的目的。
这些用量的尺度是经过无数中医,包括我个人经过历练和经验总结出来的结论,遵循理解这些基本规律,明白这些准则,用药才能恰如其分,效如桴鼓。病人找我看病,我一般会跟病人说,如果找我看三次还没有效果,那么你就不用来找我了。除非心特别诚的人,我会才会继续给他看。记住,无论找哪个中医看病,只要有效,就要坚持去吃药。有效的定义是这次比上次好,或某一个病证,症状改善消失去掉了,这样坚持去吃药,就一定能把身体调理得越来越好。当然有时候不一定是症状,只是自我感觉自己的精气神得到空前的提升,这也是一种好的反应。医生治病有两种体验方式,一种是症状体验,去除痛苦症状;一种是内心自我感觉的体验,让人精气神感到提升,浑身满足、轻松。如果能让病人了解和理解这两种体验方式,那么病人也有福气,作为医生用药也能达到效如桴鼓。
3.4大剂量
黄芪大剂量一般为60克以上,70~90克,甚至到100g
主要应用于重症、痹症、特别的气虚症、阳气不足的症状、中风、中风先兆,肌肤麻木不仁,风湿和严重的痹症等。
大剂量黄芪用法需要注意,配伍要合理,防止气过于足盛。配伍不对,如果有热症会使眼睛发晕、发热、甚至模糊,因为气足会导致火性炎上,会导致咽喉干燥等;如果肠道有湿气,会导致肚子胀,清阳不升、浊气不降,肚子不饿,大便量小或解不下来。补气力太强时,需要多加一些流通的药物。当黄芪用量在60~90克时,配伍中行气的、祛风的、通经活络的、活血化瘀的药肯定要比较多,也就是消散化积的药比较多,不然黄芪的药量就不需要那么大。不辨证,照方乱抄乱用肯定要出事。有人曾经用90克黄芪而没有辨证,结果把人吃得鼻子出血,有人还吃出坏症。所以中药用好了,那自然非常听话,你想到哪指到哪,打到哪;但如果理解不透,用到哪,打不到哪,就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医生就没有很好的用药体会,开方时心中没数,这样怎么能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呢?
3.5重剂量超大剂量
黄芪重剂量超大剂量为90克以上甚至到200克。
大部分应用于中风偏瘫后遗症或者中风阶段。这种剂量见于清代《医林改错》中发明的补阳还五汤。补阳还五汤是大剂量用黄芪的典范,黄芪用量为4两,也就是现在的120克。该方主要应用于中风偏瘫,对于缺血性中风效果很好,但对于肝阳上亢、风痰上扰型中风,这个方子就不太合适了。师父发明了复魄还魂汤,黄芪用量达到200克,用的是大方派的组方策略。大方派是按象棋策略组方,是非常有章法的。不是现在的一些医生为了经济利益,欺骗客户,胡乱堆砌,药物乱开,这种大方与我们象棋策略组方简直是天壤之别,就像是一群小土匪和一个大部队的差别。
用量在90克以上的方剂中,黄芪就是君药、帅药。尽管黄芪本身不一定能直接治病,但能保持经络中的气充足。中风一般经络会痿闭、偏枯,半身的经络痿闭不通,这时大剂量黄芪能保证经络大量充气,防止经络偏枯,彻底关闭。当经络真正不通、不用了,慢慢就会肌肤麻木不仁,会彻底偏瘫,半身不遂。补阳还五汤,在中风前或早期足量的使用,可以减轻、降低中风后遗症的发病和发生。
复魄还魂汤有非常详细严谨的加减,多达55种。不过在我们发表的文章中写的很少,因为这涉及到个人用药经验和大家学习接受能力的问题。有些人可能略知一二,甚至有人可能连大方策略从来也没看过,对中药一知半解,中医理论也不明白。把中医基础打牢了、中药牢牢掌握了、有一定临床经验的人,看了这个分享,一定对临床有很大的提升。

4.黄芪的炮制
黄芪生用、炮制的不同用法,产生不同的效果。
米制黄芪:重点加强补中益气、养阴润肺的作用。适用于肺气不足、脾气不足、中气下陷、中气不足、脾肺气虚等症。米制黄芪温补加强,而升阳性降低。
酒炙黄芪:能加强通经活络、祛风除湿的作用。
醋炒黄芪:几乎没有人用,虽然有人说也有效果,但从理论上说很难讲通。
还有人用黄芪炒炭用作止血,但我觉得有点扯淡。止血有止血的药,黄芪本身并不具有止血的效果。用黄芪炒黑炒炭,还不如用大枣炒黑炒炭效果更好。

5.黄芪的副作用
对于阴虚火旺的人一般不用黄芪,但也得根据实际情况来定,少数情况下偶尔也会用。有人说发热经常低烧发热不敢用,但在补中益气汤甘母治大热中,也在用,所以不见得都是禁忌。
但凡中药的偏性,用量过了都是副作用;如果用对了,它的副作用也是正作用。列出中药的众多副作用和禁忌症等,这些都是纯粹不懂中医的人干的,尤其是被那些西医学中医的人干的。古代中医也讲究有些药什么时候不能吃,但一般是对初学中医的人而言,作为一个已经有临床经验的中医,一般不会去犯这种大忌。
现在的一些药理学研究,用西医学的方法描述某些中药损伤肝脏等,是通过一种中药对小白鼠进行验证或是通过某一个人单服一味中药造成的问题,然后归结于这个中药的主要问题,是很不科学的,这是外行人污蔑抹黑中医的一种做法,我们要给予坚决的抵制和蔑视。但我们也要清醒地明白,单独用一味药,不辨证乱用,肯定会造成一些药物偏性,副作用。这也给我们敲响了一个警钟:药不可乱用。
有关黄芪就分享到这里,希望第一讲能够把大家带入一个神奇的中医中药的世界,养成一个正统的、良好的运用中药的习惯,希望大家能拥有和我一样的思维,去了解中医中药,把每一样本草学好,运用本草。中医拿起自己的武器治疗疾病,彰显自己的能力的唯一合法有效的武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