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笔】又见南普陀

 韦海生 2020-03-19


今年八月,我又踏上了去南普陀寺的行程。从深圳到厦门六百多公里的车程对我来说却是那样寂寥和漫长,这其中隐含着即将重见的忐忑与躁动。为了转移注意力,我将目光转向了车窗外,就在眼睛因长时间眺望而酸痛起来时,期待已久的南普陀寺终于出现在眼前。

我轻轻地抚摸着那扇古老的大门,仿佛触摸到了这座千年古刹依然跳动的脉搏和永不褪色的肌肤,热烈而庄重。始建于唐末五代,重修于明清时期的南普陀寺像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每一块石板,每一扇木门都在诉说着一段段神奇的往事。

这里没有古木参天,没有塔楼成群,只有三殿一阁的南普陀不像一座大寺院,更像偏安于一隅的庙宇。但行走在石板铺成的道路上让人感觉到无比心静,不远处偶尔响起的钟声和林荫道上婆娑的树影里泛着斑驳的太阳光,更是让人置身于多彩的佛教世界中,安静、祥和。

距离大门几百米处即是天王殿门口,这里香火正旺,袅袅升腾起的烟雾中不知带走了多少香客的低语祈福。我径直踏入殿堂中央,映入眼帘的是两侧坐着威风凛凛、怒目圆睁的持国、增长、广目和多闻四大天王,他们手持琴无弦、伞无骨、剑无柄、龙无鳞,象征着风调雨顺。现才后知后觉地了解到,四大天王的法具不全是为风调雨顺,若圆满则天崩地裂。

而站在身旁的导游在给游客介绍时说四大天王也可以叫四大金刚。其实在佛教里并无四大金刚的说法,所谓的金刚只是在天王殿内安置金刚殿,供奉哼哈二将,这便是佛教仅有的二金刚。不管是四大天王还是四大金刚,民间已经约定俗成的叫法并不会改变事物的本质,就是每个人心中都有类似的神灵供奉着,在心灵空虚或寻求保佑时找到可寄托的东西,就够了。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当我踏上大悲殿时,不禁想起了佛家这句有名的偈语。

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端坐于莲花宝座之上,慈眉善目地俯瞰众生,可有谁想过她纵有千般变化、万般魔法也无法普度这众多的肉体凡胎。我默默地跪拜在香火中,寻思着「佛」的本意:佛左边是人,代表一切众生,右边是弗,意为弯弯曲曲;即只有忍受过无数次曲折的苦难,人才可以自渡。可惜世人都误解了佛的本意,在堆满了各色丰盛糖果的大殿前,同样挤满了热汗淋漓的善男信女,供奉也好祈求也罢,在佛眼中永远代表着虚无。

我睁开双眼,眼前的千手观音依然笑靥如花,只是在微笑的背后,藏着许多世人永远也道不破的禅机。

佛说,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在南普陀寺短暂的停留,可以从一草一木中读出佛的箴言,也看到了更真的自己。时光会流逝,但记忆可以停留,他日有缘再踏进南普陀,领会到的将是另一番情形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