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中医谈一谈运用真武汤治疗糖尿病(消渴症...

 新用户00887607 2020-03-19
老中医谈一谈运用真武汤治疗糖尿病(消渴症)
消渴,西医名之糖尿病。传统的中医学理论一直认为本病之病位以肺、脾、肾、三焦为主,病机关键是阴虚、阳虚为本,燥热或虚火为标;但经现代科学证实,胰腺才为本病之发病核心。受西医学理论的影响,目前在中医临床及科研方面,降糖一直是治疗及研究的重点,医者满脑子只是固态的理化检查结果,似乎已经忘却辨证论治这一动态的中医学理论精髓
《素问.》黄帝曰:有病口甘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于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清气,液在脾,令人口甘,此肥羹之所致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满,故其气上溢转,转为消渴。治之以兰,兰除陈气。
但临床中真正的这种“消渴”病我们有见过几例呢?
《灵枢》曰:嗌干,口中热如胶,取足少阴。《素问》又曰:足少阴之厥,则口干,溺赤。丹溪曰:胃虚谷少,则所胜肾水之气,逆而乘之,反为寒中,脾胃虚衰之火,被迫炎上,作为口疮。宜用理中汤加附子以治之。
陈士铎《石室密要》云:消渴之症,虽分上中下,而肾虚以致渴,则无不同也。故治消渴之法,以治肾为主,不必问其上中下之消也。消渴之症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皆肾水之不足也。倘用泻火止渴之药,愈消其阴,必至更助其火,有渴甚而死者矣。
治法必须补肾中之水,水足而火自消。然而此火非实火也,实火可以寒消,虚火必须火引,又须补肾中之火,火温于命门,下热而上热顿除矣。
方用引火升阴汤。元参二两,肉桂二钱,山茱萸四钱;熟地一两,麦冬一两,北五味子二钱,巴戟天五钱,水煎服。
此方火补肾中之水,兼温命门之火,引火归原而水气自消,正不必止渴而渴自除,不必治消而消自愈也。
李可《免疫系统病及代谢病的治疗思路和方法》:肥甘厚味致脾胃过劳,嗜食生冷则直折脾阳,二者均可导致脾气左升、胃气右降的功能下降
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虽口渴,但无舌红少津,反见舌淡有齿痕,苔滑或白腻罩黄之象,此为中土气化失职,气不化津,津不上承所致,非阴液亏少。

2型糖尿病的病因病机:
①过食肥甘,嗜食生冷
肥甘厚味致脾胃过劳,嗜食生冷则直折脾阳,二者均可导致脾气左升、胃气右降的功能下降,中气虚馁。
②少动多逸

③失治误治
不少中医拘于阴虚火旺之论,不详阴阳,寒热真假,妄投清热泻火、滋阴润燥之剂。寒凉之剂首伤中宫,太阴告急,脏腑失养,少阴之气亦不保。消渴者燥热为标,阳虚为本。阴津精血易再生,阳气耗损难恢复。
④房事不节
脾阳之根为肾中元气,中土为釜,肾之元气为釜中之火,腐熟水谷,运化精微全赖此火。
2型糖尿病,虽病在三阴,但统于太阴。肾中阳气,通过厥阴风木的调动而上入脾,通过脾气之升则达上焦。

临床数十载,接触治疗过许许多多消渴病人,久施养阴清燥之品罔效。细审其证,确无阴虚之明证。虽口渴,但无舌红少津,脉细数,反而是多舌淡胖有齿痕、苔薄滑,脉沉细之象,且每多有阳虚寒凝诸症。其口渴者乃因肾阳虚衰,气化失职,气不化津,津不上达所致;有降无升,故小便清长;脾不散精,精微不布,随小便排出,故多食善饥。
于此,医圣《金匱要略》有明示:“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以药测证,显系肾阳虚衰,不能蒸腾律液,气虚不能化气摄水,温肾健脾以化饮,消除致渴之源。
救治肾阳虚衰,首选仲景真武,《伤寒论》太阳病篇用于治太阳病误汗,传入少阴,乃为救误而设;少阴病篇则用于治疗肾阳衰微,水气不化。气不化则津不行,津不行则渴不止。阳回则津回
临症方用大辛大热之附子,温肾助阳化气;茯苓、白术健脾渗湿,白芍敛阴和阳,生姜味辛性温,既可协附子温肾化气,又能助苓术健脾和中,共奏温和化气之功。可谓不生津而津自回,不滋阴而阴自充,初学者实难领悟,细细研揣则回味无穷。
所以治疗上总要审寒热之真伪,辨虚实之异性,以护养正气为要。
清·柯琴认为真武汤有“壮元阳以消阴霸,逐疏垢以清水源”之功,我辈取真武温肾阳以化气,利水湿以止渴。
当前时药效微,用量过小则杯水车薪,形同隔靴搔痒,无济于事。制附子,用量多在30g以上,最多用到240g(煎煮需加开水先煎两小时以上,且中途不可加冷水),方可奏效。茯苓、白术亦多在50g至100g。经方无需有大的增减,对于阳虚而阴竭者,需配人参、白芍、山萸肉,气阴双补,乃克有济。配伍适宜,效果方佳,神而明之,存乎于人。
《医门法律》云:“凡治消渴病,用寒凉太过,乃至水胜火消,犹不知反,渐成肿满不效,医之罪也。”为医者不可不察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