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糖尿病从寒消论治(理论探讨)

 学中医书馆 2022-04-01
     近代有关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即“消渴”)的论述很多,多数医家偏执于阴虚液涸、火热炽盛之说,使滋阴清热之法成为治疗糖尿病的唯一正治之法。笔者认为,糖尿病应从寒论治,病机以阳虚为本,位在脾肾:温脾肾、助双化(脾之运化、肾之气化)为正治之法。

    有关寒消的论述可追溯到《内经》“肺消”证。《素问.气厥论》“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提出了肺消是因寒而致,其主症为饮多尿亦多。《金匮要略·消渴》“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阐明了饮多尿亦多的治法在于温肾化气。可见肺消,即“寒消”也。寒消的发病机理,前贤更有精辟论述。《景岳全书》“有阳不化气,则水精不布。水不得火,则有降无升,所以直入膀胱,而饮千溲二,以致泉源不滋,天壤枯涸者,是真阳不足,火亏于下之消证也。”清代何梦瑶《医碥》“其人命门火衰,不能蒸动肾水与脾胃中谷气,以上达于肺。故上焦失润而渴。其所饮之水,未经火化,直下膀胱,故饮一溲一。”可见寒消的发病特点是饮

    多尿亦多,这与热消口渴多饮尿少甚至无尿迥然不同。

    糖尿病患者的症状特点是饮多尿亦多,临床上单纯的上消型糖尿病是不存在的,单纯的中消或下消型糖尿病也是很难看到的,而三消并病型糖尿病是最为多见,常常是随饮随尿,随尿随饮,渴不止;且多食,但不能解其饥、肥其体。可见糖尿病患者尽管有大量的饮食进入人体,但不能被人体所利用,究其原因,责之于寒,位在脾肾。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水谷入胃,得脾气之转输而充实四肢,滋养肌肉。糖尿病患者能食多饮,是胃不弱;食而不解饥、饮而不解渴,是脾寒失运不能转输之故,也即“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

    肾主气化、蒸化水液、固摄膀胱。肾阳不足,不能蒸水化气,气不化津,津不上达,则口渴不止。气化失司,膀胱失摄,则尿多。水谷的消化吸收,虽在脾胃,却有赖于肾的温煦,釜底无火,则虽能受纳,而不能腐熟转运。况肾为胃之关,关门不利,谷气下泄,胃中空虚,则饥而欲食,随食随泄,随泻随饥,而成消谷善饥之证。可见肾气虚弱,命门火衰,则上不能蒸化水谷以濡润于身,下不能固摄精微水液以职司开合,造成水谷之气不能由脾达肺而直趋下源,下源不固,精微水液随小便而出,终成寒消。

    由上所述,糖尿病属寒消,阳虚为本,位在脾肾是其病机根本。温脾肾、助双化为治本之法。虽然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阴液的大量丢失,加之化源不足,必然造成阴亏肺胃燥热的状态,但他毕竟是疾病发展的结果,而非本质。故此,滋阴清热润肺胃,仅为兼治之法。

    笔者自拟“双化汤”温脾肾、助双化。药用:黄芪30g,干姜10g,附子10g,苍术10g,厚朴6g,熟地黄15g,山茱萸15g,山药15g,白芍15g,葛根15g,升麻6g。方中黄芪、干姜、附子益气助阳,化气生津;苍术、厚朴健脾助运,转输津液;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益肾填精,固摄下源: 白芍敛阴和阳;葛根、升麻鼓舞胃气,生发清阳之气,以助布化津液。若口干、渴甚等肺胃燥热之证明显者,可酌加生地黄、沙参、石斛、玉竹、知母、天花粉等;若兼有高血压、冠心病,可酌加夏枯草、丹参、郁金、水蛭等;白内障视物不清者加谷精草等:

    便秘者加大黄等;腹胀便溏或双下肢浮肿者,酌加白术、茯苓、泽泻、大腹皮等。笔者自1989年以来用此方治疗糖尿病获得满意疗效。

    典型病例:患者,女,41岁,农民。1989年7月16日初诊。患者素体丰满,精力充沛,近半年来易饥,食量渐增,身体渐瘦,疲乏无力,口干多饮,饮水量逐日增多,常半夜干渴致醒,饮后方能入睡,尿量极多,伴耳鼻眼干痒灼热。大便先干后软,舌红苔薄少津,脉浮数略显无力。查尿糖(++++),空腹血糖16.63mmol/L。证属脾肾阳虚、双化失司,兼肺胃阴亏燥热。治宜温脾肾、助双化,兼清润肺胃。用双化汤加天花粉15g,五味子10g,沙参15g。每日1剂,嘱注意饮食起居。服药5

    剂,渴饮大减,食量小便渐少,效不更方,继用7剂,口鼻眼耳已不干热,饮食二便正常。 查尿糖(—),空腹血糖6.55mmol/L。前方研末水泛为丸,日服3次,每次6g,继服善后。随访5年,未见复发。(周 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