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普爱卿丨野菌飘香的岁月

 香落尘外 2020-03-19

本文已授权本平台发布

野菌飘香的岁月

文丨普爱卿      版式设计丨强哥

还没等我晃过神来,闷热而又潮湿的夏季便迫不及待地踏着春天的尾巴闯来了。几场不期而遇的雨忽然光临了久旱干渴的西南大地,那些深山里的精灵——野生菌,就随着落地的雨水探出憋闷坏了的小脑袋。这不,小城的街头已经陆续出现了它们的身影。那些来自山野的农人们在闹市街头随地铺一张塑料布,把他们从林间采来的菌子分类摆放,任由顾客一一挑选。看着那一堆堆鲜嫩的带着山野气息的菌子,我不由得想起了儿时在老家那些深山老林里找菌子的事来。 

我的老家地处滇中腹地的山区,那里高山连绵起伏,森林广阔茂密,气候温暖湿润,非常适合野生菌的生长。每年一进入夏季,原本不温不火的太阳竟像喝了烈性老白干的彝家汉子一般爆辣起来,这时的雨也如同三岁小孩的眼泪,隔三差五,淅淅沥沥,说来就来。几场暴晒再加上几场暴雨的滋润,老家那连绵不绝的山头上便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一窝窝,一簇簇五颜六色,形状各异的菌子来。水边长大的孩子爱戏水,山里长大的孩子爱爬山。对于山里的孩子来说,爬山钻树林就像猴子爬树一样敏捷,童年时代,在家乡的莽莽森林里,上山拾菌就成了一件快乐无比的事。 

天刚蒙蒙亮,伙伴们就起床了,带上点头天晚饭吃剩下的冷饭和咸菜,我们吆三喝四,呼朋引伴,一路欢笑着往山野里走去。山野里来得最早的菌子要数那些长在枯树朽木上的香蕈和木耳,还有随着草芽一起钻出土面的,如同一个个白色小圆球一样的“马皮泡”和“牛眼睛”,被我们捡回家之后便成了乡村农家第一顿尝鲜的菌子。紧接着,牛肝菌、香栗头、红葱菌、白葱菌、青头菌、胭脂菌、背土菌、火炭菌……各种各样的菌子也在一场又一场的雨水滋润下纷纷闪亮登场。伙伴们争先恐后地在灌木丛里、茅草窝里、松树林间、荒草地上猫腰找寻,那些菌子伸头探脑,像家族式的,扶老携幼紧密地簇拥在草丛周围,排着不规则的队伍,像些惹人怜爱的婴儿,胖乎乎的,可爱极了。有眼尖的伙伴发现了第一朵菌子便会大声惊叫起来:“哦,这里有一朵菌子。”听到叫喊声,正在附近弯腰找寻的小伙伴们便会一窝蜂地跑过去,把他周围的草丛翻个遍,往往会得到收获。有时也会有调皮的小伙伴搞个恶作剧,明明没发现菌子,却故意大声叫嚷:“哦,这里有一大片菌子,赶快来拔呀!”等小伙伴们忙不迭时地赶过去,才发现上了当,于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大笑起来,欢快的笑声在幽静的山谷里久久回荡。

我们最爱的是牛肝菌,因为牛肝菌能换钱。除了牛肝菌之外的那些菌子统称为杂菌子,伙伴们见了之后便会飞起一脚把它们踢个稀巴烂,这样的举动往往会招致大人们的一顿臭骂:“小背时儿子,你们不要的菌子可以留下来给别人捡,为什么要踢烂掉呢?”捡回家的牛肝菌,那些鲜嫩的小骨朵二十多元一公斤,削干净根部的泥土就可以卖给街头收鲜菌的小贩。长老了的牛肝菌,母亲把它们切成薄片,再用簸箕、筛子盛起来放到太阳底下晾晒,有时为了让菌片干得快些,也会把一簸箕一簸箕的菌片端到烤烟房里烘干。烘晒干之后的菌片便卖给那些进村入户收干菌片的小贩,价格不错,好一点的菌片可以卖到一百多元钱一公斤。有时为了多卖几元钱,鬼精灵的我们会把一些跟牛肝菌相似的菌片掺杂进去,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我们的这点小把戏往往骗不过小贩们的火眼金睛,精明的小贩往往会把那些“冒牌货”拣出来之后才过秤,让我们的诡计没能得逞,好生失望,白花了半天的功夫。由于我们小孩子眼尖,跑得快,所以菌子找得特别多,有时一天下来卖个百八十元的菌子钱也是稀松平常的事,一季菌子找结束,下一年的学杂费,书纸笔墨钱已绰绰有余,甚至还可以买上一套新衣服和一双新球鞋穿上高高兴兴地满村子乱逛。

    有时母亲也会吩咐我说:“把篮子背大些,只要吃得的菌子都拿回来,可以晒干菌子或腌了吃呢。”于是原先那些被我们看不起的杂菌子也会被我请回家,母亲把它们一一清洗干净之后放进开水锅里焯熟,捞起后沥干水分,揉上盐巴、辣子、花椒之类的作料腌起来,不用多长时间便成了一道鲜香爽口的腌菌子。有时,母亲也会把吃不完的杂菌子清理干净之后晒干,收起储存,逢年过节或缺少蔬菜时抓一把出来用温水泡发,洗净炒食,也别有一番风味。如果运气好的话会捡到鸡枞或干巴菌,这是野生菌里最高档的菌子,母亲把它们清洗干净后撕碎,再放进油锅一炸,便成了香喷喷的鸡枞油或菌子油,每逢煮面条或米线时,挑一点到碗头上,整碗面便会香味大增,催人食欲。

在我的老家有这样一句乡谚:要吃菌子满山跑,要吃鸡枞找旧窝,可见找菌子确实是一件挺辛苦的事,凡是鸡枞菌子的生长,都与雨水、气候的变化有关。如果想要捡到更多菌子,就必须摸清它们的生长地点、生长的时间与规律,谁能勤快、赶早、眼尖,谁就能收获更多菌子。每年一到出菌季节,每天还不等天亮,乡人们不分男女老幼,就像赶集似的纷纷涌进山里,于是在老家那茫茫林海里便出现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景致来。那些来来往往的捡菌人就像是一把把梳子,把一片片山林和荒草地从山头到山脚横竖梳理了无数遍。而老家的大山这时也会变得十分慷慨与公平,不论男女还是老幼,不论贫穷还是富裕,都会赐予家乡人一份沉甸甸的收获。不管人再多,山上的菌子就像打不干的井水,摘不完的野果一样,一茬又一茬养育着山里人。正所谓千人有千份,万人有万份,从不会让人落空。捡菌子卖菌子成了家乡人除烤烟收入之外又一个重要的经济来源,乡亲们靠捡菌子卖菌子换回了大把大把的钞票,建起了崭新漂亮的小洋楼,买来了冰箱、彩电、摩托车,过上了与城里人一样舒适的日子。

    现如今,我已离开家乡的大山好多年了,可上山捡菌的兴致却丝毫没有减退,每年一到野生菌生长的季节,我总会约上三五好友,驾着车子到我栖居的小城近郊的山林里去捡菌子,随便爬上一座山头,都能捡到不少野生菌。这真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既可以在繁忙工作之余呼吸山野气息放松身心,又可以重温那儿时的拾菌之乐。

作者简介

普爱卿,教育工作者,喜欢阅读,思考,闲暇写写小文,书写人生感悟,记录生活点滴。

 

香落尘外管理团队

主编:湛蓝

总监:子寒

顾问:蒋新民  清风明月  崔加荣

排版:强哥   凤尾

审稿一组: 铜豌豆  柳外斜阳  

审稿二组:连云雷  风碎倒影  无兮

终审,校对:烟花  清欢

播音:从前慢  魏小裴  向日葵的微笑  过往云烟

稿费:湛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