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善战者求之于势

 教育专家谈教育 2023-07-08 发布于浙江

​善战者求之于势

——《孙子兵法》的现实意义

陶华坤

《孙子兵法》被誉为“兵书之首”,蕴含了极为深刻的谋略与智慧;它被历代军事家用于指导战争实践,其基本原则早已渗透到商业竞争、企业管理、体育竞赛、外交谈判等诸多领域。

1.止战:随时准备打仗 以战止战。

十九大报告指出,“有效塑造态势、管控危机、遏制战争、打赢战争”。瑞士几百年来未发生战争的经验告诉人们,随时准备战争,才能避免战争。不战而胜是战争的最高境界,善战者追求形成有利的“势”,“势”就是按照我方建立优势、掌握战争主动权,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适应措施。“能战方能止战,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是“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

打赢现代战争,必须建成坚不可摧的心理长城。“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谋势、造势,就是追求不战而胜,或为战则必胜创造有利的形势与格局。用兵作战,就是“诡诈”。利而诱之,乱而取之。要攻打对方没有防备的地方,在对方没有料到的时机发动进攻。选择优秀人才去适应和利用已形成的“势”,避虚击实,以多胜寡。机动灵活,出奇制胜。

2.秘诀:将国家利益最大化

《孙子兵法》是中国战略文化的重要智慧之源,“上攻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次伐城。”攻其不备,出奇不意,此兵之胜不可先传也。没有取胜的把握不能用兵,不到危急关头不要开战。国君不可因一时愤怒而发动战争,将帅不可因一时的气愤而出阵求战。符合国家利益才能用兵,不符合国家利益就应停止。战争有其利,也有其害。因此,必须慎重对待。

《孙子兵法》重战与慎战相统一的战争观,启发现代战争思维,高度重视国家安全问题。“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把战争看做关系军民生死、国家存亡的大事而加以认真分析研究,要求对战争持慎重态度。主张对敌对国家可能的进攻,必须做好准备,也就是对战争要“有备无患”,把政治作为决定战争胜败的首要因素,努力将国家利益最大化。

3.借力:战争就是力量的搏杀

战争就是借力争利。战争是国家利益导向下的力量博弈,为何而战、以何为战,是贯穿战争发展不变的主题。战争打的是人力、物力、财力,是科技力的较量。孙子认为,进行战争要从政治、经济、军事、自然条件、气候等方面出发,立足于国家的全局,认真分析战争利弊,从士气上摧垮敌人的斗志。猛虎不蹲坐于低洼的地方,雄鹰岂能立于柔软的枝头?

借力于国,战争就是力量的搏杀。孙子提出治军“四秘诀”:治气、治心、治力、治变,领导者做到“明其人、得其性、御其心”。明察秋毫,成竹在胸。善于用兵的人,恩威并施,能使全军上下携手团结如同一人,无往而不胜。总之,《孙子兵法》所总结和揭示的战争普遍规律和基本的战略战术原则,具有超越时代的思想性和创造精神,对现代战争仍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