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丽的河曲长城

 雨神2014 2020-03-19

2019-09-04

石城隘口

    河曲地临黄河中上游,处于北方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冲突与融合的前沿,有“陕东重镇”、“晋右严疆”之称谓,历史上战略地位尤为重要。

《山西通志》载:河曲长城,从偏关寺沟沿黄河至石梯隘口止,全长55公里。另从河曲水西门口隔河与府谷梁龙头村逐鹿台相接,又向陕西麻镇延伸,最后抵达宁夏花马池,与整个延绥长城共同构成明代军事防御体系。这些长城不仅筑有烽燧、望楼等军事设施,而且还筑有驻军防守的小城,构成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河曲长城沿线建城两座,堡七座,渡口九处,边口二十五处。河曲长城是美丽的,无论从修筑之形制还是从历史地位,还是文化之内涵,在山西乃至全国长城界,皆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与学术价值。

壮美的形制

长城,论外形首先是一种古建筑,用黄土和砖石共同建成的古建筑。就是这种简单的建筑材料,经过劳动人民的巧手与智慧,不仅修筑成体量庞大的、实用的军事设施,更是一种几近完美的艺术品。

——从建筑用料上看,有石砌长城、有土筑长城、有砖砌长城、有土石混筑长城。

——从建筑形式上看,有墙体形状的长城、有依托险要的山崖代替的长城,还有城堡、烽堠、墩台、马面等。

——从运用的艺术来看,有体现在墩台门券上的砖雕艺术,有体现在匾额、柱础上的石雕艺术,有体现在城楼结构中的木雕艺术。

——从和山体沟壑的结合上看,合理地适应了地理形制随山峦跌宕起伏。

建于明万历年间的河曲护城楼,有“九窑十八洞”之称。门额石匾上刻“镇虏”两个榜书大字,四边悬浮砖雕花蔓,雕刻工艺精细,楼内俱为条砖窑洞,布局奇特,造型美观,如此精美完好的“九窑十八洞”在山西乃至全国屈指可数。

河曲石城隘口长城,是明王朝在沿黄河险要之处而筑的重要边口。他处于寺沟峭壁悬崖上,盘盘石径,道道险隘。是山西黄河畔上最美的石砌长城之一。

崇高的地位

河曲长城作为长城沿线上的一个重要结点,起着捍卫山西,屏藩京师的防御作用。这段长城与黄河不离不弃结伴并行55公里,是万里长城离开大海后第一次与黄河拥抱并行,有“双龙并行”之美誉。河曲长城是山西黄河边上重要的文化景观之一。与整个长城被视为人类文明之奇迹。

深厚的文化

河曲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处于防御鞑靼、瓦剌的第一线。是明长城九边重镇山西镇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军事防御上有非常重要的战略位置。由战事、商贸、民族交融积淀下的长城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积淀在河曲长城的文化有:

——宋代杨家将火山军北击辽人的可歌可泣的故事, 至今,距河曲旧县村二里之遥的火山村还有老火山王杨衮用过的炼鞭炉,演武场、点将台等遗迹。

——在旧县城还上演了明末官民共同抵御贼寇王嘉胤、吴廷的悲壮惨烈故事。

——在楼子营娘娘滩至今流传着一位皇妃-薄姬潜居教化乡民的传说。

——在河保营(明时称灰沟营)西门上的古渡口——西口古渡曾上演了清代苦于生计的边民,由于当时连年大旱,纷纷背起行囊从渡口溯河而上,背井离乡远走河套的悲壮故事。从而成就了后来的天下黄河第一曲《走西口》。正是走西口边民的探索,由贫穷到富裕,西口古渡由河曲长城边上的一个小市口进而发展成清末至民国时期的水旱码头,成就了富甲天下的晋商。是河曲由内敛的农耕生产向外拓的商贸发展迈出的重要步伐,是河曲人的创业史、奋斗史、致富史。

回望历史,曾经的这里:火山军烽烟弥漫,寇氛满满,胡马长嘶,兵戈相接;走西口的哥哥坐在船头与妹妹依依惜别踏上西口路;水旱码头上商贾辐辏,船只如鱼穿梭之繁华……一声声,一幕幕俱成往事。俱住矣,夕阳下一道古老的长城边墙残垣,倒影在黄河水中继续诉说着那“至今魂映黄河水,犹似当年血战红”的不朽传说!

峙沟段长城

河湾古渡口龙王庙

四旦坪敌楼

船湾烽墩

石梯隘北口

                                                                                                                    (王铭摄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