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脊柱-骨盆固定术

 butcher007 2020-03-20

导致骨盆后环不稳常见的骨折部位:

脊柱-骨盆固定术式介绍

Galveston technique

(加尔维斯顿技术)

即“L”棒技术,其核心技术是脊柱“L”形棒插入双侧髂骨内。

1982年由 Allen和Ferguson首先报道,最初主要用于长节段脊柱侧弯矫形固定手术。Galveston(加尔维斯顿)技术是其它脊柱-骨盆稳定术的基础。

经典Galveston技术是将鲁克杆(Luque Rod)折成“L”形插入双侧髂骨内,近段通过椎板下钢丝与腰椎固定。髂后上棘(posterosuperior iliac spine,PSIS)下缘开口,“L”棒从入点斜向下外插入,尽可能靠近髂骨最远段,以获得最大、最长的骨内通道,远端约在坐骨大切迹上方1.5cm以内。

标准的Galveston 技术选择用的是6.25 mm直径的光滑棒,但可根据患者髂骨厚度及大小,棒的直径也可选择4.75-6.35 mm,插入深度至少6cm以上,理想深度为9-10cm。随着现代脊柱内固定系统的发展,应用该固定原理,脊柱钉棒系统已逐渐代替了Galveston技术最早使用的鲁克杆及椎板下钢丝。其主要优点是可腰骶部纵向牵伸、提供后环垂直稳定和对抗前屈应力,且内植物无明显突起。该技术由于冠状面上棒是分散的,能保证骨盆上的基础更宽\更稳定。其缺点在于跨越了非融合的骶髂关节,可能造成疼痛;需要根据不同患者的腰、骶、髂形状进行耗时的弯棒;且光滑的棒子在髂骨内把持力差,随骶髂关节的微动在髂骨内、外板之间的松质骨内易出现“雨刮器样”(windshield wiper)微动;容易拔出;无骶骨固定组件、两棒间无连接导致抗旋转差等缺陷。后来,有人通过加用远端横联(Koreska,1989)、SI椎弓根钉(Marchesi D,1997;Sink EL,2003)等办法对Galveston技术逐步进行了增稳改良。


Dunn-McCarthy技术

即“S”棒技术,其设计理念是“S”形棒骑跨在双侧骶骨翼上。

该技术由Dunn  McCarthy  1989年提出。哈氏棒(Harrington Rod)或脊柱钉棒钉棒系统在远端折成“S”形弯曲,于L5横突和髂骨之间松解腰骶韧带后,骑跨在骶骨翼上方。近端可通过椎板钩或椎弓根钉与L4连接固定。主要用于长节段脊柱侧弯矫形固定手术

该技术无需干扰髂骨及骶髂关节,创伤较小;除具有Galveston 技术类似的纵向牵伸和支撑作用外,利用骶骨前方部分的杠杆原理,可对抗前屈应力。但不能提供足够的过伸、旋转及侧屈稳定性;也不能矫正骶髂关节骨折、脱位所致的垂直稳定。另外,“S”棒技术据报道单侧有14 %L5神经根损伤风险(Walick KS,2008)。随着现代钉棒系统、骶髂螺钉及三角固定等技术的发展,Dunn-McCarthy技术现在也较少使用。


骶骨螺栓-脊柱骨盆髂骨间固定术

(Sacral bars and spinopelvic transiliac fixation,STIF)

STIF由King AG于1996年提出。“L”形脊柱钉棒末端有螺纹设计,在S2水平穿过髂后嵴,通过螺母固定在髂骨,此处结构与骶骨螺栓类似。双侧钉棒在下腰部通过横联进行连接。

该技术是骶骨螺栓(骶骨棒)与Galveston 技术的融合,可避免Galveston 技术的棒在髂骨内“雨刮器样”(windshield wiper)微动及拔出;也可避免骶骨棒的相关固定缺陷。STIF的主要缺陷是骶部隆起的内植物对皮肤软组织的磨损、甚至形成骶部溃疡(King AG,1996;2000)。


 腰-髂(髂骨钉)固定术

髂骨钉螺钉进钉点在髂后上棘(PSIS)上2 cm,此处需咬除部分髂嵴以埋头。

螺钉直径6-8mm,植入深度50-70 mm,钉头指向坐骨大切迹,由进钉点斜向外下拧入髂翼。也有人建议进顶点自PSIS、钉头指向髂前下棘(anterior inferior iliacspine AIIS)可提供最长的植入通道,但这仅在髂翼比较平直的个别患者才有螺钉全程在骨内的安全保障。近端通过椎弓根钉及连接棒与L5、或(和)S1固定;髂骨钉通过侧向短横联与双侧纵向脊柱棒子相连接。


髂骨螺钉较第一代脊柱骨盆稳定技术Galveston的光滑棒少了内植物自髂骨拔出或切出(cut-out)的风险。文献报道直径8 mm髂骨钉较标准 Galveston 技术 6.25 mm直径的光滑棒锚着力强至少三倍(BerryJL,2001Schwend RM,2003)。

  有人通过加用S1椎弓根钉(Marchesi D,1997;Sink EL,2003)等办法对髂骨钉骨盆-脊柱固定技术逐步进行了改良,趋于三骨四点固定(four-point fixation)的腰-骶-骨盆固定术(如下图)。


骶骨翼髂骨钉-脊柱钉棒系统技术

骶骨翼髂骨钉(Sacral alar iliac techniqueSAI)由Sponseller PD2007推荐使用。SAI骶骨螺钉的进钉点在S1骶后孔尾侧、远端1 mm;螺钉在横断面上内倾40°、矢状面上头倾40°植入。一般螺钉深度70-100 mm ,螺钉直径7.5-10 mm

该技术的骶骨进钉点与骶岬平齐、纵向与椎弓根钉入点在一直线,这样可不使用侧向短横联。此进钉点低于髂后上棘(PSIS)约15 mm,从而较Galveston 技术及髂骨钉减少了突出的钉尾对骶部皮肤、软组织的摩擦和破溃并发症。骶骨翼-髂骨螺钉较髂骨钉更倾斜、也较髂骨钉对骨有更好和抓持力,因此,抗拔出力量较髂骨钉大。但该螺钉经骶骨翼而未经椎弓根,因此,有松动及干扰骶髂关节导致骶髂关节疼痛等风险(OBrien JR,2009SponsellerPD,2010)。

         近期,又有学者 报道了S2骶骨翼髂骨钉(Sacral 2 alar iliac techniqueS2AI)技术,如下图(JH Park,2015)。


骶髂螺钉-脊柱钉棒系统技术

骶髂螺钉固定术详见本公众号2017-12-5日文章。骶髂螺钉可与脊柱钉棒系统通过侧向连杆进行连接或与其它脊柱-骨盆固定系统形成纵横结合的三角固定(三角固定详见本公众号2017-10-20文章)。



腰-骶-骨盆固定术四点固定技术

四点固定即腰-骶-骨盆固定(lumbo-sacro-pelvic fixation,LSPF),即在双侧髂骨钉的基础上,再加2枚骶骨钉(S1椎弓根钉或SAI)或骶髂螺钉,可加用横联,能够牢固固定腰、骶部及骨盆,对Denis-Ⅲ型骨折的“U”形、“H”形及横形骨折(即自杀跳楼骨折)非常必要。


最宽脊柱-骨盆固定术

Maximum width (MW) spinopelvic construct

1999年,Arlet等在腰骶矫形术中将两种腰骶部稳定性最强的两种措施——骶髂螺钉、髂骨钉相结合,推荐最大宽度脊柱-骨盆固定装置(Maximum width spinopelvic construct)。

该技术生物力学最稳定,但缺陷是腰骶部内植物的隆起更明显, MW主要用于腰骶复合体的矫形手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