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辨别优质茶和劣质茶,请收好这份带“味道”的气味描述清单!

 小陈茶事 2020-03-20
如何辨别优质茶和劣质茶,请收好这份带“味道”的气味描述清单!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嗅觉是人体五感中最容易被忽略的感官,但却是最容易唤起记忆的感官。

行走在路上,突如其来的一阵气味,湿润的泥土,被修剪的青草,被雨水打湿的桂花树,让人思绪飘远。

这几组嗅觉记忆混在一起时,能让人回想起在乡间的某处山坡,清晨散步,空气里弥漫的阵阵甜香。

当时的微光和远处的鸡鸣声,伴随着嗅觉回忆,清晰的浮现起来。

嗅闻,真是种神奇的感官体验。

特别在旅途中,一路上的很多回忆,除了照片外,回想起来最难忘的是脑海里深深留存的嗅觉记忆。

这种独特的气味,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和当时的天空,树木,花草,周围的环境和当下的心境,杂糅在一起,共同存在着。

如何辨别优质茶和劣质茶,请收好这份带“味道”的气味描述清单!

喝茶过程中,也有这般难忘的嗅觉回忆。

某个雨天,花瓶里新插上一束黄玫瑰,煮一壶药香沉郁的老寿眉。

回想起来,依旧能联想起那满屋子的风声雨味,玫瑰花香,老茶的药香和陈香,粽叶香,心旷神怡。

若说,好茶的回味,让人充满眷恋。那么关于劣质茶的回想,则是段让人皱眉头的记忆,太糟糕了!

打开回忆的匣子,劣质茶那千百种难闻的气味,闷臭味,酸涩味,霉味,一一浮现,顿时间,舌面上仿佛留着那化不开的苦与涩滋味,掸也掸不开。

可见,难闻的气味,是劣质茶最为明显的感官信号,无论绿茶,红茶,白茶,黑茶,武夷岩茶,都是如此!

接下来,茶友们可要多留意,以下是一份带“味道”的气味描述清单!

如何辨别优质茶和劣质茶,请收好这份带“味道”的气味描述清单!

《2》

气味关键词一:焦臭味!

又焦又臭的气味,是什么样的喝茶体验呢?

在开始泡茶时,干茶状态下嗅闻,像闻一截烧焦的木头味,闷闷的。

能让人联想到大火吞噬过后的山林,了无生趣,毫无清新舒适的植物本味。

注水后,在沸水的热力作用下,这股子焦臭味越来越明显。

闻起来是带焦味、炭味、烟味、苦味、种种烧焦之后的气味。

像一截湿木头扔进烧得很旺的火堆,散发出来的气息。

又像烤地瓜时,最后往木炭堆洒上一盆水灭火,通红的木炭被水咽湿的气味,

又好像某次失败的下厨经历,忘记关火,米饭焦黑一片,硬邦邦的附在锅底,大米焦黑碳化的味道。

从远古时期,人类学会使用火种处理食物时,就已经形成这样的意识,烤焦的食物,不能再吃!

如何辨别优质茶和劣质茶,请收好这份带“味道”的气味描述清单!

伴随着代代的传承,人类对焦味的天然厌恶,早已是根深蒂固。

喝茶时,若是遇上这般焦臭味的茶,脑海里最早浮现出来的鄙夷声音,必然是,这样的茶不能再喝!

若是为了试茶和评茶,捏着鼻子勉强喝一两口茶汤,汤水入口瞬间,烟火味和腥臭味,直昂昂的冲鼻而来,让人只觉得口里嘴里都是土腥味和烧焦的菜叶。

嗅觉感官如此差劲的茶,让人能对其好感度,直降为负数。这时哪怕是再好的山场出身,再强的品牌宣传都无法让人挽起一丝丝好感。

茶叶产生焦臭味的原因,常出在工艺缺陷上,有三种可能:

一是茶叶杀青的时候温度过高;

二是烘干时的温度过高或是将过长;

三是武夷岩茶焙火时,火候掌握不当。

在茶类中,这类容易出现焦臭味的劣质茶,常见的代表为武夷岩茶、黑茶等。

如何辨别优质茶和劣质茶,请收好这份带“味道”的气味描述清单!

《3》

气味关键词二:辛辣味!

辛辣的滋味,往往给人一种霸气的感觉。

辛且辣的刺激,直冲鼻腔,真是够呛!像是喝一口辣椒水。

喜欢吃辣椒的朋友,可能会觉得辛辣味其实并非是种坏的味道。

接受不了辣味的朋友,可能要被这带辛辣味的茶,呛得出乎意外,呛得怀疑人生。

就像吃一道青椒炒鸡蛋,原本以为这道菜不辣,放心大胆的夹一大块,吃入嘴里,却不想那青椒却是夹生的,火辣辣的滋味,将味蕾麻痹,仿佛是吞了把刀子,真是遭罪!

如何辨别优质茶和劣质茶,请收好这份带“味道”的气味描述清单!

火辣的滋味,好这口的人,对此乐此不疲,不爱吃辣的人,对此避之不及。

春寒料峭,空气里还带着潮湿,这样的天气下,烫一锅正宗的重庆火锅,别有快意。

但要在喝茶上,喝到这股辛辣刺激的味道,真真让人无法接受。

尤为是这股辛辣感,出现来以温和著称的红茶,以鲜润著称的白茶上。

这两类本该走温情清新风格的茶,怎会如此风味大变呢?

红茶、白茶上出现难闻的辛辣味,通常是茶的品质有问题。发酵不到位、制茶或是储存过程中出现差池,导致茶叶吸附水汽,吸附异味,都有可能以致生出辛辣味。

红茶中出现辛辣味,通常是发酵没有做到位,使用了高温进行干燥。

而白茶中出现这股违和的辛辣味,大致原因在于制茶过程中,萎凋不到位,茶叶带出青味。或是保存不到位,吸附和水汽和异味的结果。

如何辨别优质茶和劣质茶,请收好这份带“味道”的气味描述清单!

《4》

气温关键词三:酸臭味!

酸臭味是怎么样的体验?

像一缸子腌坏的酸菜味,又似梅干菜受潮变质的气味。

当茶叶中出现酸臭味,通常是质变后的一大弊病体现。

在茶类中,无论是什么茶,在正常品质下,不会生出如此难闻的酸臭味。

酸,通常是发酵的产物。

像是米醋的制作,原本没有任何酸味的大米、高粱米,经过酿醋发酵,能酿出浓郁的酸味。

不同的茶,制茶工艺不同,发酵程度也不尽相同。

正常品质下,有的茶叶,出现适量的酸味是正常的,喝起来让人觉得舒服,如果酸香等。

而难味的酸臭味,比起舒适的茶酸味,判若云泥之别。

酸臭味的茶,喝起来让人浑身上下,每个细胞都充满抗拒。

如何辨别优质茶和劣质茶,请收好这份带“味道”的气味描述清单!

闻起来是发酸的,发臭的,发馊的,发闷的,十分可怕!完全就是变质的产物。

茶叶中,生出酸臭味,通常是茶叶内含水量过高,水汽发酵的产物。

在制茶萎凋过程中,茶青闷堆时间过久,或是茶青堆得过高过厚,茶叶片自然呼吸作用发生热量,促使闷堆下的茶变质。

再或者,买到还未烘干的茶,后期密封储存过程中,茶叶自身多余水汽逸出飘散,弥漫在四周,又闷又潮的环境下,使得茶叶变质,这样由内而外引起的受潮变质,哪怕储存过程中再用心也无力挽回。

最后,茶叶保存过程中不细心,存茶环境过于潮湿,或是包装没有严格密封,茶叶跑气受潮,生出酸涩怪味。

这样的酸涩,酸臭的难闻气味,会出现在大部分受潮变质的茶叶中,无论绿茶,红茶,白茶,黄茶…

遇到这样酸臭味的茶,茶友们可要注意敬而远之!

如何辨别优质茶和劣质茶,请收好这份带“味道”的气味描述清单!

《5》

气味关键词四:泥土味、尘土味

泥土味,单从字面上想象,不少人能联想到雨后泥土的清香清润气味。

然,这里提到的泥土气味,并非如此,而是带腥味、带臭味、带酸味,像是腐殖质过于发达的泥土气味。

灰尘的气味,常能够起不少人不愉悦的回忆。

若是有鼻炎,或是灰尘过敏的朋友,回想起来,就能觉得鼻子发痒,难受。

像是进入间很久无人居住的老房子,蛛网密布,各处都落满了灰。

又或是在干旱的季节,走在大马路边上,刮起一阵风,扬起灰尘直打在人的脸上。

亦或是,工作环境很恶劣的工地作业环境,满是扬尘。

如何辨别优质茶和劣质茶,请收好这份带“味道”的气味描述清单!

这样的泥土味和灰尘味,出现在茶叶中,常让人感觉全无美好体验。

哪怕是看着品相再好的茶,一闻到这样的气味,就好比明珠蒙了尘,好感度全无。

本该清清爽爽的茶,却出现的泥土味,灰尘味,可见而之,品质该有多么糟糕。

这样的情况,要么是茶叶渥堆发酵工业不到位,制茶环境卫生无保障,产生出来的气味。

要么是过度发酵,仓储环境不佳,将茶放在落满灰的旧仓库储存,无人打理,再伴随着仓储环境湿度超标,茶叶生出泥土味。

这样带泥土味的茶,通常出现在重后发酵的熟普、黑茶上。

买茶时,遇上这样灰尘味、泥土味的茶,可要多留心眼。

如何辨别优质茶和劣质茶,请收好这份带“味道”的气味描述清单!

《6》

气味关键词五:霉味

带霉味的茶,光是想想,就十分可怕。

茶毕竟作为食物,带出霉味来,完全没有再食用的价值。

这样的霉味,像是阴雨潮湿天气,拉开一排多年没有穿过的旧衣柜,一股子又闷又潮的气味。

带出霉味的茶,通常出现在上了年份的茶中,是由于仓储不当的结果。

在茶类中,由于特殊的制茶工艺,白茶、黑茶、熟普等,经过长期储存,能转化出愈加精彩的滋味。

但这一良好转化,需要建立在妥当保存的基础上。

若不然,经年累月后,得出来的不是珍贵的老茶,而是完全没有应饮用价值的变质茶叶。

像是黑茶储存中,受到了杂菌侵入,在又潮又闷的储存环境下,完全发霉变质。

带霉味的茶,闻起来发闷,发臭,刺鼻,叶片外观完全便是,光是看和闻,就知道完全没有饮用价值。

这样存坏的茶,是还是让其化作花泥,尘归尘,土归土为上。

已经完全没有了再继续储存的必要!

如何辨别优质茶和劣质茶,请收好这份带“味道”的气味描述清单!

《7》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茶海茫茫,怎么可能不遇上劣质茶?

想必每一位喝茶经验丰富的朋友,在选茶,买茶,喝茶过程中,都与遇上不少千奇百怪的茶。

每每遇上这些劣质茶,其散发出来的气味,总能颠覆人的认知。

这真的是茶吗?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气味。

这味道太可怕了,闻起来就倍为发憷,提神(吓人)的效果杠杠的。

时过经年,这些劣质茶的气味,能牢牢记在脑海中。

但愿往日买茶时遇到劣质茶伤害的茶友们,能修炼出敏锐的嗅觉判断。

在今后买茶选茶时,能一闻知好坏!

版权声明:本文归小陈茶事村姑陈(lanxiaoping1988)原创撰写,任何媒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欢迎茶友们转发至朋友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