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逸的艺术创作探索

 泊木沐 2020-03-21

陈逸的水彩画创作探索

近几年陈逸的水彩画探索之路逐渐走向深入,呈现出越来越独特的趣味和别样的作画方式。

陈逸在中国美术学院本科专业方向是跨媒体,对可见之物的总体关照以及镜头的敏感是专业长期熏陶的结果,也是他有别于其他专业同学的优势。内心对绘画艺术长久的热爱使他在攻读硕士研究生时又回到了绘画研究方向。

▲《栖居之地NO.1》尺寸:180×110cm

▲《栖居之地NO.2》尺寸:126×99cm

本科与硕士两个阶段的学习使陈逸具备了较为全面的艺术素养和扎实的绘画功底。陈逸在读研期间认真研读了美术史上几位非常重要的画家,比如塞尚、莫兰迪以及巴尔蒂斯这几位善长画面经营和构成的大师,理解了绘画作品应是源于自然同时又高于自然的基本要义。他结合水彩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技巧,在画了大量的写生之后对水彩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体会,在写生过程中陈逸把自己的关注点逐渐聚焦在海景与城乡生活这两个主题之上。

▲《岙NO.1》尺寸:50×69cm

▲《岙NO.2》尺寸:50×69cm

在越南的游历让他有机会深入接触渔民的生活并积累了大量的创作素材,所以在创作时可以带着浓厚的情感去表达。中国的城乡生活场景极具市井气息与生活温度,是中国发展历程的缩影和城市变迁的时代标本,所以也是陈逸一直关注的创作题材。

▲《岙NO.3》尺寸:50×69cm

▲《石牛坑 》尺寸:94x181cm

陈逸的水彩画创作思路清晰,他一直在尝试在创作过程中适度弱化传统水彩画的“失控”与“偶然”,反而把经营位置与合理布局看作自己最主要的创作诉求,即“理性”与“可控”。在他看来所有的色块、线条、痕迹都必须是稳定、合理并且为画面整体服务的。所以陈逸在作画时多考虑突出画面的构成关系,以合理的位置安排以及可控的用笔用色来凸显绘画的理性趣味与永恒美感。陈逸在忘记一种绘画语言时又进入了另一个艺术境界。

祝愿陈逸的水彩画创作取得更大的进步与收获更多的惊喜!

任志忠 /文

杭 州 水 彩 系 列

▲《桥头》尺寸:57×57cm

▲《西湖·印象NO.1》26×26cm

▲《西湖·印象NO.2》尺寸:34×49cm

▲《望春风 NO.1》尺寸:49×69cm

▲《望春风NO.2》尺寸:69×49cm

▲《守护 · NO.1》 尺寸:49×69cm

▲《守护 · NO.2》尺寸:69×49cm

▲《远眺》尺寸:40×44cm

▲《郭庄》尺寸:57x57cm

▲《人是物非—保俶山下》尺寸:70×103cm

▲《人是物非—拱宸桥》尺寸:78×97cm

▲《拱宸遗梦》尺寸:73x38cm

▲《人是物非—保俶山》尺寸:33×33cm

▲《人是物非—保俶塔》尺寸:33×33cm

▲《人是物非—断桥》尺寸:33×33cm

▲《人是物非—雷峰塔》尺寸:33×33cm

▲《人是物非—水乡愁》尺寸:33×33cm

▲《人是物非—水乡古桥》尺寸:33×33cm

杭州水彩系列灵感来自民国摄影作品,以及我对这城的凝视,老桥残垣,车马江滩,已消逝的风景带来人是而物非之感,荒木经惟说,“所谓摄影,描述的既不是真实,也不是现实,更不是事实,而是一种切实。”我想将这样的切实诉诸笔端。生于斯,亦长于斯,我既欣喜这片湖山换颜,也感慨它的变迁,时空重叠在记忆中变得混蒙,怎样用绘画记录它,才不使它凋零?琢之,磨之。

我做了新的尝试,借鉴摄影技术中的曝光过度,将部分细节弱化,再用微妙的水韵效果来替代缺失的层次,使画面整体偏于厚重,同时又保留水性颜料的透明性。通过对纸张、颜料等媒介的处理和调配,摆脱掉色彩的禁锢,谋求传统水墨以外的蹊径。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南 亚 阳 光 系 列

▲《泽渔NO.1》尺寸:103x58cm

▲《泽渔NO.2》尺寸: 61x104 cm

▲《泽渔NO.3》尺寸:105x75cm

▲《泽渔NO.4》尺寸: 73x111cm

▲《泽渔NO.5》尺寸:88×97cm

▲《泽渔NO.6》尺寸:74x95cm

▲《泽渔NO.7》尺寸:76x45cm

▲《泽渔NO.8》尺寸:77x57cm

▲《泽渔NO.9》尺寸:116x72cm

南亚阳光这个系列其实是我学习水彩以来的一次阶段性报告,之所以选择下龙湾的海景作为创作主题,那是因为我与水彩结缘于下龙湾的海滨。出于父亲在越南工作的原因,2010年是我第一次到越南探望他,那时眼中的芒街不过尔尔,促狭的小路,破旧的房屋,我摇晃在车上百无聊赖,以致昏昏欲睡,直到被司机叫醒,我仔细的揉了揉眼睛,目之所及处犹如五柳先生所遇,豁然开朗,竟是一片如画的海上风景,云生远山,雾霭迷蒙,花树滋茂,帆樯交错,阳光撒在海面上,像极了透纳笔下的色彩,清新灵动,相信只有水彩画能与之契合,瞬间我的创作热情被触发,从此迷上了水彩。

首次的越南之行收获颇丰,星罗棋布的山岛、栉次邻比的法式小楼,或是忙碌的海上墟市仿佛都在向我讲述着越南特有的风情。一年以后,我考入了中国美院水彩创作与理论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在安滨导师的指导下,我开始研习经典的水彩创作,临摹中西大师们的绘画,逐渐走近水彩的世界。而对于自身的水彩实践,我有着独立的思考。水彩是西方的一门小画种,它的地位问题历来引起争议,对此我并不预设立场,我只是单纯的喜欢水彩,喜欢水性颜料所呈现出的面貌,于是三年来,我专注于研究水彩的特性,探求水性颜料在画纸上产生的偶然性效果,从中发现存在的可控性。其间,我再次回到越南,这一次我参与到了海滨渔船的劳作氛围中,感受画中的生活场景,这对创作是极有益处的,心中多了丝丝领悟,笔下便添了些许情感的投射。

写生是最有乐趣的事,我常优游林泉,随兴而息,记录每一步的好风光。现在回忆起来,那是一种天生的秉性吧,儿时的我便对儿童画并不怎样感兴趣,而是喜欢描摹物体,我的玩具就是纸笔,态度认真的几乎不像个孩子。事实上,写生是水彩画的传统,自其诞生之日起亦是优势所在,我相信坚持写生活动,以此作为桥梁,才能够窥得门径,入得堂奥。

绘画于我而言是一件乐事,且并非是一件关起门来独享的乐事,我希望与更多的同好中人切磋交流,也请观展的诸位批评指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