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潇湘之珠

 孟溪ProbeT连山 2020-03-21
刊发日期:2020-03-21 语音阅读:

◇吕国康

蘋岛俗称浮洲,其得名的原因,正如蒋本厚曰:“潇湘合潴处,一洲障之。大不过一弓也,翠竹佳卉浮于水上,似沉一觞,高去水四五尺。当春流浩淼,二水争先,未尝浸没,浮洲以故得名。”(康熙九年《永州府志》卷八山川志)。清初零陵县令王元弼写诗云:“蒲洲东望水漫天,秋气横开秋水船,几度挂帆看夜月,清光无数向洲悬”。艾承恩《浮洲》诗有“两岸青山映,香蘋一棹风”句。从蘋到白蘋、香蘋,到“蘋洲春涨”,每当春夏之交,潇湘二水浩浩荡荡,层林覆盖、青翠欲滴的绿岛,宛如硕大蘋叶浮于烟波浩渺的中流,随波摇晃,正如柳诗所描写“岛屿疑摇振”。于是蘋岛、蘋洲代替了蒲洲,永州八景之首的 “蘋洲春涨”更是名声远播。

娥皇、女英是舜帝的妃子。她们都是尧的女儿,故称帝子,又称湘君、湘夫人、湘妃。《史记》载:舜“代尧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将,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太平御览·述异记》说:“舜南巡不返,没葬于苍梧之野,尧之二女娥皇女英追之不及,相思恸哭,泪下沾竹,文悉为之斑斑然”。《水经注·湘水》说:“二妃从征,溺于湘江,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潇湘之浦”。明代湘阴人夏原吉写了《潇湘夜雨》:“二女南来正断魂,那堪风雨又黄昏。潇潇无限相思泪,都作江边竹上痕。”零陵的民间传说,以前浮洲也会沉没,尤其是春水暴涨之际。当年,舜帝南巡,娥皇、女英乘舟溯湘而上前往九疑山寻夫,路过零陵时,但见白水茫茫,艄公稍一不慎船触暗滩,摇摇欲倾,女英赶紧将一块碧罗巾投入水中,水下的龙神见了,慌忙放出三只金鸭子,将暗滩托出水面。此后不管水涨多高,鸭子总能随波上浮,故而此岛始终浮于水面,故名“浮洲”。

柳宗元《湘口馆潇湘二水所会》《登蒲洲石矶望横江口潭岛深廻斜对香零山》两首山水诗,从侧面描写了蒲洲四周的风光。前诗开头“九疑浚倾奔,临源委萦廻。会合属空旷,泓澄停风雷”,直写潇湘二水汇合的空旷:江面辽阔,波平涛息。从近景想象二水发源、奔流不息的远景。点明潇水发源于九嶷山,湘水来自广西兴安县海洋山(临源)。接着,视角转向湘口馆,高楼依山而建,耸于云霄之外。以“纤云尽褰开”的早晨到“水碧无尘埃”的正午,诗人陶醉于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诗中的湘口馆即驿站,建在潇湘二水汇合处之东岸,与蒲洲隔江相望,是蒲洲的参照物,重要的观景点。如果说此诗是从东岸俯看潇湘二水的风光,那么《登蒲洲石矶》诗则是从河西的石矶向东观景,以洲岛、江水、香零山为描写对象。诗中“孤山乃北畤,森爽栖灵神。”‘孤山指香零山。《柳河东全集》注“孤山即指香零山”是正确的。永州八景之“香零烟雨,”是清代人误将香炉山认作香零山,张冠李戴越百年。

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载:“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落雁’、‘远浦归帆’、‘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谓之八景,好事者多传之”。宋迪,字复古,洛阳人,以进士擢第为司封郎。嗜古好作山水,尤工平远。宋在朝庭与司马光为友,后卷入新旧党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遭罢黜。《潇湘八景》是宋迪被贬后所作,以纵贯湘江流域的八处景点为代表,描绘了楚地的山水风光,抒发了自屈贾至杜甫、柳宗元一脉相承的家国情怀,幽怨之感。在国内外影响广泛。 “潇湘夜雨”为八景之首,景点即蘋岛。后又有“蘋洲春涨”为永州八景之首。无论是“潇湘夜雨”还是“蘋洲春涨”,都充满诗情画意,勃勃生机,是为蘋岛打出的巨型广告。

《潇湘水云》是著名的古琴曲,为宋代浙派琴家创始人郭沔所作。当时元兵南侵入浙,郭沔移居湖南衡山附近,常在潇、湘二水合流处游航。每当远望九嶷山为云水所蔽,见到云水奔腾的景象,深感国事飘零,激起他对山河残缺,时势飘零的无限感慨,借水光云影,以寄抑郁、眷念之情。明代《神奇秘谱》收录了《潇湘水云》琴谱。曲谱分十段,余音袅袅,至今不衰。

蘋洲书院的创建,抒写了永州教育史的光辉篇章。清乾隆四年(1739),零陵人、江苏桃源(今泗阳)县令眭文焕父子在蘋岛创建蘋洲书院。光绪十二年(1886),抗法名将王德榜晚年闲居零陵古城,他十分关心家乡的公益事业,与湘军名将席宝田共同出资重建蘋洲书院,并邀请曾中进士、入翰林、授编修,随左宗棠进军天山南北,修复新疆的文武双全的乡贤周崇傅担任首任山长。光绪十五年(1889)湖南乡试,该院有8名学生考取贡生,因此被誉为湖南四大书院之一,也成为当时永州八县的最高学府。光绪二十九年(1903),书院改为新式中学堂,后又改为永郡联立蘋洲中学;1949年与省立七中合并,署名湖南省第七中学,1952年更名为零陵一中,直至1953年春,零陵一中迁至对岸向家湾。以后的数十年里,蘋岛一直为办学所用。现修复了蘋洲书院,作为文化的载体,不驻要弘扬中国的书院文化,更应弘扬潇湘文化,成为潇湘文化的研究、宣传基地。

李达是蘋洲中学的骄傲。从1905年到1909年,李达在这里求学5年,从年仅15岁在投考途中对老先生出的上联“东西两岸皆蔡家”而吟出“潇湘二水汇蘋洲”,直至就读期间将习作辑录成《鹤鸣文集》,受到国文老师的称赞:“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文章十篇如鹤鸣长空。”正如李达常常念叨的:“我的母校永州中学在潇湘二水汇合口的江心小洲上,从河岸到校门有53级台阶。”这台阶是李达拾级而上的基石,是奔赴北京、东渡日本求学的起点。从永州的莘莘学子,成为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

琼瑶是台湾著名女作家,在海峡两岸家喻户晓。但鲜为人知的是,她的恩师、恋人蒋仁却是永州中学的国文教师,新中国成立前夕离开蘋岛只身去台湾。蒋是琼瑶高中的国文导师,对酷爱文学的琼瑶给予指教、栽培,因而产生师生恋,忘年之爱。由于女方家长的反对,酿成悲剧。琼瑶的长篇小说《窗外》就是这一段刻骨铭心爱情故事的反映。她在学校一度被同学称之为林黛玉。高中毕业后步入文坛,她创作了大量令少男少女们如醉如痴的爱情小说、电影、电视剧。琼瑶的成功,自然离不开恩师蒋仁的关心、指导。

古人言蘋洲必言潇湘,言潇湘必涉及二妃、九嶷。如果说,蘋岛是一颗璀璨的明珠,那么,神奇潇湘就是托起明珠的巨大银盘。如果说,二妃与舜帝的爱情故事是蘋岛的文化符号,那么,湘灵鼓瑟弹奏的是一支动人的神曲。如果说,潇湘庙是娥皇、女英的化身,那么,潇湘馆就是寄托了对美好爱情向往的圣地。如果说,潇湘夜雨、蘋洲春涨是美妙、神奇的画卷,那么,蘋洲书院则掀开了崭新的一页。我认为,蘋岛是潇湘文化的一扇窗口,是诗画潇湘的集散地、观景台,需要永州历史文化研究学会的同仁深入研究、开掘、展示;蘋岛是古城零陵的旅游胜地,如何在保护中建设,在建设中保护,需整体规划,整体创造,以蘋岛为核心,将香零山、潇湘庙、拙岩、书堂寺等纳入蘋岛景区,体现古香古色古风古韵。总之,我们既要保护蘋岛灿烂的人文历史,也要创造蘋岛更加辉煌的明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