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永州传》连载9 文人之叹:为谁留下潇湘去

 张效雄 2022-11-17 发布于湖南

宋人秦少游有词《踏莎行》,最末一句:“为谁流下潇湘去”,很是有名。

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别号邗沟居士,高邮军武宁乡左厢里(今江苏省高邮市三垛镇少游村)人,北宋著名词人。秦观善诗赋策论,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合称“苏门四学士”。尤工词,,尤以婉约之词驰名于世。他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且长于议论,文丽思深,兼有诗、词、文赋和书法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填词《踏莎行》时,秦少游谪居所在湘南的郴州,同属于南岭地区,只不过一东一西。郴州的郴江是湘江上游的一大支流,后来汇入从永州而来的湘江。

《踏莎行》一词描写的是湘南山区的景象,其状况与永州差不多: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此词所写的“潇湘”,是指下游的湘江,意为湖南全境。

湖南素来有三湘四水之说。何为四水?流经湖南全境的湘资沅澧四条大河。三湘则有不同的解释。一般来说,潇湘、蒸湘、沅湘为三湘,是湘江与其他三条大江汇合之处。潇湘在永州,潇水湘水在此汇合。蒸湘是蒸水与湘江汇合处衡阳。沅湘则是沅江和湘江汇合之处,在洞庭湖区。此三湘顺湘江贯穿南北,可以概括整个湖南。

当然还有别的解释,且不在这里赘述。

不管怎解释,潇湘是湘江上游源流处,故湖南又被称为潇湘,源自潇湘合流。

潇湘二水会合的地方,在现今永州市零陵区城郊,距各自源头已有三百多公里。其中源出海洋山的一脉称其为湘水。湘水的水量原本更为丰沛,只因在上游经过秦时开凿的人工运河灵渠的分流,其中三分水量派往漓江,这才有所减弱。“湘漓分派”“湘漓同源”等说法,即缘于此。

两条河水在零陵古城边相会,由此生成汉语言文字中一个典雅绮丽的词汇“潇湘”,一个让历朝历代读书人魂牵梦绕的诗画境界。

每逢春夏水涨,立于萍洲岛上石矶,举目四望,黄叶古渡, 迥龙宝塔,江天风月,远浦归帆,渔舟唱晚,画意诗情,尽入眼底。萍洲岛如随水沉浮一叶扁舟,风韵万般。每逢潇潇落雨漫天弥下,游人夜宿萍洲岛就可手把一盏香茶卧听江涛,或手执一把罗伞踽行于江畔,领略迷蒙夜雨所带来的静谧氛围和朦胧之美。每当此时,游人心中的劳累亦或烦躁都会飘散无踪,只有如诗如画的美景在眼前展开,如梦如幻的感觉在心中萦绕。

传说很早以前,这里是一个大仅一弓的沙洲。湘江从西,潇水从南奔腾而来,汹涌澎拜。每当春雨瓢泼,洪水暴涨之时,便把此洲吞入腹中,洲岛变得很小很小。娥皇女英,沿河而上寻找虞舜,路过零陵时,正逢大水茫茫,艄公不慎,船只触滩摇震,女英抛下罗巾一块;龙神得报,慌忙放出三只金鸭,将洲土高高拱起,从此这个小岛,便随水浮沉.水涨洲高,满头珠翠。  

关于“潇湘”的著名的文学描述有:范仲淹“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柳恽“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李白“帝子谪洞庭,青枫满潇湘”;柳宗元“日晴潇湘渚,云断岣嵝岑”;刘禹锡“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等。

在文人骚客的笔下,“潇湘”不仅仅是一方山水的雅称,更是一种美学境界、一种人文理想,是让人痴迷憧憬的“诗和远方”的象征。

历代名人吟咏潇湘,大多是对整个湘江流域景色的赞美,甚至还延伸到对洞庭湖风光的讴歌。

画家绘潇湘,也是对整个湘江流域的描摹。董源的《潇湘图》、宋迪的《潇湘八景图》,莫不如是。

柳宗元可能是最早留下直接描写潇湘二水合流之地山水风光的文人,其《湘口馆潇湘二水所会》:“九疑浚倾奔,临源委萦回。会合属空旷,泓澄停风雷。高馆轩霞表,危楼临山隈。茲辰始澄霁,纤云尽褰开。天秋日正中,水碧无尘埃。杳杳渔父吟,叫叫羁鸿哀。境胜岂不豫, 虑分固难裁。升高欲自舒,弥使远念来。归流驶且广,泛舟绝沿洄。”

诗中直写潇湘二水会合之景、之境,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激动之情。

柳宗元谪居永州达十年之久。在这里,他那颗备受折磨的心灵与幽僻而美丽的山水相遇,碰撞出绚烂的火花。触景生情也罢,寄情于景也罢,总之是人与风景两相得,因而写下了《永州八记》《江雪》《渔翁》等脍炙人口的文学精品,让偏处一隅的小城永州得以名传天下。

此后,文人墨客围绕潇湘所会,引伸发挥,吟诗作画,成为一种风尚。范仲淹设想于岳阳楼上眺望“南极潇湘”,陆放翁咏叹偶读旧稿有感,“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都是直指潇湘二水会合之处这块土地的菁华所在。

宋代米芾为宋迪画作《潇湘八景图》,逐一题诗,其中《潇湘夜雨》云:“大王长啸起雄风,又逐行云入梦中。想象瑶台佩环湿,令人魂断楚江东。”

这与柳宗元描写潇湘二水会合之景表象不同而意境相通:雄风、行云、骤雨、江涛,直抒一种澎湃的激情和哀婉的幽怨。

《永州府志》记载:“潇湘神原祠于此,有司以春水泛滥,艰于涉祀,迁于东岸。”纪念南巡狩猎“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的舜帝及其二妃的神祠,曾经筑在潇湘二水会合环抱的萍洲上,后来为了祭祀的方便,迁建到河流东岸。

清乾隆年间,曾任江苏桃源县令的零陵人睦文旺父子,在洲岛上修建了萍洲书院,后清末抗法名将江华人王德榜,以及湘军将领、东安人席宝田捐资重修。萍洲书院为湖南四大书院之一,也是最为典型的潇湘人文景观地标。

清代诗人阮元乘船过潇湘合流处,赋诗《过潇湘合流处》云:“零陵城边黄叶渡,柳侯祠前多竹树。布帆无恙挂西风,正是潇湘合流处。潇湘秋水澈底清,碧山如带照波明。随波转望忘世情,翠鸟趁鱼时一鸣。”状写一叶轻舟经过时的所见所悟,语言质朴,构思精巧,想象丰富,描绘出一副清澈澄明而又寓意深远的如画美景,成为历代描写潇湘会合佳境的流芳名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