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找逝去的永州记忆:明清时期的永州驿道

 永州记忆 2020-04-21

      永州古称零陵,位于湖南南端,五岭北麓,湘粤桂三省区结合部。永州因舜帝南巡崩于宁远九疑山而得名,又因潇水与湘江在城区汇合,永州自古雅称“潇湘”,具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早在秦代即开始设县,汉武帝元鼎6年(公元前111年)置零陵郡,隋开皇9年置永州总管府。永州自古便是华中、华东地区通往广东、广西、海南及西南地区的交通要塞,也是湖南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素有“南山通衢”之称。境内湘江北可抵长江,南下经灵渠可达珠江水系。

      古时驿道是我国古代水陆地交通的主要通道,是维系国家运行的生命线。同时也属于重要的军事通道,朝廷政令下达,地方军情、灾情上报,乃至官员和军队的调遣,转运军用粮草物资等,均依赖这条动脉。驿道一般十里设一铺,三十里设一驿,“铺”为“驿”的下一级。故县衙设有“驿丞”,专职管理驿道,每驿设一铺长,每铺设一铺司,每铺配驿卒3名。其日常主要职能为传递公文邮件、接待过往官员、保障军队供给和管理段内驿道。如遇紧急公务,则由驿丞处理。明清时期的零陵县衙,常备快马10匹,遇紧急文书需传送,便由驿丞派出驿卒,限昼夜快行300里的速度来传送。

        永州设驿起于五代时期,置湘口驿,宋朝时零陵置顺化驿(今邮亭圩杉木桥地方),方潋驿(今冷水滩高溪市)。湘口驿在离永州城西北十里的潇湘汇流处(今老埠头),立一石碑于码头左边,碑名为“老埠头新加义舟记”,上刻“潇水自九嶷百折而入永州北十里之老埠头,与湘水会合为最古之名,五代时设有镇司,曰潇湘镇,明时改为驿,丞曰潇湘驿,驿前有二水横亘深阔,若天限然为吾乡所必经之要渡……。”湘口驿时驿丞一员,书办一名,船夫六名,宅隶二名。雍正5年(1728)离永州城七十五里之枣木铺设腰站入广西全州,有马夫4名,马6匹。

       到了清代,永州驿传分铺递和驿递,铺递以铺司铺兵走递公文,驿递以马递送公文,并护送官物及乘传官员。永州总铺设府治前鼓楼(现县府路),辖祁阳、东安、道县、宁远既广西全州。十余里设一塘或十里、十五里、二十里设一铺,有水陆塘汛39处,总徭编8名,永充一名(徭编即铺兵,永充即铺司)。清代有一条由京都至永州到广西的驿道,以京都皇华驿为起点,经湖北蒲圻,入湖南临湘,过长安驿、云溪驿、岳阳驿、长沙驿,经湘潭南岸驿、衡阳排山驿、永州零陵驿进入广西。光绪十一年(1886年),有永州至祁阳和至全州两条驿道。西至全州,铺司40名;北至祁阳,铺司30名,排夫43名,马22匹。

       水道主要是潇水和湘江两条。潇水因其水流青绿幽深而得名。《水经注·湘水》说:“潇者,水清深也”。潇水进入江华境内陡然转而向东,奔九嶷而去,从中流出。沿着这条清秀的江水顺流而下至零陵与全州境内海洋河(湘江源头之一)汇合。自古分而为二,一条走潇水翻越萌渚岭进入贺州,一条经全州灵渠道入桂林,沿漓江、桂江入西江通达番禹。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地形图上有关灵渠段水道画得很模糊,不过这一入粤、桂通道在全州界仍有重兵把守,而驻军图的核心地区为当今的江华县码市镇。

       明清时期,永州对外交通道路全靠驿道通衢。这一时期,官方管理的驿道在永州对外交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驿道的发展与永州地理位置重要密切相关。明清时期随着永州对外交往的扩大不断延伸,同时驿道建制日趋完善,驿道得到较全面的疏通和建设,推动了永州对外交通的发展。

       随着20世纪30、40年代湘桂公路和湘桂铁路的陆续贯通,水陆驿道便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同时又随着21世纪到来,永州道路建设日升月异,两条国道、四条高速、十条省道在境内纵横交错;湘桂铁路横贯永州北部,洛湛铁路从北到南,成为连接西南诸省和海南、粤西的桥梁,古驿道已经成为永州的永久历史“记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